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讀過《林海雪原》的朋友,都知道代號為203首長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曲波,那么,書中代號為201首長的人物原型又是誰?201首長的人生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一)萊蕪青沙溝有個王維平 1921年2月7日,山東省萊蕪縣牛泉鎮(zhèn)青沙溝村晚清秀才王希久又喜得一子,因為家境較好(富農)便用心讓兒子潛心讀書,期望長大后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于是給兒子起名王維平。 然而,王維平接受過六年教育后,卻受韓福渠老師(共產黨員)的影響,產生了叛逆之心要參加共產黨打鬼子。父親說:“好鐵不碾釘,好漢不當兵。我為啥不讓你外出抗日?那蔣介石有幾百萬部隊都打不過日本,你們幾十個人能成什么氣候?不要去啦!” 王敬之不服氣,反駁說:“國家亡了,都當亡國奴,不就完了?大伙一齊干,鬼子就要完蛋。” 王希久是個倔脾氣老人,叫兒子一頂撞,氣就來了。他撿起根棍子就打,一棍子打在兒子的腰上。王敬之一伸手把棒子抓住,猛地一拉,把父親摔倒在地上,王敬之拔腿就跑,一會兒就不見了影子。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月1日,泰安徂徠山發(fā)生了武裝起義,受其影響,2月份王維平也瞞著家里參加了抗日游擊隊并改名為王敬之。一個月以后,王敬之所在的游擊隊被整編為山東八路軍四支隊,還當上了二團警衛(wèi)連一班的副班長。 由于有文化,打仗機警勇敢,王敬之參軍9個月就入了黨,后被調到山東省委機關直屬政治處除奸科,后又擔任了直屬機關政治處主任鐘輝同志的警衛(wèi)員。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成立后,他又跟隨鐘輝司令員南下戰(zhàn)斗。 ![]() 王敬之和他的東北妻子王亞民 1939年7月,18歲的王敬之被任命為司令部警衛(wèi)連連長。 (二)小柱子叫夏立柱,犧牲時才15歲 1939年11月底,隴海南進支隊奉命挺進皖東北,與新四軍的張愛萍部一起,迎擊國民黨頑軍進攻,保衛(wèi)和發(fā)展皖東北根據地。 1940年5月,鐘輝指揮南進支隊各部隊向侵占金鎖鎮(zhèn)、孟集一線的頑軍奮勇反擊。 攻打金鎖鎮(zhèn)戰(zhàn)斗中,王敬之連擔任突擊任務。戰(zhàn)斗異常激烈。鏖戰(zhàn)一夜,黎明時,部隊已突破敵人的外圍防線進入鎮(zhèn)里,展開巷戰(zhàn)。200多敵人被壓在一戶地主的三進院子里,仍然負隅頑抗。 這戶地主的院墻角有一座炮樓,炮樓上的機槍火力阻擋了我軍的進攻。王敬之命令一排長炸掉敵人的炮樓。當時既無炮,又無炸藥包,只有想辦法把手雷塞進槍眼里去炸掉它。 炮樓的槍眼很高。一排長指揮一個戰(zhàn)斗小組沿墻根把梯子靠上了炮樓的兩個槍眼之間。小組長順著梯子往上爬。敵人從槍眼里扔下一顆手榴彈,被排長一腳踢開炸了。小組長靠近槍眼,剛要向里塞手雷,不幸被敵人一槍打了下來。又一位戰(zhàn)士拾起手雷往梯子上爬,剛爬到半截,也被敵人打中掉下地來。 剛從通訊排調來的小柱子大叫一聲“我去!”一個箭步上去,拾起那位戰(zhàn)士的手雷就往梯子上爬,剛爬到半截,也被打中掉下地來。只見他把打斷了的左胳膊掖進皮帶里,嘴銜著手雷,用右手往上爬。第二次又被打掉下來,腸子流出來了,小柱子咬咬牙,把帽子摘下來,塞住腸子仍然往梯子上爬。 王敬之站在不遠處看見渾身是血的小柱子,光著頭,口里銜著手雷,用一只手繼續(xù)爬梯子,終于把手雷塞進了槍眼。只聽“轟”的一聲,炮樓的所有槍眼一齊往外冒黑煙,柱子也一頭栽了下來。 王敬之覺得一股熱血直往上涌。他飛步跑過去,叫擔架救護傷員,他自己一把拖過小梯子靠在炮樓邊的墻上,一下子跳過了墻,到了敵人的后院。 這后院是個大花園,除了炮樓,院子里竟然沒有一個兵。王敬之從過道向當中院子沖去。當中院子里正列隊站著七八十個敵人,人人槍上上著明晃晃的刺刀,看樣子是預備隊。王敬之一露頭,敵人“嘩”的一聲全部臥倒在地。王敬之昂首闊步,從從容容地走過去,往隊伍前面一站,把駁殼槍往腰里一插,大聲說:“我是八路軍營長,我們全營都打進來了!” 敵人全愣住了,沒有一個人敢亂動。王敬之問:“你們的指揮官是誰?” 這時,一個黑大個站了起來,立正說:“報告長官,我就是。” 王敬之命令道:“為了弟兄們的生命安全,你快命令你的部下停止抵抗! ” 黑大個高喊一聲:“不要打了!”轉身坐在地上。王敬之連續(xù)發(fā)布命令:“架槍!” 敵人規(guī)規(guī)矩矩地把槍架了起來。 “坐下!” 敵人“刷”的一聲全坐在了地上。 突擊排排長劉學彬端著匣子槍領著戰(zhàn)士沖進來,一見王敬之站在那里指揮敵人,頓時全愣了。王敬之對劉學彬說:“敵人已經繳械了,你們收槍看俘虜。” 原來突擊排占領炮樓后下到樓底,樓門被對面的敵人封了,一時出不來,等敵人都繳了槍,才沖出樓門,所以遲了一步。 王敬之讓戰(zhàn)士們把俘虜押走,布置副連長打掃戰(zhàn)場,自己抽身飛步跑到包扎所找小柱子。這時小柱子已經奄奄一息。 王敬之一條腿跪下,低頭喊:“樣子!柱子!”柱子睜開眼睛。王敬之估計柱子抬不到后方醫(yī)院了,就問道: “柱子,你還有什么要求?” 柱子合上了眼,然后又睜開,攢足了勁兒說:“我,要,參加,黨! ”王敬之控制住自己的眼淚,趕緊說:“好,我介紹你入黨。我是連隊黨支部書記,我代表黨組織,正式接收你,柱子同志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只見柱子眼里閃過一道亮光,嘴角也隨之綻開一條笑紋,然后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金鎖鎮(zhèn)反擊戰(zhàn)結束后,部隊要給王敬之記功。 “不! ”王敬之說,“我是在小柱子精神激勵下才沖進去的。一進去,見敵人還有兩挺重機槍擺在那里,七八十個敵人全副武裝站在那里。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勇敢沖進去鎮(zhèn)住敵人就是生,怯懦后退就是死。這個戰(zhàn)果的獲得,功勞應記在烈士小柱子頭上。可惜他剛剛到我們連隊,我叫他小柱子叫慣了,還不知道他的大號,快到通信排去査! ” 結果出來了,小柱子姓夏,大號叫夏立柱,犧牲時年方15歲。 (三)江橋反擊戰(zhàn) 1940年6月13日,劉少奇正在江橋給蘇皖縱隊作報告。日軍從泗陽、睢寧、宿遷同時出動向江橋撲來。縱隊把劉少奇同志護送到安全地帶后,立即組織部隊準備迎敵,然而當日卻平安無事。 第二天拂曉,部隊正在出操,宿遷日軍200多人,攜機槍8挺,擲彈筒6個,分乘10輛汽車突然包圍縱隊江橋駐地。鐘輝立即率領南進支隊一團一營及八大隊,從駐地歸仁集向圍攻江橋之敵展開猛攻。鐘輝親臨前線指揮,哪里最緊張,就出現在哪里。在我軍夾擊之下,日軍終于不支,匆匆撤回宿遷城。 宿遷之敵剛剛逃走不久,睢寧、泗縣兩路日軍400余人又趁機襲占了支隊駐地歸仁集。鐘輝當即召集各部指揮員研究部署回兵夜襲歸仁集,決定發(fā)揮我軍近戰(zhàn)、夜戰(zhàn)優(yōu)勢,利用地形熟悉的有利條件,連夜殺回馬槍。于是,南進支隊一團一營和三團乘夜將日軍一個中隊包圍在歸仁集西南一個大廟的院子里。—營組織了兩個連突擊,王敬之連是首當其沖的一個。 ![]() 江橋戰(zhàn)斗紀念亭 實擊連長王敬之率領戰(zhàn)士進攻。在機槍掩護下,王敬之“刺棱”一下躥上了墻頭,跳進院里,順手就朝一個開著門的屋里扔去了手榴彈。 “轟! ”只聽屋里一片鬼哭狼嚎聲。戰(zhàn)士們炸開院門,沖進院子,向里攻擊。可鬼子繼續(xù)頑抗,各屋的門里、窗戶里都有機槍向外射擊。王敬之左手提駁殼槍,右手握手榴彈,辨別主要火力點,命令一排長迂回消滅敵人。 斜對面的屋里火力很猛。王敬之把右手的手榴彈咬掉蓋子,咬斷拉繩,剛剛扔出,突然感到一個鐵榔頭迎面打在右胸和右胳膊上,王敬之站立不住,向后仰面摔倒,駁殼槍也摔出去好遠。通信員吃了一驚,叫道:“連長犧牲了!” 王敬之說:“連長沒有犧牲!”通信員連忙跑過來,把王敬之扶到一個墻角躺下。王敬之左手捂住右胸,感到熱血咕嘟咕嘟往外冒,叫通信員把副連長和衛(wèi)生員喊來。 副連長來了,王敬之說:“我負傷了,連隊戰(zhàn)斗交給你指揮,堅決消滅敵人! ”副連長答應一聲,叫衛(wèi)生員趕快包扎,就跑去指揮戰(zhàn)斗了。在槍彈、手榴彈的閃閃火光中,衛(wèi)生員用剪刀剪開王敬之的衣服,看胸口上有一個血洞還在冒血,就把一瓶碘酒全倒進了傷口。王敬之感到一股冰冷的東西從胸口直向下流,穿過后背流下去了。衛(wèi)生員用紗布把前胸和后背的血洞堵住,然后用繃帶綁上,接著把右臂的傷口也包扎上。然后,王敬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衛(wèi)生員把王敬之抬到了團包扎所,在兩張八仙桌子鋪的手術臺上包扎,可傷口還在流血。王敬之忽然了有感覺,忽然聽有人喊“鐘司令”,鐘司令也來了?他一睜眼,咦,面前真的是鐘司令,鐘司令正俯身看著他。見他睜眼了,鐘司令親切地對他:說“王敬之,你很勇敢,這一仗打得很漂亮,連同白天一仗,我軍共消滅了 200多個鬼子呢!我要給你記功。現在馬上送你到后方醫(yī)院去治療。你放心,很快就會治好的。” 王敬之張了張嘴,想回答,可一點力氣也沒有,鐘司令笑了一笑就走了,他只好遺憾地閉上了眼睛。 (四)進軍東北,組建四團 1940年年8月,隴海南進支隊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三支隊,張愛萍任支隊司令,韋國清任政委。王敬之的連擴大到190多人。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委。三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九旅,不久又改建到第四師,王敬之任九旅26團一營一連連長,帶領部隊參加淮北抗日根據地反“掃蕩”斗爭。兩年后,升任新四軍26團1營副營長。先后參加了著名的朱家崗保衛(wèi)戰(zhàn),青陽鎮(zhèn)襲擊戰(zhàn)。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無條件投降。一天上午,已是營長的王敬之正帶領隊伍訓練,通訊員報告說旅長找他。他進了旅部,政委康志強對他講:“坐下吧!黨中央決定我軍要搶占東北,派十萬大軍,這是毛主席的命令。旅部決定搭一個團的架子,從團到連的干部全部配齊,到東北去。現在通知你準備準備。” 9月份,4師師部和9旅、11旅組成130人的兩個干部團準備進軍東北,9月28日,他們從安徽鳳陽出發(fā),步行到山東龍口,由此處乘船到遼寧省的莊河登陸,10月底在沈陽聆聽了彭真同志所作的《關于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后,哈爾濱負責接洽的蘇聯紅軍告知他們,國民黨軍將于第二天接管哈爾濱。當晚,部隊又乘坐一輛悶罐車”(貨車)趕往牡丹江。 11月1日,天空紛紛揚揚的雪花給牡丹江這座城市披上一層潔白的盛裝,在國民軍(抗聯)司令員李荊璞,政委金光俠的按排和支持下,王敬之帶著16個人去寧安縣東京城鎮(zhèn)組建起了“國民軍牡丹江軍區(qū)第四團”,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剿匪面戰(zhàn)斗,這時,王敬之才24歲。 (五) 升任團長,代號201 牡丹江軍分區(qū)四團是被我軍收編的地方保安武裝,人員成份復雜,彼此之間矛盾和隔閡很深。例如,國民黨濱綏圖佳先遣軍少將司令馬希山也曾接受過我們的改編,我們委任他當團長,而國民黨卻收編他當旅長,實際上馬希山想乘改編之機,借勢吞并我軍。其他幾個營當中,都有人和馬喜山相互勾結,只有朝鮮人組織的第四營堅定地表示愿意跟隨共產黨打天下,所以,我軍對這支部隊缺少實質上的指揮權。加上土匪將牡丹江、寧安、東京城等城鎮(zhèn)重重包圍,敵強我弱態(tài)勢明顯,新來乍到,工作的難度和危險不言而喻。 ![]() 王敬之攝于1945年5月22日 面對嚴峻復雜的斗爭形勢,作風一向沉穩(wěn)的王敬之,發(fā)揚山東“老八路”吃苦在前,守紀在前,沖鋒在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通過一件件實事,一次次戰(zhàn)斗逐漸贏得了部下的信任。 特別是經過1946年1月22日,在馬蓮河與馬希山匪部一次激戰(zhàn)殲敵300余人,俘敵百余名。又在27日,設伏再敗馬匪后。4團的副官這才坦誠地對王敬之講:“你們剛來時我們信不過,一無社會基礎,二無武裝和財力,憑啥來領導我們,現在我服氣了。你們是真不怕死,真能干,真有辦法。” 1946年2月跨海而來的八路軍膠東軍區(qū)海防支隊,在抵達海林縣后改編為牡丹江軍區(qū)2支隊,4團和2支隊在牡丹江剿匪“南進戰(zhàn)役”、征討鄭三炮、馬希山匪幫歷時17天的11場激戰(zhàn)中緊密合作,活捉了匪首鄭云峰,馬希山敗逃,殲敵數千人,基本消除了牡丹江南部地區(qū)的匪患,恢復了牡圖鐵路交通。為了集中優(yōu)勢兵力,牡丹江軍區(qū)決定將4團并入軍區(qū)2支隊,由王敬之任2支隊2團團長,代號是“二〇一”;王希克擔任政委,代號202;副政委曲波的代號是“二〇三”。 (六)初識英雄楊子榮 1946年3月15日,清剿盤踞在牡丹江北部的謝文東、李華堂、高永安、李開江、張德振等匪幫的“北剿戰(zhàn)役”打響。牡丹江、合江地區(qū)兩支部隊密切作戰(zhàn),收復了柴河、朱家、五河林等地。解放了海林、林口兩縣,打通了牡佳鐵路交通線。 后來,王敬之在聽取2團1營匯報工作時,得知有個3月21日剛剛升任班長的楊子榮,第二天就獨闖敵寨杏樹底,沒費一槍一彈勸降了400土匪,這使他精神為之大振,感到異常的開心,他高興的是,這一仗不僅打出了軍威,也是一個成功運用政治攻勢、孤膽瓦解敵軍的經典范例。 愛才心切的王敬之,當晚就把楊子榮調到團部,任命他為偵察班班長。從而為老二團開啟了剿匪斗爭的紅色傳奇。 ![]() 1946年4月,北滿分局下達了“打通哈爾濱和牡丹江之間的鐵路交通,使大后方連成一片”的戰(zhàn)斗任務。王敬之和曲波帶1營和3營西進葦河、一面坡進行剿匪。 戰(zhàn)斗連戰(zhàn)皆捷,盤踞在牡丹江西部葦河、亞布力的600名土匪“許氏四杰”一戰(zhàn)覆滅,其余1100多名敵匪除被打死、打傷外,大部被俘。匪首許福、許祿被擊斃,許禎、許祥和鄭三炮等少數土匪逃匿。自此,牡丹江西線交通再無遺患。戰(zhàn)斗過程中,肩負偵察重任的楊子榮功不可沒。 1946年7月,部隊又開始了牡丹江“東線剿匪”戰(zhàn)役,戰(zhàn)役由新任牡丹江軍區(qū)司令員劉賢權親自指揮,步兵、炮兵和坦克兵組成綏寧民主聯軍聯合作戰(zhàn),王敬之率二團擔任主攻,此戰(zhàn)共殲滅東寧王枝林匪部2000余人,得到民主聯軍總部全軍通令嘉獎。” (七)化整為零,小分隊各自為戰(zhàn) 牡丹江軍區(qū)通過數月連續(xù)不斷地開展南進、北剿、東殲三大剿匪戰(zhàn)役,共擊斃、擊傷、俘虜土匪近萬名,動蕩不安的局勢趨于穩(wěn)定。 1946年9月30日,東北局發(fā)出《關于加緊進行剿匪工作的指示》,牡丹江一帶的剿匪戰(zhàn)斗進入第二階段。軍區(qū)各團隨之組成精悍的小分隊,化整為零,分片包干進山剿匪,消滅殘匪。開啟了小分隊奇襲天險奶頭山;楊子榮只身智取威虎山;小分隊暗戰(zhàn)神河廟;攻破大鍋盔等扣人心弦,精彩紛呈的戰(zhàn)斗故事。 1946年6月12日,王敬之遭遇了土匪九彪一伙的突襲。 那天,王敬之帶了八個傷愈歸隊的戰(zhàn)士和兩個警衛(wèi)員,搭悶罐車去穆棱,準備向搞生產的三營布置運輸事宜。 列車在大觀嶺和代馬溝之間行進時,突然一聲巨響傳來,接著一節(jié)節(jié)車廂掉下鐵軌,隨之機槍子彈爆豆樣亂飛。王團長的兩名警衛(wèi)員中彈身亡,護送尚縣長回穆陵縣的一個班戰(zhàn)士,在王敬之的指揮下迅速展開有效反擊,王團長帶數人占領了后山。 傷愈歸隊的ー班長看到東南方向沒有槍聲,便指派兩個戰(zhàn)士:“快帶鄉(xiāng)親們往南山口撒!”兩個戰(zhàn)士應聲而動,指揮群眾轉移。 后山上的士兵居高臨下地向土匪射擊,掩護群眾轉移的戰(zhàn)士們堅守在車廂邊也朝著土匪猛烈開火。怎奈寡不敵眾,土匪嗷嗷地狂嚎著向火車猛沖,十幾名戰(zhàn)士全部戰(zhàn)死… 九彪分出五十多人繼續(xù)朝著王敬之所在后山沖擊,自己帶著剩下一百多人馬,往群眾轉移的南山口奔去。 奔襲而來的土匪對南山口的群眾進行了毫無人性的殺戮,茍活下來的婦女也被先奸后殺,滿山遍野的尸體橫躺豎臥,有的被撕成兩片分掛在樹杈上,有的鼓著眼睛被插在尖樹樁上……帶路的兩個戰(zhàn)士腸子都被挑出來,情景慘不忍睹。200多鮮活的生命在南山口消逝,鮮血把周圍的青草都染紅了。 (八) 追殺九彪 1946年秋末,牡丹江地區(qū)的大股土匪已經基本肅清,只剩下九彪、座山雕等少數頑匪,仍在垂死掙扎。曲波帶領的小分隊承擔起了圍剿這股頑匪的重要任務。 慣匪九彪真名叫劉亞杰,山東沂水人,早年闖關東到了東北當起了土匪,江湖人稱“九彪”。王敬之的警衛(wèi)員在一次剿匪行動中犧牲后,身上帶著一個公文包,公文包里有王敬之的檔案,上面有父親的名字和家庭地址。時任國民黨先遣軍第九旅旅長的劉亞杰獲得這一信息后,于1949年9月9日,指使蔣軍新5軍7師8團2連,連長張某(也是萊蕪人),帶20多名蔣軍,到青沙溝將王敬之的父親槍殺在菜園子里。劉亞杰,即《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冒充的土匪“胡彪”。 九彪是二團追殲時間最長的一股土匪,到處有他的蹤跡,又到處巡捕不到他的影子。在寧安以東、磨刀石山里曾兩次進山圍剿,已找到其匪巢(深山老林中的地下臥鋪),也只打死兩個搶糧回來的匪徒,整股土匪難以尋覓”。追剿途中,英雄楊子榮曾數次發(fā)現九彪敵情,當他帶大軍復來剿匪時,因土匪轉移后形成的時間差而撲空,二團屢次無功而返。 1946年11月末,軍區(qū)二團繼于寧安追剿九彪未果后,在團長王敬之率領下,開赴東寧綏陽鎮(zhèn)附近,繼續(xù)征剿土匪九彪。11月30日,王敬之得到楊子榮在沙河子發(fā)現匪情的情報后,立即率隊頂風冒雪急行軍幾十里趕到沙河子附近,尖兵發(fā)現土匪仍在村里。 得此消息,全體指戰(zhàn)員斗志昂揚,自追剿九彪以來,部隊幾次進山又跑了幾百里路,始終不見匪蹤,令人很是憋氣惱火,大家心想,這次九彪算是插翅難逃了。 然而,戰(zhàn)斗打響后,土匪火力異常強大,不一會兒二團犧牲了十名戰(zhàn)士,原來與共軍作戰(zhàn)的是鄭玉發(fā)匪營的100多名土匪,而非九彪所部。現場偵察不充分,又犯了輕敵錯誤,沙河子一戰(zhàn)軍區(qū),吃了啞巴虧。 沙河子之戰(zhàn)是軍區(qū)二團剿匪的最后一場戰(zhàn)斗。戰(zhàn)斗總結時,201、203首長和楊子榮都做了深刻的反思…… 牡丹江軍區(qū)二團對九彪匪幫的連續(xù)多次圍剿,使得九彪如驚弓之鳥,他命令土匪在進出營地時,不管多少人都走ー個腳印,走在最后面的人,要把踩倒的草扶起來,以免被人發(fā)現。加之,磨刀石一帶土改不徹底,山東籍老鄉(xiāng)對九彪的刻意保護,在部隊收網前九彪總能先溜之乎也。 眼見謝文東、馬希山、王枝林等巨匪相繼落入法網,國民黨反動殘余勢力被消滅,狡猾陰險狡詐的九彪帶著那些累累血債的頑固慣匪,躲進深山老林潛伏起來。一時間,這幫人生死不明…… 1951年春夏,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形成了全國性的高潮。在對敵特分子案件的偵辦過程中,有關土匪九彪的線索這才一點點浮出水面。 1952年7月2日,穆棱縣公安局根據省公安廳的指示,成立了3個搜山組,對穆棱南部山區(qū)重點部位展開了地毯式的搜查。隨著對3個煙匪的捕獲,九彪在巢穴四周釘下的“眼線”被拔掉。審訊過后,基本掌握了九彪的秘密行蹤。 7月17日拂曉,“九彪”匪穴四周所有可疑逃跑“洞口”全部被清理掉,周圍人民群眾配合大部隊對“九彪”老巢發(fā)起攻擊,戰(zhàn)斗中,一生殺人如麻、與人民為敵的九彪負隅頑抗拒不投降,被被當場槍斃,結束了他63歲罪惡的一生。。 (九)特殊時期受到周總理關懷 王敬之雖是二團主官,但他一向非常低調,從不向他人談及自己的過去。東北各根據地剿匪斗爭結束后,剿匪部隊陸續(xù)轉入一線作戰(zhàn)部隊。2團并入“四野”112師,王敬之擔任336團團長,后調空軍航校任參謀長。 解放后,王敬之轉業(yè)到國家體委擔任賀龍元帥的副手。十年特殊時期,王敬之到天津某國營農場下放勞動。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周總理的關懷下,王敬之等人的案子得以平反,其他同志陸續(xù)返回北京。而對王敬之,則有人仍然借故打擊報復,強制命令他繼續(xù)留在當地農場看家護院。周總理在查看返京人員名單時,發(fā)現沒有王敬之的名字,尋問:“怎么沒有王敬之?” 但相關人員仍然異常牽強的尋找各種理由加以搪塞,惹得周總理發(fā)了脾氣,怒道:“胡鬧,一個也不留,統(tǒng)統(tǒng)地回來”。 在周總理的特殊關懷下,回京后的王敬之仍和以前一樣,默默無聞地勤懇工作著,幾乎無人知道他就是《林海雪原》小說中的“201”首長。 歷史不會永遠封閉,2017年7月,在山東電視臺《超強音浪》節(jié)目播出時,銀屏上首次出現了201首長的形象,“201”首長的真實形象逐漸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人們也開始知道,著名的楊子榮、高波等剿匪英雄都曾經是他的部下。 ![]() 201首長王敬之的妻子王亞民在山東電視臺《超強音浪》亮相 《林海雪原》名動華夏,而那個出生在山東省萊蕪的那個誰,他卻將自己整整隱藏了60年…… 尾聲 1946年5月,東北全境的土匪基本被殲滅。剿匪結束后,牡丹江二團并入112師。334團團政委王希克、335團副政委曲波以及336團團長王敬之,率領部隊參加了四戰(zhàn)四平戰(zhàn)役。 戰(zhàn)后,楊子榮的老指導員劉成齋在剿匪行動中身中13槍,傷愈后依然堅定地回到戰(zhàn)場上,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再次立下新功,曾任38軍副軍長;牡丹江二團的成員人才濟濟,許多人進入了38軍,擔任了軍副政委、師長、師副參謀長、團長、政委等職務。 202首長王希克調回老家牡丹江,擔任后勤部副部長;203首長曲波因重傷致殘,前往海軍艦艇學校,隨后轉業(yè)到地方工作;而王敬之則前往航校,后來擔任了航校的參謀長。退休后又成為國防科技大學的高級工程師,專注于機械科研工作,并在去世后捐獻了眼角膜和遺體,為科學研究貢獻了最后的力量。 本文參考: 1、張紹俊、董仕夫著《鐘輝與隴海南進支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劉小藝著《大東北剿匪記(第二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其他網絡資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