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皮膚病。以下是關于帶狀皰疹的詳細介紹: 一.病因: 帶狀皰疹和水痘是由同一種病毒引起的。初次感染時,病毒會引發水痘,之后病毒會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的病毒被重新激活,沿神經通路傳播到皮膚,從而導致帶狀皰疹。 二.癥狀: · 前驅癥狀:發疹前常有乏力、低熱、頭痛等全身性癥狀,受影響的皮膚可能提前出現燒灼感或疼痛等異常感覺,這些癥狀可持續15天。 · 皮損表現:患處皮膚首先出現潮紅斑,隨后出現丘疹,繼而迅速變為水皰,水皰呈帶狀分布,一般多發生在身體一側,不超過正中線。水皰后續會干涸、結痂脫落,可能會有遺留色素沉著。 · 疼痛:疼痛可以在發疹前、發疹時或者皮損痊愈后出現,性質多樣,可能表現為鈍痛、跳痛等,通常伴有燒灼感。老年、體弱患者疼痛程度更劇烈。其中,疼痛是帶狀皰疹最困擾患者的癥狀,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帶狀皰疹后的后遺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三.常見發病部位: 帶狀皰疹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于軀干,其次是面部,也可出現在上肢、下肢、外陰等位置。 四.傳播途徑: 帶狀皰疹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 五.治療與預防: · 治療:帶狀皰疹的治療目的在于緩解急性期疼痛、縮短皮疹持續時間、預防并發癥以及減少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生。治療通常包括抗病毒藥物、止痛藥物、局部治療等。 · 預防:接種疫苗是預防帶狀皰疹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對于50歲以上人群,接種疫苗可顯著降低發病率。 第二章 按摩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 一種常見的后遺癥,主要表現為疼痛持續存在,甚至在皮疹愈合后仍不緩解。對于腹部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按摩方法,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腹部按摩方法 1. 按揉法: · 用手指或手掌在腹部的疼痛區域輕輕按揉,動作要輕柔,避免用力過猛,以免引起皮膚損傷。 · 按摩方向應與神經走向一致,幫助緩解神經的緊張和疼痛。 2. 彈撥法: · 在受累神經循行部位進行輕柔的彈撥,通過刺激神經周圍的組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神經營養。 · 注意彈撥力度要適中,避免引起不適。 3. 穴位按摩: · 足三里穴:位于膝蓋下方約四橫指處,脛骨前嵴外側凹陷中。按摩此穴可以緩解腹部神經痛。 · 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的凹陷處。按摩此穴有助于緩解腹部及下肢的疼痛。 4. 注意事項: · 按摩時應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感染。 · 按摩時間不宜過長,每次10-15分鐘即可,避免過度刺激。 · 如果疼痛嚴重,建議在按摩前咨詢醫生,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其他輔助治療 · 藥物治療: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止痛劑或神經修復藥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噴丁等。 · 物理治療:熱敷、經皮電刺激等方法也可以幫助緩解疼痛。 · 中醫治療:針灸、火針、刺絡拔罐等中醫治療方法對緩解帶狀皰疹后神經痛也有一定效果。 如果疼痛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第三章 對身體影響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對身體有多方面的影響,具體如下: 一.皮膚方面: · 皮疹表現:典型皮損為沿皮節單側分布的成簇性水皰,伴有疼痛。水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水皰會持續出現大約3~5天,之后逐漸干涸、結痂,一般在2~4周內消退。 · 感染風險:若水皰未正確處理,可能會發生細菌性皮膚感染,增加瘢痕形成的風險。 · 色素沉著與瘢痕:皮疹消退后可能留下暫時性淡紅斑、色素沉著或瘢痕。 二.神經方面: · 神經痛:疼痛是帶狀皰疹的典型癥狀之一,通常先于皮疹出現,可表現為灼燒感、針刺感或刀割樣疼痛。在皮疹消退后,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這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尤其多見于老年人。PHN的疼痛性質多樣,可為燒灼樣、電擊樣、刀割樣等,持續時間可從數月到數年不等。 · 神經系統并發癥:在少數情況下,帶狀皰疹可能引起更嚴重的神經系統問題,如腦炎、腦膜炎、面神經麻痹、聽力或平衡問題。 三.眼部方面: · 眼部感染:如果帶狀皰疹影響到支配眼睛的神經,可能會導致眼瞼下垂、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眼部帶狀皰疹可能會引起疼痛性眼部感染,即使經過治療,視力也可能受到影響。 四.耳部方面: · 耳部并發癥:耳部帶狀皰疹(如拉姆齊亨特綜合征)可引起耳道水皰、疼痛、面部部分麻痹、聽力損失、耳鳴,甚至眩暈。 五.全身方面: · 全身癥狀: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或發病時可能出現乏力、低熱、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 內臟受累:在免疫功能極度低下的患者中,病毒可能經血液播散,導致內臟受累,如引起急性胃腸炎、膀胱炎等。 六.心理和生活質量方面: · 心理影響:長期的疼痛和不適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 · 生活質量下降:帶狀皰疹及其后遺神經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情緒和日常生活。 第四章 預防措施 帶狀皰疹預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調整: · 增強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減少壓力等,有助于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 避免接觸患者:帶狀皰疹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患者的皮疹液體傳播,因此應避免與帶狀皰疹患者密切接觸,尤其是免疫力較弱或未接種過疫苗的人。 · 保持個人衛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非常重要,如勤洗手、保持皮膚清潔等,可以降低感染病毒的幾率。 二.疫苗接種: 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預防帶狀皰疹的有效措施。目前有重組帶狀皰疹疫苗(適用于50歲及以上人群)和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適用于40歲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種后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帶狀皰疹的風險和嚴重程度。 三.其他注意事項: · 注意飲食調理:保持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心情:避免較大的情緒波動,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 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潛在的免疫系統疾病,有助于預防帶狀皰疹。 第五章 接種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是可以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的。接種帶狀皰疹疫苗是預防帶狀皰疹及其后神經痛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些相關情況說明: 一.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 預防復發: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常見并發癥,即使皮疹愈合,疼痛仍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帶狀皰疹復發的風險,進而減少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發生。 · 減輕癥狀:即使接種疫苗后仍發生帶狀皰疹,疫苗也可能會減輕癥狀的嚴重程度,并縮短病程。 三.接種時機: · 急性期后接種:如果患者正在經歷帶狀皰疹的急性發作期,建議等皰疹痊愈后再進行疫苗接種。 · 長期疼痛不影響接種:對于已經處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階段的患者,只要病情穩定,沒有其他禁忌癥,就可以接種疫苗。 四.疫苗選擇: · 重組帶狀皰疹疫苗:目前推薦的疫苗是重組帶狀皰疹疫苗(如Shingrix),適用于50歲及以上成人,需接種兩劑,間隔2至6個月。這種疫苗不含活病毒,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相對安全。 · 減毒活疫苗:國產帶狀皰疹減毒活疫苗適用于40歲及以上成人,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禁用。 五.注意事項: · 過敏反應:如果對疫苗成分過敏,應避免接種。 · 咨詢醫生:在接種前,建議咨詢醫生,尤其是有其他健康問題或正在服用藥物的患者。 總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接種疫苗是安全且有益的,但需在病情穩定后進行,并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疫苗和接種時機。 第六章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的疼痛部位通常與帶狀皰疹首次發病的皮膚區域有關,一般不會在不同發作時出現部位變動,具體情況如下: 一.疼痛部位相對固定: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病毒在體內沿著神經纖維分布,導致相應神經支配區域的皮膚出現帶狀皰疹,并引發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疼痛部位通常僅限于帶狀皰疹首次發病的皮膚區域,且疼痛部位一般比皰疹區域有所擴大。 二.常見疼痛部位: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最常見于單側胸部(約50%),其次為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頸部、腰部等部位。這些部位的疼痛是由于病毒侵犯了相應的神經節段,如胸段脊神經、三叉神經等。 三.極少數情況可能涉及多個部位: 雖然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疼痛部位相對固定,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多部位受累的情況。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多神經節段受累,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四.疼痛性質和特征: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疼痛性質多樣,可表現為燒灼樣、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或撕裂樣,可以一種疼痛為主,也可以多種疼痛形式并存。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痛覺過敏、痛覺超敏、感覺異常等癥狀。 綜上所述,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疼痛部位通常與帶狀皰疹首次發病的區域有關,一般不會在不同發作時出現部位變動,但疼痛范圍可能會比皰疹區域有所擴大。 五.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是帶狀皰疹愈合后仍然持續存在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綜合征。以下是關于您連續兩年分別在左右腰部出現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可能解釋: 1.病因: · 病毒感染: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該病毒初次感染后會潛伏在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被激活,沿神經纖維移動到皮膚,引發帶狀皰疹及神經痛。 · 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低下是帶狀皰疹及后神經痛的重要誘因。如果身體在連續兩年的某個階段免疫力都處于較低水平,就可能使潛伏的病毒再次激活,導致不同側腰部發病。 3.神經分布特點: · 神經節段性分布:人體的神經是按節段分布的,左右腰部對應不同的神經節段。病毒激活后會沿著特定神經節段引發病變,因此可能在不同年份分別影響左右腰部的神經。 4.其他因素 · 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如果在帶狀皰疹急性期未能及時足量進行抗病毒治療,病毒對神經的破壞會加重,增加后遺神經痛的發生風險。 · 個體易感性:部分人群可能因遺傳、慢性疾病等因素,更容易在免疫力波動時發生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 第七章 藥物 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的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一.局部治療藥物: · 利多卡因皮膚貼片:類似創可貼的小貼片,內含利多卡因,可貼在疼痛部位的皮膚上,緩解疼痛。 · 辣椒素皮膚貼劑:含有大量辣椒素,由受過訓練的醫護專業人員在麻醉患處后貼上,鎮痛效果可維持最多三個月。 · 辣椒素乳膏:非處方藥,由辣椒種子制成,可緩解疼痛,但使用時需注意可能引起的灼熱感等副作用。 二.口服藥物: · 鈣離子通道調節劑:如加巴噴丁和普瑞巴林,能鎮靜受損神經,緩解疼痛。常見副作用包括犯困、頭腦不清、感覺腳步不穩、足部腫脹等。 · 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去甲替林、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等,即使患者沒有抑郁癥,也可通過影響大腦化學物質來緩解疼痛。副作用包括犯困、口干、頭暈、體重增加等。 · 阿片類止痛藥:如曲馬多、羥考酮和嗎啡等,用于更安全的治療無效時。這類藥物可能引起輕微眩暈、嗜睡、意識模糊、排便困難等副作用,且存在成癮風險。 · 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有助于緩解神經炎癥與神經痛。 三.其他治療方式: · 類固醇注射:向脊柱內注射類固醇可能對部分患者有效。 · 聯合治療: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如5%利多卡因凝膠貼片聯合普瑞巴林、小劑量潑尼松聯合普瑞巴林等)或藥物聯合介入治療(如神經阻滯、神經調控等),可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四.藥品介紹: 甲鈷胺片是一種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常見的藥物,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 1.主要成分: 甲鈷胺片的主要成分是甲鈷胺,化學名稱為α-(5,6-二甲基苯并咪唑基)-Co-甲基鈷酰胺,分子式為C??H??CoN??O??P,分子量為1344.40。 2.適應癥: ①周圍神經病變:可用于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多發性神經炎等引起的麻木、疼痛、感覺異常等癥狀。 ②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用于治療因維生素B??缺乏導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③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如面神經炎、帶狀皰疹等引起的神經癥狀。 3.用法用量: · 成人:通常一次1片(0.5mg),一日3次,可根據年齡和癥狀酌情增減。 · 兒童:3-6歲兒童可一次半片(0.25mg),一日1-2次;6歲以上兒童可接近成人劑量,但需密切觀察。 · 老年患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酌情減少用量。 4.不良反應: 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以及少見的皮疹等過敏反應。 5.禁忌: 禁用于對甲鈷胺或處方中任何輔料有過敏史的患者。 6.注意事項: ①如果服用一個月以上無效,應停藥并咨詢醫生。 ②從事汞及其化合物工作的人員不宜長期大量服用。 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使用前需咨詢醫生。 ④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減退,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5.貯藏: 應遮光、密閉保存。 甲鈷胺片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藥物,但使用時需遵醫囑,避免自行調整劑量或長期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