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這次和武漢的合作比其他的城市更加緊密一點,官方需要正能量!(紅色能量也是武漢吸引旅游和關注的一個方式)。不然一起大合唱《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意義是什么!而且紅歌的占比比以往的城市更多了!第二方面可能是因為受眾群體,因為刀郎的粉絲群體中,銀發一族非常多,那么銀發一族懷舊情節,追憶過去(就是紅歌多),自然就能吸引很多的人一起! 再加上武漢本身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存在著很多的經典紅色故事,再加上疫情的時候,一些紅色的歌曲傳唱過一次,這次又再次唱響,是有一定的承上啟下的味道的! 當然這也是符合刀郎意愿的,刀郎在20年前的采訪中曾明確表達對民族文化傳承的擔憂,認為中國音樂長期受歐美、日韓等外來文化沖擊,導致民歌等傳統元素逐漸被邊緣化。他主張音樂應回歸群眾,融入民族文化和元素,這與其演唱會中頻繁演唱《洪湖水浪打浪》《我的祖國》等紅歌的行為高度契合。 刀郎的演唱會受眾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如南京站60、70后占比50%),他們對紅歌有天然的親近感。通過紅歌引發集體記憶共鳴,既滿足了粉絲的情感需求,也強化了演唱會的“情懷”標簽。武漢作為“英雄城市”,承載了辛亥革命、抗戰、抗疫等重大歷史記憶。刀郎在武漢站演唱7首紅歌(如《洪湖水浪打浪》《我們走在大路上》),既呼應了城市精神,也與當地文旅部門推動的紅色文化宣傳形成聯動。這種選擇既是對城市氣質的致敬,也符合官方倡導的“正能量”傳播方向。 不過其他城市也有紅歌,例如,在合肥演唱會中,他特意選擇國家公祭日次日演唱《我的祖國》;如北京、南京等站均演唱紅歌。 盡管刀郎的行為被普遍解讀為“文化擔當”,但也有觀點認為紅歌的占比提升可能存在策略性考量。例如,武漢站的宣傳中,官方媒體曾發文強調刀郎音樂與“家國情懷”的關聯,暗示其與地方文化政策的綁定。紅歌的廣泛傳唱性確實能吸引更多中老年觀眾,間接提升票房熱度。然而,刀郎長期堅持此類風格,且多次在采訪中強調民族文化的回歸,表明其動機更偏向理念驅動,而非單純的商業策略。 可以說刀郎演唱會唱紅歌的現象,本質上是個人藝術理念、受眾需求與時代文化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是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實踐,也是對特定群體情感需求的回應,同時與地方文旅推廣形成協同效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