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之后,是家長們最頭疼的幾年。 一方面,要面臨著中考這一大關,難免手心里捏著一把汗。 另一方面,初中也是孩子青春叛逆期的高峰年齡段。 面對處在叛逆期中的孩子,家長們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孩子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特別難管。 孩子整天臭著一張臉,一點就著。 家長還不敢說,說一句能頂十句,簡直是油鹽不進。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由于升學和人際壓力的影響,12-18歲是孩子叛逆的高發期。 面對這種情況,部分家長很容易進入兩個誤區: 一是采取強硬手段,非打即罵。 這可能會讓孩子表面上變成“乖孩子”,實則內心與父母越來越遠,甚至還會因此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是管不住,就放任孩子。 這也是非常危險的,青春期的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長要是不管,很容易就誤入歧途。
一、爸爸媽媽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你可不可以把不舒服的地方說出來呢? 青春期,是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 孩子開始對父母的權威產生質疑,于是便有了頂嘴的現象。 這時候,父母應當放下自己的權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才能重獲孩子的信任。 二、爸爸媽媽和你商量一件事,最終行不行你說了算 當孩子處在叛逆期時,切忌不要替孩子做決定。 ![]() 比如,在請家教之前,先過問一下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說不,那就這段時間不要再提這件事了。 三、爸爸媽媽知道你受了委屈,如果你想的話,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一說 當孩子亂發脾氣時,我們先要承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 然后,再主動架起溝通的橋梁,促進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四、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情緒不好,可是你說的氣話也讓爸爸媽媽很傷心 當孩子專挑難聽的話說時,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你站在他的角度。 其次,表達這些話對自己的傷害,讓孩子注意到他人的感受。 五、爸爸媽媽很擔心你,如果有需要就給我們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 比如,天氣涼了,問孩子要不要多加一件衣服。 如果孩子拒絕了,不要給孩子施壓,說“你今天必須多穿一件”。 而是換成“好,但如果冷的話,就給媽媽打電話。” 六、爸爸媽媽是你的第一傾聽者,有什么事都可以找爸爸媽媽聊 12-18歲的叛逆期,也是最容易產生早戀的年紀。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建立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讓孩子什么話都愿意分享。 當發現有不對的苗頭時,可以不那么直接武斷地把孩子引回正軌。 七、如果爸爸媽媽做錯了,你就糾正我們的錯誤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拉近了心理距離。 當孩子主動和家長聊錯誤時,其實也是增加了親子之間溝通的頻次。 八、我們要互相尊重,不能隨便對愛你的人發火 這其實是培養孩子的一個行為準則,即尊重他人。 即使有壞情緒,也不能隨意沖家人發火。 ![]() 九、如果你現在不想說,那我們就先不談這件事 當父母在盡力了解孩子時,卻發現孩子根本不愿意說。 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逼問,而是等孩子愿意說時,再談論這件事。 十、爸爸媽媽知道你很聰明,所以一定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叛逆期的孩子,說到底就是想讓父母尊重自己的個性。 當我們認可孩子的決定與選擇時,才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平等對待的。 總而言之,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多些耐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信賴父母,平穩度過叛逆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