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友涵于1943年出生于上海,直至2023年辭世,其藝術人生跨越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數個激蕩的歷史時期。他的創作發端于驟變中的社會生活,他通過藝術含蓄地轉譯了他對生活與文化的思考。到了晚年,他充分地反芻早期的創作經驗,在作品中展現出多變、靈動、自如、平和的面貌。余友涵曾這樣概括形塑自己創作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社會本身所帶來的情感上的刺激;一方面,全球的當代藝術的潮流;一方面又是中國的政治生活。三者碰撞,我把它畫出來?!边@個具有寬度的自述幾乎可以囊括他創作于各個階段,且形式和主題各異的作品。 藝術家簡介及部分展覽作品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并于上海生活和工作直至2023年離世。1973年畢業于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余友涵被認為是中國當代重要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實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先驅。余友涵融匯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和西方藝術的表達方式,通過對各種視覺手法的持續探索,他的繪畫保持著普遍意義,影響并感染了一代年輕藝術家。 他曾參加第22屆圣保羅雙年展,巴西(1994),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1993),以及首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布里斯班,澳大利亞(1993)。他的作品在國內外廣泛展出,包括:余友涵:永恒與多變,金鷹美術館,南京(2022);長樂路的風,應空間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21);具象·抽象,龍美術館,重慶(2018);魔都之脈動——上海當代藝術的騰飛,熊本市現代美術館,日本(2018);1989年之后的藝術與中國:世界的舞臺,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美國(2017);余友涵回顧展——PSA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系列,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6);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龍美術館,上海(2016);走出上海,非具象藝術博物館,奧滕多夫,德國(2009);墻上的字:中國80、90年代新現實主義和前衛藝術,格羅寧根博物館,荷蘭 (2008);身體·中國,馬賽現代藝術博物館,馬賽,法國(2004);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1989)等。 友涵與余友涵 01 ![]() 會唱歌的鄧麗君小姐 1986-2024 余友涵與作品《會唱歌的鄧麗君小姐》 ![]() ![]() 青春的異托邦 02 ![]() ![]() 1983-24 紙本油彩 47×58cm 1983 他鄉 03 ![]() ![]() 沂蒙山 05 布面丙烯 240×50cm 2002 ![]() 沂蒙山 18 布面丙烯 148×122cm×2 2005 ![]() 有花的沂蒙山 布面丙烯 199×108cm 2005 塞尚的啟示 04 ![]() ![]() ![]() ![]() ![]() ![]() 想象現代的自我 05 ![]() 作為容器的圓 06 ![]() ![]() ![]() ![]() ![]() ![]() ![]() ![]() ![]() 策展人 ![]() 攝影:OHNO Ryusuke 2013年至今,劉鼎與盧迎華持續開展題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回響”的研究,對敘述中國當代藝術的視角和方法論進行重新評估。他們共同策劃的一系列展覽包括“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I、II”(2011,2013年)、“偶然的信息——藝術不是一個體系,也不是一個世界”(2012年)、“從藝術的問題到立場的問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回響”(2014年)、“'新刻度’與錢喂康——中國早期觀念藝術的兩個案例”(2015年)、“沙龍沙龍——1972-1982年以北京為視角的現代美術實踐側影”(2017年、2020年),“工廠、機器與詩人的話——藝術中的現實光影”(2019年)、“巨浪與余音——重訪1987年前后中國藝術的再當代過程”(2020年)、“巨浪與余音——后現代主義與全球80年代”(2021年),“萬言亦無聲——生活的學術價值”(2021年)和“筆記——來自二十世紀末的中國聲音”(2022)。第八屆橫濱三年展藝術總監(202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