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趙強,在一家規模不小的互聯網公司上班,一直都是團隊里的頂梁柱。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 就說上次公司的重要項目,為了做好用戶調研,他又是設計詳細問卷,又是親自走訪上百位用戶,回來還花大量時間整理分析數據,最后給項目提供了特別有價值的用戶洞察。 他本來覺得,憑自己這么扎實的工作態度,在職場上肯定能一路順風順水。 但是,自從公司引入DeepSeek這些AI助手后,一切都變了。 有一回,領導安排了一個緊急的市場分析任務,要求短時間內提交一份競爭對手分析報告。 要是以前,趙強肯定像往常一樣,先收集各種公開資料,再找行業里的朋友打聽消息,然后慢慢梳理分析。 可這次,他還沒來得及大干一場,同事小王用DeepSeek,幾個小時就整出了一份內容超詳實、分析超全面的報告。 趙強看著小王的成果,心里那叫一個不是滋味,自己多年堅信的工作邏輯,好像一下子就被動搖了。 趙強這樣的情況可不少見。微軟、埃森哲這些企業用60萬年薪招聘“流程自動化經理”,騰訊文檔也開始內嵌智能寫作助手。 你會突然發現: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從人力資源轉向數據喂養和模型訓練能力,以前那種埋頭苦干的職場邏輯,正被AI重新整出一套新的生存法則。 ![]() ![]() 以前,廣告行業的創意策劃流程特別繁瑣。我認識一位資深廣告人林姐,她做一個洗發水廣告策劃案,費了好大的勁。 一開始,她得帶著團隊頭腦風暴,把大家能想到的點子都列出來,接著針對每個點子去研究市場上有沒有類似創意,還要分析目標受眾的喜好和需求。 文案撰寫更是精雕細琢,一個標題常常改幾十次。之后還要和設計團隊、客戶反復溝通,一個簡單的廣告策劃案,起碼得花一個月時間。 但現在,林姐公司用上DeepSeek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前段時間,公司接了個運動鞋品牌的廣告項目,要求突出產品輕便和時尚的特點。 林姐的助理小李,直接在DeepSeek里輸入相關指令和關鍵詞,像“運動鞋廣告,面向年輕人,突出輕便時尚,運動場景展現”,不到半小時,DeepSeek就給出好幾個創意方向和初步文案。 小李在這基礎上稍微改改,很快就完成了初稿,整個項目從接到任務到提交方案,只用了一周時間,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種工作模式的巨大變化,讓很多像林姐這樣習慣傳統工作節奏的“好員工”有點不知所措。過去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好像沒以前那么管用了。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在算法面前,所有經驗主義都露出了破綻。一些以前需要多年經驗積累的技能,現在在算法面前成了基礎操作。 這場挑戰可怕的地方,不是AI搶走了我們的“獎杯”,而是我們還沒學會怎么和算法一起配合。 馬克·吐溫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 只是現在,我們專注的方向得調整,要學會和人工智能一起合作,才能創造更大價值。 ![]() ![]() 網友@張哥 分享過他的親身經歷。 張哥是一家軟件公司的老員工,過去開發一個新功能時,他經常在公司熬夜加班,一行行仔細編寫代碼,一點點調試程序。即使只是開發一個中等規模的功能,往往也得花兩三個月時間。 他堅信,憑借自己的努力與積累,一定能收獲與之匹配的成果,在工作中站穩腳跟。 但今時不同往日,公司新入職的年輕程序員小趙,特別善于利用DeepSeek這些人工智能編程輔助工具。 有一次,公司要開發一個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小趙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很快就生成了核心代碼框架。 之后,他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優化和完善,短短一個月就完成了任務。不僅如此,該功能的穩定性和運行效率都遠超預期。 這一對比,讓張哥心里滿是困惑:自己多年積累的編程經驗以及辛苦付出,在成果上似乎并未比小趙突出多少,到底什么樣的工作方式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 以前大家都覺得,職場上努力和成果緊密相連,付出越多收獲越大。但隨著人工智能的介入,這種簡單直接的對應關系被徹底打亂。 張哥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素養當然不容置疑,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單純的努力已不再是衡量工作價值的唯一標準,效率與效能的辯證關系成了重塑工作價值的核心問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效率是把事情做正確,而效能是做正確的事情。” 小趙借助人工智能,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更重要的是,他準確把握了公司對于功能開發在時間和性能上的需求,做了正確的事情,實現了更高的效能。 就像張哥,未來若能將自己的編程經驗與人工智能工具相結合,再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行深度優化和創新,不僅能突破效率瓶頸,還能通過獨特的價值判斷、情感連接以及創意突破,擴大自身優勢,真正做到不可替代。 ![]() 隨著DeepSeek這些人工智能在職場的廣泛應用,職場對員工技能的要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過去,單一領域的專業技能是在職場立足的關鍵,可現在,跨學科知識和數字化技能越來越重要。 就拿財務工作來說,以前只要熟練掌握財務知識和會計軟件操作,大部分工作都能應付。 小敏是個財務人員,基礎財務工作一直干得不錯。但公司引入DeepSeek后,情況變了。 現在,財務部門不光要完成傳統的記賬、算賬工作,還得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財務數據分析和風險預測。 有一次,公司要做財務風險評估,小敏還按老方法一點點收集整理數據,同事小張卻用DeepSeek快速分析大量財務數據,生成了詳細的風險評估報告。 這讓小敏意識到,自己要是不趕緊學習新技能,可能就要被淘汰了。 這種技能需求的巨大轉變,給很多像小敏這樣的“好員工”帶來了職業發展的壓力。 但換個角度看,每次技術變革也都伴隨著新機遇。只要保持學習熱情和開放心態,積極擁抱變化,就能在職場找到新方向。 一位人工智能研究專家說得好:“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持續學習相關技術和知識,是職場人永不沉沒的救生衣。” 確實是這樣,人工智能不斷迭代,技能知識也不斷更新,時刻保持“充電”,才能在職場一直走下去。 ![]() ![]() 在這場AI引發的職場變革里,我們普通人該如何利用AI實現進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呢?以下這些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1.辦公效率革命:日常辦公中,智能助手能極大簡化操作。像Siri、小愛同學這類語音助手,能通過語音指令設定提醒、查詢信息等,減少手動操作。 而高級的虛擬秘書類智能助手,還能處理郵件、安排會議,幫我們高效管理時間。 在文檔處理方面,AI工具可自動識別文檔結構并格式化,檢查語法、拼寫錯誤,生成摘要,大大提升文檔處理效率。 2. 學習成長助力:AI可以成為我們強大的學習輔助工具。例如智能課程推薦系統,能依據我們的學習目標和能力水平,精準推薦適合的課程與學習資源。 當我們學習新知識遇到問題時,虛擬助教類AI能及時解答,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 在語言學習中,AI語言對話助手可以模擬真實對話場景,幫助我們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3.創意靈感激發: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如文案撰寫、設計、藝術創作等,更能體會到AI帶來的巨大助力。 以文案寫作為例,輸入產品特點、目標受眾、風格要求等關鍵詞,AI就能快速生成初稿,我們再在此基礎上修改完善,能大幅提升創作效率。 設計工作里,AI繪畫工具能根據簡單描述生成獨特的設計草圖,為設計師提供靈感。 音樂創作中,AI也可輔助生成旋律、節奏等元素,激發新的音樂創意。 4.生活便捷管理:生活里,AI也無處不在。智能家居系統可以依據我們的生活習慣,自動控制家電、調節室內溫度、開關燈光等。 出門時,智能導航借助AI實時分析路況,規劃最佳出行路線,避免堵車。 健康管理方面,智能穿戴設備配合AI,實時監測心率、血壓、睡眠質量等健康指標,并給出個性化健康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生活。 在這個變化飛快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有句話說得好:“未來淘汰你的一定不是AI,而是使用AI使用的好的人。” 所以,不要恐懼AI搶走你的飯碗,要警惕自己還停留在被定義的角色里,學不會與AI共舞。 點個在看,和職場的朋友們一起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