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標志著暮春的開始。 和煦的春風,吹綠了柳梢;輕柔的春雨,潤濕了大地,清明節的詩意,便在天地間暈染開來。 ![]() 【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清明節經典作品。 清明節這一天,祭掃祖先、祭奠亡魂是我國千年以來的傳統風俗。詩人遠離故鄉,又逢細雨紛紛,苦悶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時節雨紛紛”,開篇短短七個字,便勾勒出一幅煙雨朦朧的清明畫卷。細雨如絲如縷,紛紛揚揚,營造出一種凄清、迷蒙的氛圍。 “路上行人欲斷魂”,詩人孤身一人在他鄉趕路,衣衫也被細雨打濕,內心滿懷哀愁,失魂落魄的前行。 “欲斷魂”三個字,刻畫出思念逝去的親人,而涌起的痛苦與哀傷,讓人感同身受。 哀傷迷茫之時,詩人渴望能夠借酒消愁,也能歇歇腳。于是詢問偶遇的牧童,“借問酒家何處有?”順著牧童手指的方向,只見在杏花盛開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一個小村莊。 整首詩沒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字,色彩清淡,簡潔質樸,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引發著讀者強烈的共鳴。 ![]() 【2】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時節,程顥選擇出門踏青,面對明媚的春光,表達出更深層次的思考。 漫步在芳草如茵、綠野無垠的大地上,盡情享受著無邊的美景。 “恣行”,刻畫出詩人無拘無束、悠然自得的狀態。 眺望遠方,春天的氣息已經蔓延到遠處的山巒,四周都被濃郁的綠色環繞。 看到隨風飛舞的落花,詩人興致高漲,一路追逐著繽紛的落英,穿梭在綠柳成蔭的小巷中。 “逐”和“穿”兩個字,充滿童趣,此時此刻,好像他不是那個飽讀詩書的文人,而是一個盡情玩耍的孩童。 直到玩累了,就隨性地坐在溪邊的石頭上,在潺潺的流水聲中,疲憊也悄然消散。 有人頻頻勸酒,詩人也毫不推辭,因為春光稍縱即逝,一片花瓣的飄落,都可能意味著春天的離去,應該好好享受。 況且正值清明這樣的好天氣,不妨盡情地游玩嬉戲,但也別忘了要按時回家。 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然,簡淡中蘊含哲理,勸說世人珍惜時間,珍惜友情,不要辜負大好青春。 ![]() 【3】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吳惟信的清明節,是一首春日踏青的歡樂頌歌。 梨花一般在清明前后盛開,所以“梨花風”也成為清明時節的標志。 西子湖畔,徐徐春風吹動著潔白的梨花,花瓣如雪般紛紛飄落,正是清明好時節。 人們按捺不住對春天的向往,傾城而出,尋春踏青。一時間,蘇堤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半出城”三個字,讓人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機,充滿生活氣息。 暮色漸濃,游人在悠揚的笙歌聲中漸漸散去。而此時,蘇堤上成千上萬株楊柳,成為流鶯的歡樂舞臺,它們在枝頭歡快啼鳴、嬉鬧。 詩人沒有刻意地雕琢,只是借游人踏青的歡樂和流鶯的歡唱,從側面烘托出清明時節的勃勃生機與無限魅力。 春風拂面,落花如詩。待到萬物清明微風起,愿君不負春光不負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