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說起九十年前的河南全省現代書畫展覽會,源于筆者保存的一本《河南省書畫展覽會書畫冊》。該畫冊16開本,黑白版,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印制,是依據1934年舉辦的“河南全省現代書畫展覽會”的作品選編出版的。據筆者了解,這次展覽是20世紀前期,河南官方主辦的唯一一次書畫展覽會。由于當時出版了畫冊,這次展覽的各種信息和圖像得以留存。可以說,該畫冊是一部反映20世紀前期河南書畫界面貌的珍貴史料,給當前河南美術史的研究以及“中原畫風”的溯源,提供了難得的一手資料,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筆者在本文,就這本畫冊的一些信息,進行簡要介紹。 畫冊開始是三篇文字。第一篇為《序》,由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撰寫。第二篇為《緣起》,由時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齊真如撰寫。第三篇是《影印河南書畫展覽會書畫冊引言》,由時任河南振務會會長張鈁撰寫。三篇文字均為毛筆手書,工整且顯功力,這些文字基本表述了對傳統書畫藝術成就的頌揚,并強調“中州為我國文化策源之域,河圖洛書,實書畫之權輿”,并有“關系于文化藝術民族精神者”“大振國光”等美譽之詞。 齊真如是這次展覽會的會長。他在《緣起》中敘述了展覽的起因和組織籌備等內容,信息量較大。張鈁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千唐志齋的創建者,屬書畫藝術的行家。他以河南振務會會長的名義參與,起初令筆者不解——因為振務會是賑災救濟的組織。但讀完相關文字,才知道出版畫冊的經費是由當時的河南振務會墊款,并負責畫冊的發行。這樣也就順理成章了。 ![]() 《河南省書畫展覽會書畫冊》開頭的《緣起》 畫冊最后收錄河南全省現代書畫展覽會章程,還將應征作者履歷表也放入其中,顯得正規和完整。畫冊中的文字資料透露出具體的展覽信息,比如,展覽是河南省政府1934年行政計劃中的一項,由教育廳廳長齊真如為會長進行籌備,并分別委聘王用吉、李馨佛、王海涵、關百益、孫環卿、何鶴平、劉昌五等為籌備委員;展覽會設評判委員會,由教育廳廳長聘請委員7至11人擔任評判事宜;展覽作品征集時間是1934年8月1日至10月1日,展覽時間是1934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展出地址是開封河南博物館(即開封三勝街省博物館舊址);獎勵有四種,分別是獎金、獎品、獎章、獎狀;畫冊則由關百益、李馨佛兩人編輯等。以上各種信息,構成了從籌備到展出的完整面貌。 據畫冊相關內容,此次展覽共征集到作品1500余件,畫冊收錄的作品有200余件。筆者推測,展出的作品可能更多一些,因為在作者簡介中“有入展者此幅外尚有若干幅作品”的記錄,具體數量難以定論。這樣規模的展覽在當年也算是盛況空前了。 ![]() 文后所附“應征作者履歷表(一)” 畫冊圖像共分為國畫、西畫、書法三個部分。可貴的是作品圖片旁有姓名、籍貫、學歷、單位、職務等作者簡介和作品尺寸等信息,女性作者還會注明“女士”。遺憾的是,也存在不少信息的缺失,或許是征集不全的緣故。畫冊國畫部分收錄作品124件,其中山水43件、花鳥67件、人物14件;西畫部分收錄作品31件,其中素描6件、油畫10件、水彩15件;書法部分收入各種書體48件。總計203件作品。從畫冊提供的信息來看,參展作者一部分為政府公職人員,也有一些政府官員,另一部分是相關專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還有一部分是文博系統的研究員和練習生。作者中應該有一部分職業畫家,但由于作者簡介過于簡單,現已難以考證。參展作者中,有一部分受過專業教育,畢業于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等,還有不少在本省河南藝術師范、開封東岳藝術學校等學校受過專業教育的教師和在讀生。另外,河南博物館附設的書畫傳習所培養了一些學員,也參與了這次展覽。從西畫參展作者的情況看,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的較為普遍。從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南省已經開展西方現代美術教育。 從畫冊中的124件國畫作品來看,作者大多具備較扎實的傳統筆墨功力,畫風及筆法很重出處。這些前輩應該都受過舊式的私塾教育,有琴、棋、書、畫的文人素質教育,這或許也是很多非專業的文化人能成為書畫家的原因吧。不過,筆者認為,總體看來,參展國畫作品仍然是明、清以來傳統中國畫的繼承和延續,少有改良革新的作品。只有個別作品顯出突破傳統模式,探索改良的端倪。 當然,如果以傳統中國畫審美標準看待,畫冊中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優秀之作。畫冊中的43件山水畫基本上可分為兩種畫風:一種是從“元四家”到“清四王”的風格,如楊望尼的山水作品、牛鼎銘《秋山如妝》、馮殿魁《山水》、許敬參《翠巘高秋》、張景房《秋山晴翠》等;另一種即兩宋時期風格的作品,如李涵礎《海畔仙山》、杜小甫《仿古山水》、時君謀《山水》、鄧蘅洲《山水中堂》、關世俊《山水》等。以上列舉作品有不少是全景式中堂畫,畫面充實且深遠,給人以可賞、可游、可居之感,是傳統山水畫的佳作。而關百益的《樊樓燈火》,畫中雖無山的描繪,但從近景柳樹與堤岸的構成上看,已有對景寫生之感,反映出作者的探索精神。孫維道的山水《嵩谷》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作品,構圖突破傳統模式,畫中石壁充滿畫面,結構充實剛勁,是一件具有革新意味的佳作。 ![]() 關百益的《樊樓燈火》 ![]() 孫維道的《嵩谷》 花鳥畫是畫冊入選最多的一項,共67件,分工筆、寫意兩種畫法。工筆花鳥多師宋畫和清代惲壽平畫風,如侯意園《宜男多子》、杜芷汀女士《秋江白鷺》、陳懶云《寒林宿雁》、田石逸《花鳥四屏》等。其中關新棠的《斗雞》顯得非常別致,畫中雖無背景,但斗雞本身表現得寫實逼真,是一幅翎毛寫生的佳作。寫意花鳥多師“揚州畫派”和“海上畫派”,如劉昌五《雙松》、張鐵樵《墨竹》、辛蘭君《孔雀》、年鶴亭《桃柳燕》、賈慎齋《蒲塘翠羽》、陳瑤生《鷹逐八哥》等。另有師齊白石畫風花鳥的作品,如李霞生《花鳥四屏》、張仲友女士《松鳥》、李子巽《枯木鳥》等,頗顯豪放的大寫意之風。 ![]() 左側為關新棠的《斗雞》 右側為陳瑤生的《鷹逐八哥》 在花鳥畫中,有兩位女畫家的作品引起筆者的關注,即時君貞的《銀雉》和時君淑的《貓與萱草》。兩幅作品畫風接近,像是同出一門。她們二人的簡介中都注明是淮陽籍人,而且都是君字輩。由此,筆者聯想到山水畫家時君謀。進一步研究發現,時君謀印“樹猷”,而時君貞印“樹靈”,這很有可能是一家人。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女畫家杜芷汀系時君謀的夫人,這樣一來,淮陽時家有四位畫家入選。如果這一推論成立,時家應該是畫家之家了,這在畫界也是不多見的。但此事還需進一步考證。 ![]() 時君淑的《貓與萱草》 人物畫是國畫入選最少的一項,共計14件,也分工筆和寫意,基本是晚清風格,如鄭劍西《游戲三昧》、吳壽昌《仕女》、田嘯白《煨芋圖》、李寶鐸《仕女》、李允《人物萱花》等。從題材上看,這些作品不少屬于佛道人物、仕女、高士一類,沒有現實人物的表現。不過,從傳統中國畫技法上看,吳壽昌的《仕女》畫得是很精到的。從以上資料可以推斷,當時的人物畫家還比較缺乏走向現實生活、表現時代人物的意識。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吧。 ![]() 左側為時君謀的《山水》,右側為吳壽昌的《仕女》 西畫部分共31件作品,有素描、油畫、水彩畫三種,參展者都是美術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風格上有明顯的歐洲意味。素描大多用木炭條繪制,有人像、石膏像、人體,如趙惠卿《石膏像》、何敏女士《木炭人體》、濮錦文《藍色粉筆人體》等。油畫有靜物、風景、人體寫生以及創作,如林國選《靜物頭骨》、王道祥《綠蔭》、周子聞《人像》、張仲友女士《人體》等,創作有王公儀的《乞丐》和孫世灝的《幻想》兩幅。水彩畫也均為寫生,分別為靜物、風景和人物,如楊蕃周《瓜市》、許師真《繁塔》、李千祥《晚霞》、趙春翔《西子湖畔》等。 ![]() ![]() 孫世灝的《幻想》 西方繪畫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創造了符合現實人性的新藝術。20世紀初,中國引進西方美術教育體系,在美術教學方面,強調以寫生入手。畫冊中的這些西畫作品以寫生為主。少數的兩件創作,是對現實生活的表現,雖然看起來還不那么成熟,但從中可以看出西方人文主義的影響,這與當時中國畫的狀況形成了對比。另外,在這次由官方主辦的展覽中,有三件女性人體十分令人矚目。這距離1926年劉海粟將裸體模特引入課堂而引發社會風波,僅有8年。在這次河南的展覽中展出并出版了人體畫,或許可以說明社會和民眾已基本上接受了這一新鮮事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總會不斷進步。 ![]() 趙春翔的 《西子湖畔》 ![]() 左下為楊蕃周的《瓜市》,右上為王公儀的《乞丐》 書法部分共計48件,其中楷書6件、行書15件、草書6件、隸書6件、魏碑4件、篆書9件、甲骨文1件;另有墓志拓本1件,由許鈞篆書志蓋,關百益楷書志文,是為林屋山人所制。畫冊收錄的書法雖不算多,但各種書體齊全,蔚為大觀。河南作為中國文字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且資源豐厚,隨著歷史的演進,毛筆書寫逐漸從實用性向藝術性轉變,成為情感表達和思想的載體。20世紀前期,人們仍以毛筆為主要書寫工具,入選的書法作者大多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人。他們應該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并由于科舉考試對書法的嚴苛要求,而具有了深厚的書法功底。因此,這些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如黃金鎮、張貞、鄧會東的楷書,林東郊、李振九、李涵礎的行書,酈禾農、梅鼎和、陳玉璋的隸書,王用吉、李鴻年、張樂天的篆書等,都顯得端莊、蒼郁、流動而暢達。被譽為“河南一支筆”的許鈞,除與關百益合作的墓志外,尚無其它作品收入。但他長子許敬參的甲骨文和五子許敬武的篆書也十分令人矚目。據說許家人擅長書法的甚多,有“一門七書家”的佳話,實在是難能可貴。如果將這些作品與當代書家的作品相比較,前輩們的作品更顯得內斂而具有書卷氣。這就是所謂的時代感吧。 ![]() 左為張廣仁的鐘鼎文對聯,右側為陳玉璋的隸書對聯 ![]() 王用吉的篆書作品 ![]() 許鈞篆書志蓋、關百益楷書志文拓本 修史是后代人應承擔的責任,也是對歷史和先人的尊重,有著促進民族傳統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意義。20世紀河南美術史的梳理和研究,難度最大的是世紀初葉。而這本畫冊或能填補部分這一時段的空缺。 本文對九十年前的河南全省現代書畫展覽會以及畫冊進行了較全面的信息提取和介紹,也作了一些初步的評論及考證,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鉤沉被遮掩的往事,還原歷史的原貌,用當下的視角去感受先輩藝術家在20世紀前葉對河南美術發展的貢獻,并理清與當代書畫藝術之間的枝脈牽系。希望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得以充分利用,為河南20世紀美術史的研究以及“中原畫風”的溯源發揮積極的作用。 以上文字若有不當之處或考證有誤,還請方家予以指正。 (作者系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河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鄭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 終審:熊飛 審核:彭彬 統籌:彭彬 編輯:鄭廣偉 來源:文章配圖由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