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甘肅的茶馬古道是北方茶馬貿易的重要分支,尤以隴南地區為核心,形成連接川陜、青藏與西域的商貿網絡。其線路、遺跡及文化內涵如下: ![]() 祁山道,因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聞名 路線:起自天水,經鹽官、祁山、成縣、徽縣,沿嘉陵江至漢中或四川,是漢代至明清茶馬貿易的主干道 。 ![]() 牛尾古道 支線:包括牛尾古道(禮縣沙金鄉)、散關道(經略陽至漢中)等,形成龐雜的交通網絡 。 ![]() 陰平道 路線:南起成都,經青川、文縣、武都、宕昌至臨潭(古洮州),兼具水路(碧口至昭化段) 。 ![]() 功能:漢晉時期為隴蜀通道,宋明時期成為茶馬互市的重要支線 。 ![]() 陳倉道和附近古蜀道示意圖 路線:從陜西陳倉經鳳縣、徽縣至略陽,其中青泥嶺段(徽縣東南)以險峻著稱,李白、杜甫曾作詩描繪其艱險 。 ![]() 青泥嶺上 ![]() 青泥嶺石板路 白水路替代線:北宋至和年間因青泥嶺運輸成本過高,改修白水路(徽縣至略陽),縮短里程33里,現存《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石刻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 ![]() 新修白水路記 二、重要遺跡與實證 ![]() 察院明文碑(康縣望關):2009年發現的明代殘碑,碑文“茶馬販通番捷路”為全國唯一現存的茶馬古道官方碑刻,現存于白云山博物館 。 ![]() 《牛尾關楜梯崖路碑》:記載清代康熙年間修路史實,反映民間對古道的維護 。 ![]() 《新修白水路記》摩崖:北宋嘉祐年間刻于徽縣大河店鄉,詳述白水路修建背景及經濟意義 。 ![]() 康縣古馱道 康縣古馱道:望關、白馬關等地保留馬蹄印痕青石板路、栓馬樁及古橋(如窯坪橋、鞏家山廊橋) 。 ![]() 白馬關、望關:康縣境內軍事與商貿雙重功能的關隘,望關曾設炮樓監控三路商隊 。 ![]() 考察組在榆樹火站茶院行臺遺址前合影 火鉆峪茶院:徽縣榆樹鄉的明代“批驗茶引所”,負責茶引發放及稅收,嘉靖年間設巡茶御史行臺,成為全國茶馬交易管理中心 。 ![]() 明代河州茶馬互市情景 茶馬司遺址:明代在甘肅設秦州(天水)、洮州(臨潭)、河州(臨夏)等茶馬司,管理茶葉集散與轉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