![]() 一、青浦成為長三角創新策源地的優勢 1. 政策支持與戰略定位 青浦區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核心區域,享有國家戰略的政策紅利。例如,青浦區提出了“長三角數字干線”建設規劃,旨在通過數字經濟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創新策源地。 2. 科研資源與創新生態 青浦區集聚了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北斗西虹橋基地等一批高能級科研平臺,形成了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創新生態體系。形成了2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4個市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等重大產業平臺。已建立區級企業技術中心104家、市級75家、國家級2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1100家,市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業累計148家。為創新策源地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科研基礎。 3. 產業基礎與數字經濟布局 青浦區正努力打造數字創新的高地。依托數字信息產業的集聚優勢,青浦沿著G50滬渝高速向東與上海張江科技城聯動,向西則加強與長三角沿線城市的合作,力求構建一條萬億元級的數字經濟發展帶。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建設中,青東地區被打造成為“動力源核”,通過深入研究數字產業鏈布局,加快數字經濟新高地的崛起。同時,青浦新城也致力于成為“功能硬核”,依托青浦工業園區和中央商務區,打造“智能制造+商務商貿”的融合發展區,引領長三角數字干線的創新發展。 此外,青西地區則被定位為“創新綠核”,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開展跨省域高新區的產業基礎研究。金澤鎮以西岑科創小鎮為載體,承接華為研發基地的溢出效應,致力于高端芯片設計、數字設備研發和高端軟件等領域的發展。同時,青浦還布局科技金融,以中國電信算力高效調度示范項目為契機,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的起步區。 4. 人才集聚與國際化合作 青浦區通過“青峰”人才政策2.0版本,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同時,青浦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例如舉辦全球數字大會,推動創新資源的國際化流動。 目前創新人才有近22萬。 ![]() 二、青浦成為長三角創新策源地的挑戰 1. 區域競爭與資源分配 長三角地區內,上海張江、上海松江、杭州、蘇州等城市(城區)在科技創新領域同樣具有顯著優勢,青浦需要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找準定位,避免資源分散。 2. 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盡管青浦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但創新成果的轉化效率仍需提升。例如,如何將北斗西虹橋基地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實際產業應用,仍需進一步探索。 3.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 青浦區在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企業入駐。 ![]() 三、青浦成為長三角創新策源地的可行性 1. 政策與資源的協同效應 青浦區在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例如,長三角數字干線的建設為青浦提供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平臺,進一步增強了其作為創新策源地的潛力。 2. 產業與科研的深度融合 青浦區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例如,華為青浦研發中心與本地企業的合作,為青浦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 3. 區域協同與國際化合作 青浦區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過與周邊城市的協同合作,形成了創新資源的共享機制。同時,青浦依托國際進博會及虹橋國際商務樞紐、長三角生態綠色示范區等疊加優勢,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提升了其全球影響力。 ![]() 四、青浦建設長三角創新策源地的對策建議 1. 優化創新生態,提升成果轉化效率 青浦應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例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初創企業,推動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青浦需加快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高端人才和企業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包括在金澤西岑加快建設為華為青浦研發中心的創新人才,提供優質的休閑文體服務環境和設施等。 3. 深化區域協同與國際合作 青浦應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例如共建科技創新聯盟,組建長三角聯合大學,加快建立長三角生態綠色銀行,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提升全球競爭力。 ![]() 青浦區憑借其政策優勢、科研資源、產業基礎和人才集聚,具備成為長三角創新策源地的潛力。然而,面對區域競爭和資源分配等挑戰,青浦需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深化區域協同合作。同時,要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環境等、通過綜合施策,青浦有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高地之一。 ![]() 2025年3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