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晚上,突然收到一個在中醫院做針灸的弟子給我發來信息。 ![]() 我對她還能記住我說過的方法表示欣賞,畢竟很多人看過了就忘記了,沒有放在心里。 實際上,我寫的這些東西,不論是中醫養生類,還是佛法類,我覺得都是滿滿的干貨,用上就有實效。 這些都是我從走過的彎路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如果看過就忘記了,實屬可惜。 ![]() 一般人面對口渴口干,第一反應就是喝水。這是多么單純的思維反應啊!然而,人體根本不是按照這么單純的邏輯來出牌。人體的運行機制有另一套邏輯。 以下我把這個生理機制不厭其煩地再說一遍。 首先,口中要有口水才不會感覺到口渴口干,請問口水是怎么產生的?一般醫學上認為口水是從口腔壁分泌產生的,這種認知讓人一聽就懂。 不過我想說,這是錯的,至少學中醫的人不應該這么認知。如果學中醫的人這么認知,那么明顯是沒細讀中醫經典,被現在醫學洗腦了。 正確的答案是口水是從胃中升騰起來的。胃中有津液,胃又在心下,胃得到由心跳產生的熱能。胃中的的津液在熱能的作用下向上升騰,沿著食道一直往上到達口腔,最后成為口水。 這才是口水產生的真正生理機制。 ![]() 這個生理機制一旦出問題,就會沒有充足的津液升騰上口腔,人就會口渴口干。那么是什么原因會造成這個生理機制出問題呢? 第一,胃中津液不足。這種情況就是中醫常說的胃虛。胃虛之人,他會常常感覺到口渴口干。 第二,胃中的熱能不足。胃中的熱能來自心跳,一般來說人的心跳不會輕易出問題,在心跳不變的情況下,明明來自心跳的熱能沒有減少,那么胃中的熱能何以不足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日常飲食過于寒涼,直接造成了胃寒。胃寒之后就沒有足夠的熱能讓津液升騰上口腔,因此造成口渴口干。 現代人的飲食,又冰凍飲料,又雪糕冰淇淋,又涼拌,又冰鎮西瓜......總之,有著花樣百出的寒涼方式來搞出胃寒。 ![]() 更可怕的,一旦出現口渴口干,明明是胃虛、胃寒所致,結果一般人的第一反應是身體缺水了,要多渴水。 水是什么東西?水屬陰,火屬陽,也就是說,水是陰性的,水屬于寒涼之物。因此,多喝水的結果就是胃進一步虛,進一步寒,結果越多喝水,口反而越來越干。 口更渴更干之后,人進一步以為自己的身體更缺水,于是更多地喝水,不行就直接灌水進去。這不作死嗎?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嚴重。 有人說,那么我喝熱水行了吧?不好意思,還是不行!那么喝燙水行了吧?不好意思,也不行! 水屬陰,水的寒涼是水的本質屬性,不會因為它加熱喝下去而改變。涼水喝了,很容易造成胃寒;熱水喝了,造成胃寒的程度輕一些而已。 那些什么專家整天鼓吹每天八杯水有益健康,這么喝水,人不水腫嗎?這是直接把人體當水桶來看,真是可怕。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細看之前我寫的《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病之源》。謬論一定是美麗的,忠言一定是逆耳的。 ![]() 處理這種口渴口干的情況,反其道而為之就對了。就像這個弟子,猛地灌水不行,趕緊調轉車頭,往反方向去做,也就是吃煎餃。 我在之前的養生類文章中多次提過了,胃的特性就是喜干不喜濕,喜溫不喜寒。一碟剛做好的煎餃,熱氣騰騰,它就是又干又熱,非常有助于激發胃氣。 什么胃中津液不足,什么胃寒,都可以在這一碟又干又熱的煎餃中消除。一般的胃虛胃寒,馬上消除;嚴重的胃虛胃寒,至少也消除一部分。 通過這一碟熱氣騰騰的煎餃,胃虛補上來了,胃寒驅掉了,胃氣重振,那么胃中發津液馬上就往上升騰,口水不就來了嗎?人不就解除了口渴口干嗎? 這就是當中深層的生理和醫理。 如果不習慣吃煎餃的,在原理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換成熱氣騰騰的炒飯、炒面,甚至一條熱氣騰騰的油條也行,只要符合原理都有效。 總之,不要再單純地認為口渴口干就是缺水,就要多喝水。人單純不一定是一種可愛,可能是一種可怕和可憐。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