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紹圣元年(1094年),這位曾位居朝堂高位的文人,因政治風波被貶至嶺南荒蠻之地,開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正是在這片瘴癘之鄉,蘇軾意外地與荔枝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不僅記錄了他初嘗荔枝的味覺體驗,更成為他貶謫心境的生動寫照。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蘇軾〔宋代〕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 初到惠州 貶謫之路的苦澀 蘇軾被貶惠州時,已年近六旬。對于一位歷經宦海沉浮的文人來說,這次貶謫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然而,蘇軾并沒有被命運擊垮,反而以超然的態度,開始探索這片陌生土地上的風土人情。他游覽山水,結交朋友,更在美食中尋找生活的慰藉。荔枝,這一嶺南佳果,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進了蘇軾的生活。 初食荔枝 味蕾與心靈的雙重觸動 在惠州,蘇軾第一次嘗到了荔枝。那鮮美的滋味,讓他瞬間忘卻了貶謫的苦澀。《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詩,開篇即以“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描繪嶺南特有的冬日景象,為荔枝的出場鋪墊了濃厚的地域氛圍。隨后,“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一句,將荔枝置于細雨蒙蒙的四月天,更顯其清新脫俗。蘇軾以“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形容荔枝,既是對其外在之美的贊美,也是對其內在品質的認可。 詩中“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一句,借用了杜牧《過華清宮》的典故,卻反其意而用之。蘇軾認為,荔枝的美無需等待皇家的賞鑒,它自有一種傾城傾國的風骨。這種風骨,不僅是荔枝獨有的,也是蘇軾在貶謫生活中所堅守的品格。他雖被貶至偏遠之地,卻始終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以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荔枝之喻 貶謫心境的詩意表達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蘇軾在品嘗荔枝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天公的巧妙安排。他將荔枝視為天公賜予嶺南的尤物,既是對荔枝的贊美,也是對自己貶謫生活的某種慰藉。在蘇軾看來,荔枝的生長環境雖然偏遠,卻也因此得以保持其純凈與美好,正如他自己,雖被貶至惠州,卻也因此獲得了心靈的自由與寧靜。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蘇軾將荔枝與云山、松檜為伴,遠離了霜雪的困擾,而北方的楂梨,卻只能在嚴寒中艱難生長。這種對比,既是對荔枝生長環境的贊美,也是對自我處境的一種隱喻。蘇軾在貶謫生活中,雖然經歷了諸多困苦,但他卻以荔枝為伴,找到了心靈的寄托,從而超越了物質的匱乏與環境的惡劣。 ![]() 從“初食”到“長作” 荔枝詩中的蘇軾精神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蘇軾在詩中坦言,自己一生奔波,本是為了口腹之欲。然而,如今的他,早已將官職看得輕如鴻毛,連莼鱸之思也難以勾起他的歸鄉之情。這種對官職的淡漠,并非是對責任的逃避,而是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蘇軾在貶謫生活中,逐漸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官職的高低,而在于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在蘇軾看來,人間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而他南來萬里的貶謫生活,卻意外地成為了一種美好的圖景。這種對貶謫生活的接納與贊美,是蘇軾人生哲學的一次深刻體現。他不再將貶謫視為一種懲罰,而是一種難得的人生經歷。在荔枝的陪伴下,他學會了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甚至將貶謫之地視為自己的歸宿。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不僅是一首贊美荔枝的詩作,更是蘇軾人生哲學的一次詩意表達。在詩中,蘇軾以荔枝為喻,表達了自己對貶謫生活的接納與超越。他通過品嘗荔枝,找到了心靈的寄托,從而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蘇軾的詩詞創作中,更成為他人生道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蘇軾的荔枝情緣,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愛去感受,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荔枝”,讓心靈得到治愈與升華。而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珍惜,正是蘇軾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備注:文章/資料皆為個人整理學習用,如有錯誤,歡迎指正,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