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S&OP的資料,發現沒有資料明確說明S&OP適用于什么類型的企業。結合對制造業以及S&OP的理解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小企業適合適用S&OP嗎? 這里首先對小企業做一個說明。 10年前在調研智能制造時,發現當時家具、服裝行業對能做生產計劃、生產排程的人才非常稀缺。這里相對小的企業,由廠長負責計劃、排產;而相對大的企業,由車間主任排產。 我這里說的小企業,主要指由廠長負責生產計劃、生產排產的那種規模的制造企業。這類企業的所有供需信息,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廠長都有能力獲得,這種級別企業,廠長掌握了所有信息,他可以做決策,因此沒有實施S&OP的必要。 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需要S&OP 隨著企業規模增大,企業的銷售、財務、生產制造都有專業人員負責。部門管理分立,而廠長無法獲得所有信息時,這就需要新的管理流程來負責管理。 而S&OP流程將銷售、生產、財務信息提供給企業負責人。 S&OP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的,隨著MRPII軟件一同推廣。很多MRPII軟件的實施是從S&OP開始的(參見《MRPII資源制造計劃基礎》-陳啟申)。因此S&OP的企業規模,是企業的生產管理達到一定的復雜程度,需要MRPII軟件來管理之后,才需要。 因此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需要S&OP。 比如華為在1998年開啟ISC集成供應鏈管理變革前,華為供應鏈只發揮了20%的效率。 華為1995年時銷售收入15億元,員工只有800人。在1998年銷售收入達到89億,員工達到8000人。在1998年開啟集成供應鏈變革首先是從S&OP開始的。 從發展歷史看,從1995年到1998年的三年時間,銷售收入增長了近5倍,員工數量增長了9倍。在快速增長期間,需要快速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S&OP。 企業國際化后,管理復雜度的增加更需要S&OP 從制造業的發展歷史看,1985年制造業剛剛開始向亞太轉移。而到了2000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制造業開始實現國際化。 制造業的全球化,導致管理復雜性極具增加,公司的業務計劃與生產制造的執行,全球化需求和全球化生產導致供需平衡難度增加;而產品多樣性導致企業庫存增加。這些復雜性都需要新的管理機制來解決。這就開啟了由S&OP提升管理流程,引入供應鏈管理系統(比如ERP,APS)來輔助S&OP的執行落地。 2000年后,S&OP在西方國家被廣泛應用。 因此國際化的大型制造企業,離不開S&OP的支持。 最近將我的公眾號的內容作為知識庫,制作了供應鏈答疑智能體。 為了完善知識庫的內容,最近將增加了一些供應鏈基礎知識的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