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處在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狀態中,正是這種運動和變化,才維系了世界萬物的一種動態平衡。 1. 什么叫五行? 太陽是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它的中心天體就是太陽,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9%,因此,太陽具有強大的引力,使太陽系的一切天體都圍繞它運行(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 這里需要提示的是:恒星和行星。恒星是天空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行星本身不會發光、發熱,它需要反射恒星的光輝而發光,我們用肉眼看到的天空中,那閃閃發亮的星星都是恒星,例如:太陽就是一顆普通的恒星,而地球就是一顆行星,它本身不發光。需要反射太陽的光輝而發亮。由于地球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加之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實心球體,所以,對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繞太陽公轉,這樣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地球的自轉有一個平面,叫赤道平面,與地軸垂直,地球公轉也有一個平面,叫黃道平面,二者之間有一個交角,叫黃赤交角,目前黃赤交角是23°26′。)<注:黃赤交角并不是固定的> 目前,太陽系中已知的行星有八顆,未知行星兩顆,已經命名的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五行是指地球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形態,它們分別與太陽系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大行星相對應,因此稱為五行。 2. 五行生克: ①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所有金屬經過一定的溫度都可以化為液態,水可以澆灌、滋潤來自木本和草本的植物,木的燃燒可以生化火焰,火燃燒萬物可以化為灰土,從土、沙、石中可以提煉金屬,即所有的金屬材料都是從土、沙、石中提煉出來的。(大山腳下是石頭,受流水攜帶,在中游變為卵石,再往下游變為粗沙,再往下游變為細沙,再往下游變為耕作層。石頭經過風刮、日曬、雨打,搬運、侵蝕,這些外力作用,最后變為土壤。)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金屬融化成液態并沒有真正生出水來,只是金屬本身的形態改變了。因此,它是不能生木的。 金生水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理解: 一是金屬融化后的水是狹義的,單指金屬本身。 而廣義的水,在自然地理環境中以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形式存在,能夠澆灌植物的水資源主要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而海水是咸水,內陸湖泊有的也是咸水,它是不能澆灌植物的),這些水都能生木。 二是它源自于周易八卦方位取象。我國冷空氣多來自西伯利亞,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乾金位置,冷空氣東移南下,而副熱帶高氣壓帶西伸北進,東南季風攜帶太平洋上空被蒸發的水汽,在中國上空與冷空氣交綏,這時冷空氣因凝重而下沉,暖空氣因溫熱而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水汽遇冷凝結,(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凝結成水珠后,大氣層托不住了,水珠就落下來了,也就是降雨了。水自西向東順地勢流向大海,故取像金生水。由此可知:金生水的原理是自然,是天象、源自陰陽交感,源自“天一生水”,這個天是自然的天,可看作八卦里的乾金,天是用乾來代表的,水是由天而生,金的特性陰寒,無法生水,只有陰陽交感后而生水,(即冷暖兩種氣團相遇)此所謂:純陰不生,純陽不長,這是陰陽學說的內涵。這才是金生水的真正含義,這才符合自然之道。 ②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屬克制木本和草本的植物,即使微弱的草苗也能鉆出地表,土只要達到一定的積量可以阻擋兇猛的來水,水可以滅火,火的溫度達到一定的熱度,可以溶化金屬。 需要說明的是: 第一,任何一個五行,都存在“克我”與“我克”的兩種關系,如:五行中的金,“克我”者為火,“我克”者為木。 第二,五行之間沒有絕對的克制關系,只是相對而言。如:土克水,如果水強土弱,兇猛的洪水可以沖垮弱小的土壩,事實如此,這種克制關系,要根據二者之間的強弱進行確定。 第三,世界上的事物都在生克之中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金木水火土之間周而復始的相互生克,就構成了一種動態平衡,自然界只有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才能正常運行,否則將無法存在。 如:金克木,木不能存在,但金生水,水又生木,盡管木被金所克,但水又泄了金的元氣,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正是五行的陰陽平衡和協調,才推動和維持了所有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變化和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