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又被稱之為囊,包裹著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肉脈筋骨等,內臟器官在人體皮膚上都能找到投影部位,我們稱之為阿是位。成人皮膚總面積達1.5—2平方米,占人體重的16%,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皮膚是人體重要的呼吸通道,24小時內皮膚呼出的碳酸氣占肺總呼出量的2%,吸入占肺總吸入量的0.5%—1%,人體約有240萬個毛孔,毛孔在刮痧治療時都是退病的通道,體內有毒的分泌物通過汗腺排出體外,如癌癥病人從汗腺中排出的分泌物有紅糖味、臭雞蛋味、糖尿病人則為蘋果味等。 皮膚是人體和外部環境的分界線,是抵御外邪的自然屏障,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中醫稱之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都是通過對皮膚的影響進入人體。 皮膚是人體內臟的一面巨大的外鏡,皮膚的顏色反應了人的健康狀況,面部的不同色澤可以反應不同臟器的病變。青、紅、黃、白、黑五色,相應地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如臉色發青,可能是肝臟病變,臉色發黑可能是腎臟病變。 皮膚又是血庫,它有巨大的血管系統,容納了人體1/2—2/3的循環血量,是人體精血的重要場所。因為肝藏血、心主血、脾統血,直接關系到皮膚的滋養,因此內臟病變反應于皮膚,由于血液在不斷地流動,所以血液中的毒素及癌細胞能得到不斷的清理,它是人體最佳的排毒部位。 人體的皮膚有極豐富的神經纖維網及各種神經末梢,將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通過周圍神經,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脊髓丘腦前束和脊丘腦側束,傳至大腦皮層后中央而產生感覺,使身體及時感覺外部的變化。因此,皮膚是一個非常靈敏的感覺器官,皮膚的神經可以控制皮膚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的功能,皮膚參與機體的免疫作用,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故它是機體的一個重要防御器官。 內臟發生疾病時在體表的一定區域產生感覺過敏和疼痛,這種現象發生在該患病器官鄰近的皮膚,有時發生在相隔很遠的皮膚,這種現象叫做反射性疼痛或牽涉性疼痛。例如肝臟疾病,在右頸和肩部產生酸疼或感覺過敏。輸尿管結石時,疼痛反射至腹股溝區等。 牽涉性疼痛的存在表明內臟與皮膚之間具有明顯的聯系和影響,這主要因為進入脊髓一定節段的感覺纖維,既通過神經分布到一定的皮膚區,又通過內臟神經傳入神經分布到一定的內臟器官,這說明,某一內臟的感覺纖維與一定的皮膚區的感覺纖維進入相同的脊髓節段。因此在皮膚表面刮痧治療時,所出現的痧痕,根據其顏色、形態、部位,不僅能幫助我們從形態學上診斷病情,而且直接通過神經的感覺纖維傳遞信息沖擊病灶,散結化淤,行氣驅疾。 皮膚是經絡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皮為一身之軀殼,在內包括臟腑,在外則司毫毛腠理開合,它是機體外衛屏障,又為病邪出入之門戶。經絡在正常情況下,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外邪可以通過皮膚而深入絡脈經脈以至臟腑,而內臟有病,也可通過經脈絡脈反映到皮膚,因此,人體在發病時,經絡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靈樞、邪客篇》說:“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髀,腎有邪,其氣留于腘”。無論哪個臟器受到外邪侵犯,都會在經絡所通過的體表反映出來。 在皮膚表面有四大類腧穴:第一類是經穴,又稱十二經穴,分布在人體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之上,有361個,它們都有固定的部位和名稱。第二類是經外奇穴,是十二經穴以外的經驗有效腧穴,對某些病癥有特殊有效治療作用,它們也有一定的名稱和明確的位置,但不直接聯在十二經脈上。第三類是阿是穴,又叫天應穴,即在疾病的部位上取穴。第四類是壓痛點穴,以痛為腧,即以一定的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腧穴。阿是穴和壓痛點是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是不同十四經穴和經外奇穴。以上各類穴位都反映在體表,在皮膚上都能顯示,為刮痧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在諸經脈中,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是人體經絡在人體體表的連屬部分,因此與刮痧療法關系更為密切。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聯綴維絡著人體百骸周身,它們一般都分布在人體的淺部。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就是聯結筋肉骨骼,主司關節,保持著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機能活動反應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經脈之氣散布所在。因此它們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就是反應十二經脈功能活動是否正常,反應絡脈之氣的虛實。另外它們居于人體的最外層,是機體的衛外屏障,一方面能保護體外以防病,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應疾病的深淺。 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聯系了臟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于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聯結了肢體筋肉皮膚,以及無數細小的孫絡和浮絡,它們分布于人體周身,溝通著人體上下、內外、前后、左右,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刮痧療法通過對皮膚淺表的刮拭,就能引邪出表,治愈疾病。皮膚上布滿的經脈和絡脈形成一張縱橫交錯,通達內外的脈絡圖,為循經走穴治療疾病提供了人體無處不及、無所不在的途徑。 |
|
來自: 新用戶3249451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