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有腸胃病么,不少讀者經常好心地在文末留言,提醒我要干嘛干嘛干嘛,其中有一個說法,其實特有道理,就是要注意情緒的調節。我這個病,不是一般的腸胃病,而是小腸在不同部位有大量黏連,就像亂成團的毛線,相互交織、撕扯在一起,一旦受到冷涼、饑餓或者情緒激動等刺激,都可能引發小腸的劇烈蠕動,從而在黏連處打結誘發腸梗阻。為了保命,我平時穿的比別人厚一倍、吃的比別人多兩頓(少吃多餐),還刻意學習了很多調節情緒的方法,比如冥想。但嘗試許多總結下來,最有用的還是認知療法。其他手段都類似于生病后吃藥,而調理認知則是預防疾病上身,并且對所有關系都通用,像是夫妻相處、同事相處乃至親子相處,都適用。做服務行業的,經常會收到顧客的意見反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不例外。作為一個正常人,盡管都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聽到負面反饋時,要做到毫無情緒反應,真的很難。即便對方講得很有道理,但畢竟是在“挑刺”,沒人會樂意被否定,因此情緒上的抵觸是本能反應。比如昨天,助理老師轉給我一位家長的課堂反饋。從字里行間明顯能感受到,這位家長并非無理取鬧,甚至為了顧及老師的情緒,事先鋪墊了不少鼓勵的話,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樣的意見是真誠的、善意的,和趾高氣揚的指責截然不同。 但即便如此,要平靜地、不帶任何情緒地接受,也并非易事。如果放在過去,我肯定第一反應就是抵觸,但現在不會了,真的一點情緒都沒有。比如家長說,孩子上完課反應,有十幾分鐘的時間都在聊跟課上題目無關的東西,言外之意應該是在東拉西扯。客觀的事實,是那十幾分鐘聊的東西,至于這些內容是不是與課程無關,則是個人的主觀判斷,所以屬于觀點。如果覺得是與課程無關,那么就會將其描述為東拉西扯,但如果覺得與課程緊密相關,就可能會用一些截然相反的詞來形容——比如旁征博引、拓展視野等。如果一個人說,這個老師上課喜歡東拉西扯,不針對題目本身進行講解,你是什么感受?而另一個人說,這個老師上課喜歡旁征博引,而不僅僅是就題論題,你又是什么感受?類似的事兒有很多,比如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既可以是雷厲風行、又可以是操之過急;既可以是謹小慎微,又可以是畏首畏尾;既可以是善于交際,又可以是阿諛奉承;既可以是隨機應變,又可以是見風使舵;既可以是懂得變通,又可以是沒有原則.......事實并未改變,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野和不同的需求看過去,可能會得出完全對立的觀點。而且詞匯本身是帶有情感色彩的,只要還讀過兩年書,都不難從對方運用的詞匯中察覺到對方的潛在情緒,這更容易刺激人的杏仁核瞬間活躍,做出本能的抵抗反應。想要屏蔽情緒,冷靜面對,就得學會剝離觀點看事實,事實本身并不會激起人的負面情緒,觀點才會。所以,看到家長的反饋后,我認真回憶了一下,周末四年級在講“歸納”,在上課后的十幾分鐘里,我確實沒有在講題,而是從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聊到了培根的《新工具》,并簡要說了說四假象說和科學實驗方法論,最終引出這堂課的主要內容——穆勒的歸納五法。在講歸納五法時,我還從生活的例子聊了聊每一種歸納策略是如何體現的,真正用來講數學題的時間確實不如講題的專題課多。如果在意題目,希望多講題多做題,這毫無疑問屬于東拉西扯;但如果在意的是思想方法,那么從思想史的角度去介紹這些內容,并探討其歷史地位和現實應用價值,我覺得是必要且有益的。這種基于不同價值點產生的觀點分歧,沒有對錯,只有是否接納和認可??陀^冷靜去分析這些東西,根本不會引發任何負面情緒,就像一個主任醫生問診病情一樣,能有啥情緒。從認知層面上進行調節,學會拋開觀點,只看事實,人真的可以變得冷靜許多。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猜測,家長并沒有明確說明十幾分鐘具體指什么內容。因此,我特別請助理老師幫我再確認一下事實的細節,以便進一步確定要不要做出調整和改進。同樣的方法,我們還能應用到其他場景中,對于緩和情緒也非常有效。當孩子做錯題時,如果家長立刻冒出“這孩子怎么又粗心、又不認真……”這樣的念頭,內心的煩躁恐怕就很難控制住。這時候,我們不妨試試讓事實歸事實、觀點歸觀點,把二者清晰地區分開。 孩子做錯題,這是事實;但究竟為什么錯?“粗心”、“不認真”只是家長們的主觀推測或觀點。真正導致錯題的原因可能很多,我們必須冷靜下來,從具體事實入手,認真分析和確認。 如果家長的情緒一直停留在觀點層面,總想通過針對觀點來解決問題,就容易忽略背后的真實原因,結果只會讓情況更加復雜。 比如面對“態度不認真”的問題,很多家長的反應不是處罰就是打罵。 然而,罰或打真的能解決孩子錯題的問題嗎?顯然不能,否則七零后、八零后從小沒少挨揍,早就人人考上清華了。這種方式其實是在針對觀點解決問題,而非真正解決事實本身。 所以,每當群里有家長提出此類問題時,我總會第一時間問清楚孩子具體錯在哪里,有哪些具體表現,而不會直接回應“總是粗心怎么辦?”“太懶怎么辦?”或者“不認真怎么辦?”之類的問題。 再比如,有人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在馬爾代夫曬太陽的照片,這是事實。如果我們夾雜著“對方是在炫富”的主觀觀點去解讀這件事,負面情緒就會不可避免地涌上心頭。但實際上,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并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自己對這件事的解讀與看法。 無論是面對家長、學生、同事、朋友,還是家人,我發現只要避免用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解讀對方的行為,很多負面情緒壓根就沒有滋生的可能。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往往不是事實本身,而是被我們添加了主觀情緒的觀點。情緒就像一道門,能讓我們感受到溫暖與美好,也可能讓我們困于煩惱與憤怒之中。而區分事實與觀點,就如同手中握著一把鑰匙,能打開或關閉這道門。 人之所以痛苦,常常源于混淆了事實與觀點;人又之所以平靜,恰恰在于懂得讓觀點退一步,讓事實更清晰。 當我們學會把情緒放在該放的位置,把事實還原到本來的模樣,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真的也就不再是問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