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詩漫·湯圓 · 主播:雅欣 來源:詩漫讀書會(ID:shimandushuhui)
1988年路遙嘔心瀝血完成了這部百萬字小說《平凡的世界》。 這部作品一舉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更是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路遙用浩瀚的文字,給一代又一代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故事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時間背景; 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出身貧寒的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成長歷程為中心,講述了普通人追求理想的奮斗史。 平凡的世界里,一群鮮活可愛的人們,演繹著令人動容的故事,亦給無數身處逆境的人們帶去希望。 即使生活不盡人意,但我們仍要為之努力。 在磨難中汲取力量,在艱辛中找尋出路。 悅納苦難,生命更加豐盈 在荒涼貧瘠的黃土高原,原西縣立高中里,那個窘迫的少年孫少平出現了。 上身是顏料染得很不均勻的黑色粗布衣服,腳上是一雙沒有鞋帶的破舊黃膠鞋,湊合著系兩根白線繩。 有一只鞋幫已經破爛的補著一塊藍布補丁。 短窄的褲子吊在消瘦的半腿上,好在襪腰高,否則就要露腿了。 可是他自己知道,他的線襪子早已沒了后跟。 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勉強使人覺得襪子是完好無缺的。 他把碗夾在胳膊里,縮著脖子在泥地里蹣跚而行。 每到飯點,他總是等到人群散了,才到飯場拿自己的兩個高粱面饃。 趁四下沒人,用勺子把菜盆底子的殘湯剩水舀到自己的碗里,慌得如同偷竊一般。 因為貧窮,因為吃不起好飯,因為年輕而敏感的自尊心,讓他不得不躲避公眾的目光; 悄然地取走自己那兩個不體面的黑饃饃,以免遭受許多無言的恥笑。 家里的光景已經臨近崩潰。 八十多歲的奶奶,半癱在炕上。 年邁的父母,苦苦支撐這個家。 大姐蘭花,沒上過一天學。 大哥少安為供他和妹妹蘭香上學,十三歲高小畢業就回家務了農。 除了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他再也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 既無力改變這爛包的現實,也無法逃脫現實的擺布,那就欣然接納吧。 直視無可奈何,學好這人生中避不開的必修課。 他不再等別人打完飯再去取那兩個黑饃饃,大大方方站在列隊中取自己的飯。 騰出大量時間去閱讀,因此他的眼界和認知遠遠高出一般同學。 他開始變得自信,上課大膽發言,課余積極運動。 在全校乒乓球比賽中,奪得了冠軍。 還被選為團支部委員,同學都開始對他尊重起來,有些女生也會投來傾慕的眼光。 貧窮的現狀并沒有改變,只是他選擇與現實和解。 接受生活的艱辛,悅納所有的磨難,生活也發生了令人驚喜的改變。 書中有句話: “不要怕苦難!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 苦難的磋磨,不只是為了擊垮你、摧殘你,更多是為了喚醒你、重塑你。 每一段痛苦的經歷,都是在考驗你自愈的能力; 每一次辛酸的挫折,也可以提升你對抗艱難的勇氣。 直面眼前的風雨如晦,扛下生活的篳路藍縷,去譜寫一個迎難而上的故事,生命會更加豐盈。 02 在書中無數形形色色的人物中,孫蘭香無疑是最不起眼的存在。 她如同砂礫中的小草,默默無聞,骨子里卻無比堅韌。 蘭香是孫玉厚的小女兒。 年幼的她跟著姐姐和母親在村里光景好的人家串過幾回門以后,幼小的心靈就懂得,自己不能跟其他孩子攀比。 因此,不管多么餓,穿得多么破爛,她都能一直忍受著,從來不主動向大人開口。 當姐姐和媽媽因為被公社抓走的姐夫,哭的顧不上家里的活時,十三歲的她悄悄提起豬食桶,出去喂豬了。 在一家人為姐夫的事倍感煎熬時,她已悄悄撿回來好幾筐柴火。 可愛的蘭香總是默默地做著她能做的一切活。 上初中時,當她得知初中要延長半年畢業,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她決定按時畢業,回家參加勞動。 哥哥少安知道后,安慰她: “你要給咱家爭一口氣,一定把書念成個樣子!” 經哥哥一番勸解,年少的她放棄了回家勞動的打算,重新開始專心學習。 這個有毅力的姑娘,決心要像大哥說得那樣,學成個樣子。 后來,蘭香不負眾望,考上北方工業大學,成了令人羨慕的大學生。 大學期間她因優秀的成績,姣好的容貌,自信的氣質,吸引了眾多追求者。 最后,她選擇了認知學識和他同頻的高干子弟吳仲平。 第一次去男友家,她就以不俗的言談舉止,贏得了男友爸媽的認可與尊重。 路遙將美好幸福的結局賜予了蘭香。 挺過無望的歲月,抖落滿身的灰雨,終披一身星光。 誠如書里所寫: “幸福不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戰勝困難……” 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就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躲不過狂風驟雨,就努力在風雨中起舞。 人生的路有起有伏,無論高潮或低谷,都勇敢視之。 縱然荊棘滿地,步履維艱,也要勇敢地蹚著泥濘匍匐向前。 這磨礪會讓你痛苦,卻也助人成長;這風雨會帶來晦暗,卻也促進新生。 度過至暗時刻,迎來柳暗花明。 03 孫少安是少平和蘭香的哥哥。 小學畢業就回家務農,卻逆襲成為雙水村“首富”。 離不開他順勢變通的先見,和敢想敢干的魄力。 因為種得一手好莊稼,他被選為隊長。 帶領社員積極推行生產責任制,解決了溫飽問題。 吃飯有著落后,就活絡地探尋其他門路,以提升家庭經濟收入。 一次偶然,已是公社副主任的同學劉根民,給他介紹了去城里拉磚的活。 雖是個受罪的活,卻讓他攢夠人生第一桶金。 并發現其中的商機: 城里搞建設,需要大量的磚。 他回家就和妻子秀蓮商量辦起燒磚窯。 新辦的磚窯,徹底改變了孫少安家里的光景。 不僅能吃飽穿暖,他還重新打造了夢寐以求的新窯洞。 他搖身變成“冒尖戶”,代表公社參加了人人艷羨的原西縣“夸富”會。 后來,為幫鄉鄰提供掙錢機會,孫少安貸款擴大燒磚窯的規模。 卻因請了個手藝不精的燒磚師傅,造成磚燒砸了。 磚廠倒閉,欠下村民工資,背著銀行利息,家里的日子又跌回谷底。 這時,村里大部分輿論認為,這小子要從這場災難中翻過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精神狀態低落,但他依然懂得,債務是債務,但日子還得要過。 在莊稼大頭收過之后,他還是會去趕集。 既去散心,也是為出售自產的土豆南瓜。 在趕集回家的路上,他重逢當年舊相識胡永合。 胡永合的出現,又燃起了少安新的希望。 他經胡永合幫助,貸到了磚廠啟動資金,磚窯再一次說干就干。 有了之前的教訓,他轉變經營理念,請了老師傅,找外村的工人。 成磚呱呱出窯,三天內就銷售一空。 他很快還清了外債,賺的錢滾滾地進了腰包……。 書中這樣描述他: “目光遠大的孫少安,政策一變,眼疾手快,立馬見機行事,搶先開始發家致富了,黑煙大帽的燒磚窯多么讓人眼紅啊!” 古人也說: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個世界,最好的生存之道,是別讓思想停止奔跑。 有時只是一念轉變,就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聰明的人,都善于借助外力化解生活中的危機。 善于變通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面對生活的難題,轉變觀念,借勢而為,就能化不可能成有可能,使不可為變成有作為。 ▽ 王陽明曾說:
生而為人,誰不曾被這跌宕起伏,困頓迷茫,磋磨得遍體鱗傷。 然而,晝夜更替的人生,并沒有永恒的暗黑長夜。 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 咬緊牙關,熬過苦海,終能在萬般艱難里拼出一線生機。 雖然夜色黑涼,前行仍有曙光。 懷揣希望,永不言棄,苦盡甘來終有時,一路向陽待花期。 作者:湯圓,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普通人,本文轉載授權自詩漫讀書會(ID:shimandushuhui)。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讀書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