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懂濕氣的人,還得是咱們醫(yī)圣張仲景,因為在他的《傷寒論》中就記載了3個針對不同濕氣類型的千古方,而且每一個方子都能發(fā)揮出特定的作用! 它們是:豬苓湯、真武湯、五苓散 先看組成 真武湯:茯苓、白芍、白術(shù)、生姜、附子 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桂枝、白術(shù) 可以看出,豬苓湯和五苓散里面都有豬苓、茯苓和澤瀉,只不過豬苓湯后2味用的是阿膠、滑石,五苓散用的是桂枝、白術(shù) 而豬苓可以利上焦之水濕,因為它質(zhì)地輕,藥性甘淡,而茯苓入脾經(jīng)擅長利中焦之水濕,澤瀉入腎經(jīng)能夠利下焦水濕,這3味藥先把三焦水道給疏通開,好讓濕氣有出路可以排出 而不同的是: 1、豬苓湯里面的阿膠、滑石是用來養(yǎng)陰清熱的,然而只有陰虛生內(nèi)熱的人才能用到,所以豬苓湯針對的是既有濕氣重,又有陰虛內(nèi)熱的人,典型表現(xiàn):口干口渴,乏力沒精神,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身體困重,小便不利等 2、五苓散里面的桂枝可以溫陽通陽,白術(shù)配合茯苓可以健脾燥濕,切斷濕氣的根源,所以五苓散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排濕利水,目的在于調(diào)整水液循環(huán),針對的是水濕泛濫的人,比如精神萎靡不振,肢體水腫,心慌頭暈,尿頻尿急等 3、真武湯主要針對的是陽虛水泛的人,其病機是由于腎陽虧虛,蒸騰氣化無力,導(dǎo)致大量水液堆積在下焦,進而引發(fā)的下肢水腫,小便清長,尿頻尿急夜尿多,同時伴有畏寒怕冷,腰膝酸軟等。它里面除了有附子、生姜可以補腎助陽、溫陽補陽,還有茯苓、白術(shù)、白芍可以利水利濕,陽氣足了,濕氣自然就化解了 總的來講:陽虛水泛用真武、陰虛夾濕用豬苓、水濕無路用五苓,不濕不重不要用! ![]() ![]() |
|
來自: 東山威夷 > 《中醫(yī)水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