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 友 專 欄 生活中,我們總會被情感困惑、生活煩惱所擾,內心滿是迷茫。 當你深陷其中時,不知所措時,不妨靜下心來,聆聽曾教授的智慧。為此,我們創立了本專欄。 本專欄將結合實際生活中朋友們真實的困惑,運用曾師智慧為你一一解答,助你找到前進方向,讓生活充滿陽光與希望,內心愈發富足。 在這里,讓我們一起學習,走出心靈困惑,開啟美好生活新篇。 本文作者:鄧文 漫漫征途中,我們時常思索,究竟何為教育的核心? 是培養出成績優異、閃耀如天才般的孩子?還是另有更為重要的目標? 曾仕強教授給出的見解是:最好的教育并非將孩子塑造為天才,而是讓孩子心中有父母,著重培養他們的品德和家庭觀念,引導孩子懂得感恩。 曾師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探尋之路,這又與國學經典中的諸多理念不謀而合 。 1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石,也是品德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 孩子心中有父母,便會對父母心懷敬重與感恩,這種感恩之心會如漣漪般擴散,直接影響他們對待他人和世界的態度。 《弟子規》開篇便講“首孝悌,次謹信”,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放在首位,而后才是為人處世的其他準則。 在家庭中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步入社會后,也更能尊重他人,遵守社會規范。 正是因為他們明白父母養育之恩的不易,進而珍惜身邊的一切,無論是來自他人的幫助,還是生活中給予的機會。 感恩之情促使他們以善良和寬容之心待人,成為品德高尚之人。 反觀當下,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追求孩子在學業上的出類拔萃,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品德與感恩教育。 孩子們的課余時間,被各類補習班、特長班填滿,雖然在知識和技能上有所提升,但在品德修養方面卻未能同步發展。 一些孩子雖然成績優異,卻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對他人的幫助不知感激,甚至出現極端的自私自利行為。 這樣的教育結果,無疑是偏離了教育的初衷。 2 教育若只是聚焦于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品德與情感的培養,就如同建造高樓大廈時,只注重樓層的高度,卻忽視了根基的穩固。 根基不穩,再高的建筑也有坍塌的危險。品德和家庭觀念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當父母孝順長輩,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自然而然地會將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當父母與鄰里和睦相處,樂于助人,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學會關愛他人。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生活的挫折時,會因為內心的品德力量和家庭給予的溫暖支持,而更加堅強勇敢,充滿韌性。 3 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不僅要關愛孩子,更要尊重長輩,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同時,要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小事,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體會父母的辛苦;在孩子收到禮物或幫助時,教導他們表達感謝之情。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是一場悄無聲息卻影響深遠的滋養。 讓我們以曾仕強教授的教育理念為指引,以國學經典為養分,將品德和感恩教育貫穿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讓孩子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成為品德高尚、心中有愛的人。 相信在將來,無論他遇到何種風雨,都能堅定前行,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與成功。 作者 | 鄧文,一個愛笑愛聊天愛做夢的心靈姐姐。出生在廣東,易經文化愛好者。喜歡寫作,養花,書畫,喝茶,旅行,擅長心理疏導。愿我的文筆能觸動你的內心深處的玹,點亮心燈,帶去一份溫暖一份希望。 若今天的文章,對您有所啟發,點個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