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燾繼位,北魏退柔然公元423年閏四月,北魏楚兵將軍叔孫建從滑臺(今河南滑縣)出發,向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進發,計劃與晉兵大將軍奚斤會師,共同圍攻虎牢。 此時,虎牢已被北魏大軍圍困達兩百日之久,每日均有激戰。宋將毛德祖所率精銳幾乎全部陣亡,而北魏軍隊卻源源不斷得到增援。北魏先摧毀了虎牢外城,毛德祖隨即修筑三道內城墻進行防御。 ![]() 不久,北魏軍隊又相繼攻破其中兩道防線,毛德祖只能退守最后一道城墻。宋軍將士日夜不休地堅守城池,疲憊至極,許多人甚至因過度勞累而眼生惡瘡。然而,毛德祖以恩德和信義安撫士卒,使得全軍上下齊心協力,無人叛離。 當時,南朝宋的援軍雖已出動,但進展遲緩:鎮北將軍檀道濟抵達湖陸(今山東魚臺),豫州刺史劉粹駐扎在項城(今河南沈丘),龍驤將軍沈叔貍則屯兵高橋(具體位置已不可考)。然而,他們皆因畏懼北魏軍隊的強大實力而踟躕不前,未能有效解虎牢之圍。 北魏軍隊在晉兵大將軍奚斤和楚兵將軍叔孫建的指揮下,針對虎牢城展開了一場精心策劃的攻城戰。經過商議,他們意識到切斷虎牢城外水源之所以未能使城內陷入缺水危機,是因為城中另有深井作為水源。 于是,奚斤與叔孫建決定采取新的策略——通過在城外挖掘地道,將城內的井水引出。 ![]() 隨著命令下達,北魏將士們開始在地形險峻的城外挖掘一條深度超過四十丈的地道,以期成功泄去城中井水。盡管任務艱巨,但將士們的決心絲毫未減。最終,經過不懈努力,這條深邃的地道完工,虎牢城中的井水水位逐漸下降,城內很快陷入了嚴重的缺水困境:人馬饑渴難耐,甚至受傷者都因身體極度虛弱而流不出血。 與此同時,虎牢城內糧草短缺,加之炎夏酷暑,瘟疫開始在城中蔓延。在這種情況下,奚斤下令對虎牢城發起猛烈進攻。到了閏四月二十三日,虎牢城終被攻破。 城破之際,毛德祖拒絕了部下護送其突圍的建議,毅然決然地表示:“我愿與這座城池共存亡,為守大義,城若失守,我亦不能獨活。”此時,北魏皇帝拓跋嗣正率軍從洛陽北上至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再經太行山抵達高都(今山西晉城)。 ![]() 得知虎牢已克,拓跋嗣特別囑咐奚斤務必生擒毛德祖,不得傷及其性命。最終,北魏將領豆代田成功俘獲了毛德祖。 當時虎牢城中的眾將皆被北魏軍隊俘獲,唯有參軍范道基率領二百余人成功突圍。而北魏南征的部隊因瘟疫肆虐,損失了約兩成到三成的兵力。 至此,奚斤等人完全占據了司州、兗州與豫州各郡縣。拓跋嗣還命令宋兵將軍周幾駐守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市),黃河以南地區逐漸恢復安定。 再說毛德祖被俘至北魏后,始終堅貞不屈,六年后遭殺害,這是后話。 九月十一日,回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拓跋嗣,召回晉兵大將軍奚斤返回都城,并留下部分兵力鎮守虎牢。 ![]() 隨后,拓跋嗣派遣中領軍娥清和宋兵將軍周幾駐守枋頭(今河南省浚縣東南淇門渡),同時將司馬楚之所統領的部眾劃分設立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個郡,歸豫州管轄。 十一月,周幾率軍南下進攻被南朝宋占據的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 許昌失守后,南朝宋守將潁川郡太守李元德撤退至項城(今河南省沈丘縣)。 十一月五日,北魏大軍包圍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南朝宋汝陽郡太守王公度同樣逃往項城。得知消息后,南朝宋豫州刺史劉粹派遣將領姚聳天等人前往項城協助防御。 422年九月,北魏與南朝宋之間爆發了首次大規模戰爭,這場持續一年多的沖突直至423年十一月才告一段落。此役之后,北魏的疆域向南擴展至黃河以南地區,雙方最終劃定邊界:南至許昌,東至鐘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南部)。 ![]() 然而,就在南北對峙剛剛平息不久,北魏卻傳來了噩耗——年僅三十二歲的北魏皇帝拓跋嗣駕崩。僅僅三天后,年僅十六歲的太子拓跋燾繼位,成為新一代皇帝。 盡管新帝剛剛即位,但北魏面臨的外部威脅并未因此緩解。 北部的柔然一直與北魏摩擦不斷,這種矛盾由來已久,此處不再詳述。而就在拓跋燾登基后的次年,即424年八月,柔然再次發起了對北魏的進攻。 當時,拓跋嗣去世尚不足十個月,年輕的拓跋燾也才十七歲。柔然可汗郁久閭大檀得知北魏正處于國喪之際,認為這是攻打北魏的最佳時機。于是,他親自率領六萬鐵騎直逼云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并迅速攻陷了盛樂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柔然軍隊在云中郡境內大肆屠戮官兵和平民,并掠奪了大量的財物和牲畜,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 當故都盛樂失守的消息傳至平城時,北魏皇帝拓跋燾果斷決定親自率領一支輕騎兵前往征討。 從平城到盛樂的三百里路程,拓跋燾的騎兵僅用了三天兩夜便抵達。然而,面對柔然龐大的軍隊,郁久閭大檀指揮其部隊將拓跋燾團團圍住,包圍圈多達五十多層。 柔然的鐵騎逼近拓跋燾的馬頭,排列得如同堅固的城墻,這使得北魏將士們深感恐懼。但年僅十七歲的拓跋燾卻表現得鎮定自若,毫無懼意,他的從容讓軍心逐漸穩定下來。 在雙方交戰過程中,柔然一方由郁久閭大檀任命的大將、其侄子郁久閭于陟斤被北魏士兵射殺。這一事件令郁久閭大檀極為驚慌,隨即下令撤退。 拓跋燾并未選擇追擊,而是命令全軍班師回平城。尚書令劉絜向拓跋燾進言:“雖然郁久閭大檀暫時撤退,但他憑借眾多兵馬,必定會卷土重來。眼下正值秋季,臣懇請陛下待田間收割完畢后,再調動大軍,分東西兩路北上討伐郁久閭大檀。”拓跋燾對此表示認同。 ![]() 到了十二月,北方已進入寒冷的冬季,但北魏皇帝拓跋燾仍按計劃派遣安集將軍長孫翰和安北將軍尉眷分別率領兩路大軍北伐柔然。 同時,拓跋燾親自率領一支隊伍駐扎在柞山(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以作支援。柔然部眾見狀不敢應戰,紛紛向北逃竄。北魏各路軍隊一路追擊,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 公元425年正月二十三,拓跋燾返回平城。 盡管柔然兩次敗退,但并未被徹底擊潰,仍在大草原上流竄,隨時可能再度入侵。因此,拓跋燾決定在下一個秋收之后再次對柔然發起進攻。 當時,拓跋燾雖有統一中原的雄心壯志,但他深知必須先重創柔然后,才能騰出手來對付其他割據勢力,如北涼、西秦、胡夏和遼東的北燕。 ![]() 除此之外,拓跋燾還計劃修復與南朝宋的關系,結束兩國間的敵對狀態。在他看來,只有確保南方無虞,才能全力攻打柔然并逐步吞并周邊小國。四月,拓跋燾派遣龍驤將軍步堆作為使者前往南朝宋,自此兩國恢復友好往來。 又一個秋天悄然過去,拓跋燾決心再次集結重兵討伐柔然,目標是給予其致命一擊,使其短期內無法南下侵擾。 十月二十一日,五路大軍從平城浩浩蕩蕩出發。東路軍由司徒長孫翰率領,直奔黑漠(今地不詳);中路軍則由拓跋燾親自指揮;西路軍由司空奚斤統領,向爾寒山(今地不詳)進發。 另外還有兩支隊伍:廷尉卿長孫道生等人率部深入白漠與黑漠之間;東平公娥清則帶領部隊朝著栗園(今地不詳)方向推進。 北魏五路大軍抵達漠南時,果斷舍棄輜重,改為輕裝騎兵,僅攜帶十五日口糧,迅速穿越大漠。 ![]() 當時柔然部眾皆在漠北,毫無防備,不曾料到北魏軍隊會突然越過大漠,出現在北方草原之上。面對突如其來的敵軍,柔然人驚慌失措,紛紛向北逃竄,不敢迎戰。 盡管拓跋燾此次遠征漠北,成功迫使柔然退卻,但并未對其有生力量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只能短暫維持邊境安寧。 然而,拓跋燾仍計劃再度對柔然用兵。不久之后,西秦王乞伏熾磐派遣使者前往平城,請求北魏出兵攻打胡夏。 據史書記載,乞伏熾磐于426年正月派出使者,而拓跋燾直到同年七月才與群臣商議是優先征討柔然還是先對付胡夏。 這或許是因為西秦使者從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到平城的路程過于遙遠,耗費了大量時間所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后,積極籌劃對外戰爭。他召集朝中重臣商議,詢問先攻打哪國更為合適:是胡夏還是柔然? 多數大臣如太尉長孫嵩、司徒長孫翰和司空奚斤都主張優先討伐柔然。他們認為胡夏不足為懼,只會固守城池。而進攻柔然即使不能全勝,也可以借機到陰山進行狩獵,補充軍需物資。 然而,太常崔浩持不同意見。他認為柔然游牧不定,難以捕捉,即便出動大軍也容易撲空。相較之下,胡夏國土狹小,政刑苛暴,民心盡失,正是攻滅的最佳時機。 尚書劉絜和武京侯安原則建議先攻打北燕。 最終,拓跋燾采納了多數派的意見,親自率領大軍從云中出發西巡至五原,雖未與柔然交戰,但確實進行了大規模狩獵活動。 ![]() 同年八月,拓跋燾班師回朝。令人唏噓的是,一直請求北魏援助的西秦,在這個月被胡夏重創,從此走向衰亡。這無疑給北魏的外交和軍事戰略帶來了新的變數。 赫連昌公元422年十月,西秦和北涼的軍隊在五澗(現今甘肅省武威市以南)展開了第二次激烈交鋒。此役中,北涼名將沮渠成都不幸被俘。此后的一年間,雙方暫且停息了戰火,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期。 時間來到423年四月,西秦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戰略調整——這個一直以來向南朝宋稱臣納貢的國家,突然決定轉而向北魏俯首稱臣。 西秦王乞伏熾磐為此召集群臣,闡述了他的理由:“盡管南朝宋占據著富庶的江南地區,胡夏也在關中一帶稱雄,但在我看來,這些都不足為懼。唯有北魏皇帝,方是當今世上的真英雄!古時預言也曾提到,在恒代之北將有'真人’出現。因此,我決定帶領整個國家歸附北魏皇帝。” ![]() 于是,乞伏熾磐派遣尚書郎莫者阿胡等人前往平城,拜見當時北魏的統治者拓跋嗣。作為示好之舉,他還進獻了二百斤黃金,并呈上了針對胡夏的作戰策略。然而,由于彼時北魏正深陷與南朝宋的大規模戰爭之中,無暇分兵支援西秦對胡夏的討伐計劃,此事便暫時擱置了下來。 北涼政權在公元421年末發生了重大變故。晉昌郡(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太守唐契突然反叛,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命令長子沮渠政德率軍平叛。然而,這次軍事行動持續了超過一年的時間,進展緩慢。 到了423年二月,沮渠蒙遜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呈獻貢品以示友好。同年二月十三日,南朝宋少帝劉義符下詔,任命沮渠蒙遜為都督秦、涼、河、沙四州諸軍事,同時授予他驃騎大將軍、涼州牧的職位,并再次封其為河西王。 ![]() 同年四月,沮渠政德終于攻下晉昌,成功鎮壓了唐契的叛亂。唐契與他的兄弟唐和、外甥李寶被迫逃亡至伊吾(今新疆哈密)。抵達伊吾后,唐契收攏了約兩千余家流民,選擇向北方的柔然政權臣服,被柔然冊封為伊吾王。 或許是出于保護唐契的目的,柔然于同年八月發動了對北涼的進攻。面對強敵,沮渠蒙遜再次派遣世子沮渠政德出征迎戰。然而,在這場戰役中,沮渠政德不幸戰敗身死。此后,沮渠蒙遜改立次子沮渠興國為新的世子。 北涼與柔然剛剛停戰,沮渠蒙遜便開始謀劃對西秦的行動。這次他并未選擇直接用兵,而是打算通過計謀取勝。 ![]() 話說,西秦在公元414年七月消滅了南涼,并于一年后毒殺了南涼國主禿發傉檀。 雖然乞伏熾磐毒殺了禿發傉檀,但他并沒有加害南涼太子禿發虎臺,反而迎娶了禿發虎臺的兩個妹妹為妻,一位封為王后,另一位則為左夫人。 懷有野心的沮渠蒙遜派遣使者秘密聯絡禿發虎臺,承諾將番禾(今甘肅省永昌縣)和西安(今甘肅省張掖市東南)兩郡借給他,并提供兵馬支持,慫恿他起兵攻打西秦。 禿發虎臺一心想要為父報仇,同時收復故土,于是答應了沮渠蒙遜的提議。 然而,這一密謀最終被泄露。西秦王乞伏熾磐念及禿發虎臺是王后禿發氏的兄長,并未對其進行懲罰,仍待他如初。但禿發王后與兄長禿發虎臺卻心懷不滿,認為這樁婚姻只是權宜之計。他們痛心父親并非因天命而亡,而是遭人毒害,且對方故意不許醫治,實則是為了保全他們的性命和后代。作為子女,又怎能甘愿成為仇人的臣子或妻妾而不思復仇呢?于是兄妹二人暗中準備,并聯合武衛將軍越質洛城,計劃一同謀刺西秦王乞伏熾磐。 ![]() 在423年的十月,也就是南涼滅亡九年后,禿發虎臺與其妹妹終于找到了一次絕佳的機會,準備實施他們的計劃。然而,不幸的是,這次計劃再次被泄露了。而泄密之人,正是禿發虎臺的另一位妹妹——乞伏熾磐的左夫人。 在兄妹二人謀劃的過程中,可能就沒有對左夫人有所隱瞞,畢竟他們都是至親的兄妹。但左夫人卻將這一秘密告知了她的丈夫乞伏熾磐。得知此事后,乞伏熾磐勃然大怒,下令處死了禿發虎臺、禿發王后等十余人。 僅僅半年之后,西秦向北涼發起了軍事行動。 公元424年七月,西秦王乞伏熾磐派遣太子乞伏暮末與征北將軍乞伏木弈干率領三萬步騎兵,從貂渠谷(今青海省門源縣西北)出發,目標直指北涼所轄的白草嶺(今青海省門源縣西北)和臨松郡(今甘肅省肅南縣東南)。這兩地最終都被乞伏暮末攻破,他還俘虜了兩萬多百姓凱旋而歸。 ![]() 消息傳到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北涼國主、河西王沮渠蒙遜并沒有選擇派兵報復西秦,而是派遣鎮南將軍沮渠白蹄前往臨松郡進行防守。通過這次西秦與北涼之間的交鋒可以看出,西秦的實力明顯強于北涼。又過了十個月,兩國之間再次爆發了戰爭。 425年四月,西秦王乞伏熾磐派遣平遠將軍叱盧犍等人率軍北上,再度對北涼的臨松郡發動襲擊。駐守臨松郡的北涼將領沮渠白蹄抵擋不住叱盧犍的攻勢,最終被俘虜,而當地的五千多戶百姓也被強行遷往西秦首都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 除了對北涼采取軍事行動外,西秦還頻繁出兵征討周邊的其他部落和族群。 在424年四月,乞伏熾磐命令鎮南將軍乞伏吉毗等率領一萬步騎兵向南進軍,進攻白茍、車孚、崔提、旁為四部。這四個部落均未能抵抗住西秦軍隊的強大攻勢,相繼敗北。 ![]() 到了425年七月,乞伏熾磐再次派遣鎮南將軍乞伏吉毗等人南下,這次的目標是黑水羌(位于今甘肅省舟曲縣西南)。黑水羌的首領丘擔親自帶領部眾迎戰,但最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同年十月,丘擔率領其部落向西秦投降。為了安撫黑水羌,西秦王乞伏熾磐任命丘擔為歸善將軍,并委派折沖將軍乞伏信帝擔任平羌校尉,前往黑水羌地區進行駐守。 投靠北魏后的西秦表現得十分積極進取,不僅對北涼及其周邊各部族展開攻擊,還將目光投向了更強大的胡夏。 426年正月,乞伏熾磐又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請求北魏出兵共同攻打胡夏。那么,為何乞伏熾磐會在此時提出這一要求呢?原來,胡夏的創立者赫連勃勃幾個月前已經去世,這無疑讓乞伏熾磐看到了攻打胡夏的機會。 在418年至419年間,胡夏攻占東晉的關中和河東地區后,停止了對外擴張。當時胡夏的領土主要包括關中、河東以及河套一帶,但其開國君主赫連勃勃卻表現得極為驕傲自滿。 ![]() 胡夏首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縣)的四個城門命名就充滿霸氣:東門稱“招魏門”,南門為“朝宋門”,西門名“服涼門”,北門則叫“平朔門”。此外,赫連勃勃還在城南立石刻碑,即著名的“統萬碑文”。 從“統萬碑文”內容來看,全文充斥著對赫連勃勃的歌功頌德。據史書記載,赫連勃勃是一位殘暴的統治者,其國家疆域有限,但他極度自負,并沉迷于聽受阿諛奉承之詞。以下是從碑文中摘錄的一段文字:
![]() 赫連勃勃并非一位賢明的君主,但在419至424年間,他統治的胡夏國保持了短暫的和平與穩定,未發生重大對外戰爭。然而,這種平靜隨著一場皇位繼承危機而被打破。 原本,赫連勃勃已立長子赫連璝為太子。赫連璝當時擔任大將軍、雍州牧,并負責長安的防務。然而到了424年底,赫連勃勃突然決定廢黜赫連璝,改立幼子酒泉公赫連倫為儲君。 消息傳到長安后,赫連璝大怒,隨即率領七萬駐軍北上對抗父親的決定。赫連倫聞訊后,迅速組織三萬騎兵前去迎戰。雙方在高平郡展開激戰,最終赫連倫戰敗身死。 ![]() 然而,這場內亂并未就此結束。赫連倫的同母兄長太原公赫連昌得知消息后,立刻率一萬精銳騎兵襲擊赫連璝。盡管赫連璝兵力占優,但仍然慘敗,本人也陣亡。赫連昌成功收編了赫連璝的殘部,使自己的軍隊擴充至八萬五千人。 這場因廢立太子引發的內亂,不僅導致胡夏國實力大損,也為日后國家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當赫連昌帶著八萬大軍凱旋回到統萬城時,他的父親赫連勃勃卻表現出異常的喜悅,并立刻冊封赫連昌為太子。這一舉動看似充滿父子情深,但背后或許另有隱情。 僅僅八個月后,也就是公元425年八月,年僅四十五歲的赫連勃勃突然去世,太子赫連昌隨即繼位,改元承光。然而,史書中對赫連勃勃的死因記載極為簡略,既沒有提到他生前患病,也未提及任何可能致死的原因。按常理來說,赫連勃勃正值壯年,突然離世難免讓人懷疑其中是否存在玄機。 ![]() 可以推測赫連昌率八萬五千大軍返回統萬城時,赫連勃勃表面上雖喜形于色,但內心未必如此輕松。他冊封赫連昌為太子的行為,很可能是在權衡利弊后的無奈之舉。至于赫連勃勃的猝然離世是否與赫連昌有關,目前尚無確鑿證據,只能留給后人猜測了。 話分兩頭,就在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剛去世不久,西秦王乞伏熾磐便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請求北魏皇帝拓跋燾發兵攻打胡夏。 然而,此時的北魏正忙于與北方柔然的戰爭,暫時無暇顧及胡夏之事。但急于擴張的西秦并未因此停下腳步,反而迅速將矛頭轉向宿敵北涼。然而,這次軍事行動卻被胡夏重創,導致西秦從此一蹶不振,再難恢復昔日的輝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