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句老話,叫“升米恩斗米仇”,其原話是“升米養恩,斗米養仇”,一升米會養出一個感恩的人,而一斗米則會養出一個仇人。 后來成為了一句漢語成語,意思是當別人在危難的時候給予很小的幫助,對方會感激不盡;但如果給予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 相信大家伙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類似問題,明明自己好心幫忙,反而落不到好,還被人咒罵記恨。 簡單說個例子,你平時開車上下班,有個同事就住在你家附近,又一次趁了一次順風車,然后后來每天都坐你車上下班,有一天你有另外的事情,沒帶他先走了,他會在心里想,你啥意思,不就是坐你車嗎?還不讓坐了,說都不說自己就走了,不帶就不帶。從此心里對你有了嫉恨。 一、為什么會出現“升米恩斗米仇”? 1. 依賴成癮 當幫助變成日常,停止付出反而成了“過錯”。就像小區門口的流浪貓,偶爾喂食它會沖你撒嬌,天天定點投喂卻可能換來一爪子--因為它已將你的善意視為生存標配。 2. 價值扭曲 那些曾受你恩惠的人,往往不會記得得到多少,只會計較失去什么。比如某公司年會取消陽光普照獎,竟遭員工聯名抗議。 3. 邊界溶解 無底線的付出,終會模糊施與受的邊界。比如朋友老周表弟創業時,借給他20萬,沒說清楚,三年后催款反被罵“為富不仁”。 二、和他人交往中的預期管理 1. 幫助他人時要適度,避免讓對方形成依賴 建立“三七法則”:十次求助只應三次,保持幫助的稀缺性。就像急診室永遠優先救治危重病人,你的善意也要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2. 幫助他人時要有原則,不能無限制地給予 設置“止損紅線”:幫忙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這事超出我能力嗎?會影響我的生活嗎?對方能獨立完成嗎?三個肯定答案就該及時喊停。 3. 和他人交往中,要做好預期管理,控制好對方的預期和欲望 善用“預期管理”:答應同事搭車時說“最近一個月順路”,比“以后都一起走”明智得多。聰明的付出者都懂得給善意加上“保質期”。 結語 人性就像彈簧,施與受的力道需要精準把控。真正的智慧不是不做善事,而是像園丁修剪玫瑰--既要慷慨澆灌,又要及時修剪貪婪的枝椏。畢竟,沒有人應該為他人的得寸進尺買單。 【互動話題】 你遇到過“升米恩斗米仇”的糟心事嗎?來評論區說說你的故事。 |
|
來自: mynoteboo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