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伯統一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托馬斯小學長 亞歐大陸曾涌現出許多大型帝國,如中國漢唐時期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橫跨亞歐非的羅馬帝國(存續503年,不含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存續626年)。 漢唐都是在結束戰亂、分裂后再度統一的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分裂后,再也沒有統一。 ![]() ▲羅馬帝國 如今,羅馬帝國曾統治的土地,分散在亞歐非50個主權國家的國境內,阿拉伯世界也已分裂成22個主權國家,總人口約4.3億。 為什么這個延續600年的帝國分裂后再也沒有統一過?阿拉伯人為恢復統一又進行過哪些努力? ![]() ▲阿拉伯國家 一、帝國崛起:阿拉伯民族的高光時刻 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發源地,早在公元前,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古埃及、古巴比倫、波斯、腓尼基等古代文明。 阿拉伯民族起源于西亞的阿拉伯半島,與中東的其他古代文明相比,阿拉伯人居住區是中東自然條件最差的地區。然而,惡劣的環境沒有讓阿拉伯人就此消亡。 ![]() ▲中東地形圖 7世紀,出身哈希姆家族的穆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并建立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憑借伊斯蘭教的凝聚力迅速崛起,建立了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推動伊斯蘭教向外傳播,伊斯蘭教影響范圍超越帝國疆域,形成世界第二大宗教(即將第一大)。 阿拉伯帝國在文學,哲學,藝術,天文等各個學科都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大量東方科技成果借助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等地。 ![]() ▲阿拉伯帝國 時至今日,對于每一名阿拉伯人來說,那個曾經存在過的阿拉伯統一時代,就是阿拉伯民族記憶中的“盛唐”。 當然,阿拉伯帝國內部并非鐵板一塊,伊斯蘭教分化出的遜尼派、什葉派等派系對抗激烈。 ![]() ▲伊斯蘭教主要派別分布 9世紀初,帝國中央政府衰微,伊朗高原、埃及等地割據自立。帝國僅能控制兩河流域及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 至10世紀中葉,帝國的哈里發淪為割據勢力的傀儡,部分割據政權仍承認哈里發是他們的宗主,但阿拉伯帝國已陷入分裂。 ![]() ▲帝國分裂 阿拉伯帝國分裂后,位于巴格達的帝國中央政府朝廷依然存在,很多阿拉伯人認為政治分裂只是暫時的,帝國遲早會再度統一。 事實上,當時割據北非的法蒂瑪王朝、立足埃及和敘利亞等地的阿尤布王朝先后試圖恢復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奈何沒有絕對實力,阿拉伯帝國的統一最終沒能實現。 ![]() ▲一度強大的法蒂瑪王朝 1258年,蒙古滅亡阿拉伯帝國,蒙古人在西亞建立了伊爾汗國。屬于阿拉伯人的榮耀時代就此終結,這個曾建立橫跨亞歐非三洲大帝國、創建伊斯蘭教的民族,最終淪為異族的臣民。阿拉伯人自此開始了長達7個世紀被異族統治的黑暗時代。 到15世紀末,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崛起,蒙古帝國滅亡后,阿拉伯人沒有恢復阿拉伯帝國,反而淪為土耳其人的奴仆。 ![]() ▲奧斯曼帝國鼎盛疆域 奧斯曼帝國蘇丹繼承了哈里發之位,成為穆斯林世界的宗教領袖。 土耳其人還占領了阿拉伯人的祖地——阿拉伯半島的東西兩岸,控制了伊斯蘭教的兩座圣城麥加和麥地那,大半島內部則恢復成部落紛爭的原始狀態。 奧斯曼帝國拉攏上層阿拉伯人幫助其統治阿拉伯地區。如“圣裔”哈希姆家族就替土耳其人管理麥加和麥地那兩座圣城,大量阿拉伯貴族子弟被送往土耳其淪為政治人質。 ![]() ▲麥加的位置 多數阿拉伯人不愿意接受異族治理,想方設法擺脫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如阿拉伯半島內陸的沙特家族等部族,就多次發起起義,但均被土耳其人和親土的阿拉伯勢力聯合絞殺。 18世紀后,奧斯曼帝國陷入衰落,殖民勢力開始入侵。殖民者的介入讓阿拉伯人看到了合作的機會,畢竟列強的綜合實力遠強于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希望借此打破異族統治枷鎖。 到19世紀末,英國控制了北非的埃及、蘇丹,西亞的科威特、巴林、阿曼、也門、卡塔爾、特魯西爾諸國(阿聯酋前身)。法國則占據了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和東非的吉布提、科摩羅。意大利占據了利比亞和索馬里。 ![]() ▲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 上述地區多數是列強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割取的,這些地區在日后的去殖民化獨立浪潮中將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個個主權國家,應當說殖民入侵加劇了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的碎片化。 20世紀初的奧斯曼帝國仍保留對主要阿拉伯人聚居區的控制,如兩河流域、敘利亞、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岸等。 ![]() ▲19世紀末的奧斯曼帝國 殖民者同時帶來了近代民族思潮,這刺激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形成。一些阿拉伯上層政治貴族投靠西方殖民勢力,試圖通過與英法合作讓阿拉伯人徹底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并逐步實現阿拉伯世界的統一。當時的圣裔哈希姆家族被看作這一行動的最合適的實踐者。 二、意志不息:阿拉伯人歸來 1914年一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對抗英法俄主導的協約國。阿拉伯精英看到了脫離奧斯曼帝國的機會。 ![]() ▲20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 此時,哈希姆家族的領袖是“老侯賽因”,阿拉伯半島西部的漢志地區是哈希姆家族的控制區,伊斯蘭教兩大圣城麥加、麥地那均坐落于此。 1916年,老侯賽因在漢志發動起義,他在英國幫助下驅逐了當地的奧斯曼駐軍。 ![]() ▲老侯賽因 老侯賽因建立漢志王國,并自稱“阿拉伯人的蘇丹”。他的兒子們也積極與英法合作,次子阿卜杜拉受到伊拉克穆斯林的支持,三子費薩爾則率軍占領敘利亞,哈希姆家族主導下的統一阿拉伯政權呼之欲出。 如果哈希姆家族完成阿拉伯人的統一大業,西亞將出現一個人口突破2000萬,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民族結構、宗教信仰高度一致的大型國家。 ![]() ▲哈希姆家族試圖控制西亞的阿拉伯人聚居區 對于英法來說,阿拉伯人只是其對抗同盟國、肢解奧斯曼的一枚棋子,如果阿拉伯人建立統一政權,將不利于列強控制該地區。 英法背地里簽訂《賽克斯-皮科協定》,將阿拉伯地區劃為英法勢力范圍,同時英國在1917年發布《貝爾福宣言》又將巴勒斯坦許給猶太人作為復國基地。 ![]() ▲主導阿拉伯統一大業的哈希姆家族 1918年一戰結束后,奧斯曼帝國解體。但英法不允許統一的阿拉伯政權出現。1920年后,法國將費薩爾逐出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將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等地變為委任統治地。 在列強的絕對實力面前,哈希姆家族只得在殖民夾縫中建立從屬于殖民者的傀儡政權。在漢志的基礎上,老侯賽因的子孫們相繼在1921年、1932年成為約旦和伊拉克的統治者,哈希姆家族統治了3個阿拉伯國家。 ![]() ▲一戰后的阿拉伯地區 不僅英法支持阿拉伯統一,甚至阿拉伯人內部有些勢力也不服哈希姆家族,不愿意其統一阿拉伯。畢竟阿拉伯帝國滅亡后的近千年里,不同的阿拉伯家族、教派在政治舞臺上起起落落,阿拉伯世界內部利益盤根錯節,到20世紀初,要讓如此多的政治家族利益達成一致簡直難于登天。 ![]() ▲哈希姆家族曾統治4個阿拉伯國家 哈希姆家族對兩圣城的控制引發其他阿拉伯勢力的覬覦和不滿,特別是漢志與沙特家族建立的內志王國關系緊張,哈希姆家族禁止內志的穆斯林到圣城麥加朝覲。 1924年,沙特家族對哈希姆家族統治的漢志王國發動戰爭。哈希姆家族對英法粗暴打斷阿拉伯統一進程還耿耿于懷,這一點英法再清楚不過。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英國干脆扶持沙特家族,借此挫敗阿拉伯人的統一大業。 ![]() ▲沙特家族領袖——伊本·沙特 沙特家族于1925年底占領漢志全境,將漢志和內志合并建立沙特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失去對兩圣城的控制權,在伊斯蘭世界影響力大跌。 沙特家族的歷史地位遠比不上被稱為圣裔的哈希姆家族,不被光大阿拉伯人接受,因此沙特家族沒有統一阿拉伯世界的欲望,阿拉伯統一事業失去了主導力量。 ![]() ▲沙特奪取兩圣城,哈西姆家族遭受重創 二戰后,隨著國際殖民體系的瓦解,在英法等國殖民統治下的大批西亞、北非阿拉伯國家迎來獨立。 擺脫殖民枷鎖的阿拉伯國家選擇了不同的政體,如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等國延續君主制,敘利亞、黎巴嫩、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則建立了共和制。 ![]() ▲埃及末代國王——法魯克二世 在相對貧窮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如埃及、利比亞等,統治階層驕奢淫逸,普通大眾生活艱難,最終催生了當地的革命運動。 隨著埃及、利比亞等國王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共和制開始得到阿拉伯人推崇。特別是埃及領導人納賽爾,憑借強大的個人魅力受到大批阿拉伯民眾的追捧。 ![]() ▲共和制路線取代君主制路線 在冷戰大背景下,埃及等國選擇靠攏蘇聯,并借此獲得大量軍事援助以對抗美國扶持的以色列。 納賽爾領導埃及從英法手中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支持巴勒斯坦對抗以色列的行為,讓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將其看作阿拉伯世界的救星。 ![]() ▲納賽爾 納賽爾追求阿拉伯人團結乃至統一的外交目標(納賽爾主義)。在哈希姆家族建立統一君主制阿拉伯國家的計劃失敗后,埃及主導的共和制阿拉伯統一道路成為阿拉伯人新的選擇。 二戰后,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接連爆發多次中東戰爭,這些戰爭都是在以埃及為首的共和制阿拉伯國家主導下進行的。 阿拉伯國家雖然戰敗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嘗試方案,從君主制阿拉伯國家轉入共和制阿拉伯國家。 ![]() ▲哈希姆家族旗幟 憑借埃及在阿拉伯各國中相對較強的綜合國力和納賽爾本人的政治魅力,埃及最早嘗試著主導了部分阿拉伯國家的聯合。 1958年,埃及,敘利亞和也門建立共和制、聯邦制的阿拉伯合眾國。埃及憑借自身體量,控制了國家主要權力和政治資源。 ![]() ▲阿拉伯合眾國 哈希姆家族也并未放棄爭奪阿拉伯世界統一的主導權。為對抗共和制方案,約旦、伊拉克兩個哈希姆家族君主制王國聯合建立阿拉伯聯邦。 但是僅過了半年,因伊拉克君主被推翻,哈希姆家族的阿拉伯聯邦宣告解體。埃及主導的阿拉伯合眾國也因利益分配不均,在1961年宣告解體。 ![]() ▲哈希姆家族建立的阿拉伯聯邦 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阿拉伯國家接連在四次中東戰爭中戰敗,以及幾次失敗的阿拉伯國家合并嘗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熱潮逐步被澆滅。 70年代后,美蘇博弈加劇也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分化。蘇聯支持敘利亞,美國則因為石油利益扶持君主制的沙特。 ![]() ▲歷次中東戰爭的失敗重挫阿拉伯民族主義 在中東戰爭中接連失敗后,原本倒向蘇聯的埃及也轉而與美國接觸,并借此實現與以色列的和解,埃及也因此被其他阿拉伯國家視為民族叛徒,從而喪失了阿拉伯世界盟主的地位,阿拉伯統一進程再度失去主導力量。 埃及影響力衰落后,上世紀80~90年代,利比亞、敘利亞和伊拉克都曾試圖恢復阿拉伯的統一。 ![]() ▲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 最終,利比亞因實力弱小無力推動區域聯合,伊拉克則與敘利亞爆發地緣沖突,還在對伊朗的戰爭中國力受損,最終在海灣戰爭中遭到美國的滅頂打擊,阿拉伯統一事業一再受挫。 三、前路漫漫:另辟蹊徑的統一之路 冷戰結束后,美蘇兩極爭霸格局崩塌,在一超多強的格局下,阿拉伯人再次感受到讓阿拉伯世界成為世界一級的可能。 ![]() ▲阿拉伯人想成為世界的重要一極 但無論是20世紀初哈希姆家族主導的“君主制路線”,亦或是二戰后埃及主導的“共和制路線”都宣告失敗,阿拉伯國家在政治上完成整合已相當困難。 在此背景下,阿拉伯國家建立的多個區域組織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阿拉伯國家希望借此加深經濟和政治交流。 如全球最大規模的阿拉伯國家組織——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海灣地區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建立的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北非的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等。 ![]() ▲阿盟的發展 但這些組織都承認國家主權高于一切,各成員國重視本國利益重于本國利益,就注定各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有限的。 且阿拉伯世界內部發展差異巨大,海灣地區各國是傳統的君主制宗教國家,其他國家則實行共和制。這讓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君主制路線與共和制路線的矛盾不斷擴大。 ![]() ▲如今的君主制阿拉伯國家 路線矛盾并非阿拉伯統一的唯一障礙,教派沖突也嚴重制約阿拉伯統一進程,最突出的莫過于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沖突。如沙特以“遜尼派守護者”自居,支持阿拉伯各國的遜尼派勢力。 伊朗作為全球最大的什葉派國家,扶持伊拉克、也門等國的什葉派勢力。教派對抗可以說是阿拉伯國家的通病,域外實力如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也利用阿拉伯各國內部的教派矛盾插手阿拉伯內部事務。 ![]() ▲教派沖突割裂了阿拉伯世界 特別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敘利亞等國持續的內戰更是給了外部勢力介入的機會,美俄土等國向阿拉伯國家派遣駐軍。 阿拉伯各國出于不同的政治利益考量選擇抱上不同國家的大腿,進而形成不同的政治陣營,阿拉伯世界繼續碎片化,使其內部難以形成共同的政治目標。 ![]() ▲美軍在中東的基地 當然,對于阿拉伯各國來說,經濟同樣是決定上層政治建筑的根基。說起中東國家,人們總會想到豐沛的油氣資源,給人一種阿拉伯各國財大氣粗的感覺。 ![]() ▲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實際上,中東地區的油氣資源分布并不均衡,集中分布在波斯灣沿岸,而這里是君主制阿拉伯國家集中分布的地區。 沙特等君主國依靠宗教合法性(如“兩圣城守護者”)和石油經濟維持統治,反對民主化改革。油氣資源分配不均,造成阿拉伯各國人均GDP越拉越大,經濟發展的差異擴大了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 ![]() ▲前6位均為君主制阿拉伯國家(圖片@數據Top分享) 隨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熱情散去,阿拉伯各國也根據自身歷史,構建本國國族、文化認同,阿拉伯主義已不是優先項。 如黎巴嫩的“腓尼基認同”,埃及強化“古埃及文明”追溯,重塑埃及人認同,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柏柏爾人等也開始重視自身與阿拉伯人的區別,強調國族認同大于阿拉伯人認同。 ![]() ▲積極探尋古埃及文化的埃及人 阿拉伯世界短期內難以實現政治統一,未來,阿拉伯的“統一”更多是存在于經濟、文化領域。對于阿拉伯民族來說,統一的歷史固然輝煌卻十分短暫,分裂才是歷史的常態。 ![]() ▲阿拉伯各國旗幟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托馬斯小學長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