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的是,我找的是明清里數一數二的大醫家王孟英。 如此才能盡量刨除掉個人稟賦的差異,來看到他們背后時代所造成的醫理差異。 我在閱讀丹溪醫案的過程中,會記錄下來那些神似東垣神似戴人神似孟英的諸多案例。待我最近回頭去查閱便發現: 造成這些差異的,幾乎都是同一個原因。 所以我才想著整理出來本篇的分析論述,以通過跨越五百多年的兩位大醫家,來看到這期間中醫醫理的諸多變化,確切地說是退化,降維,坍塌… 由于篇幅關系,同時考慮到閱讀感受,本篇只載丹溪醫案原文,同款類似款的孟英案可搜本號相關關鍵詞的舊文,或自行檢索孟英醫案。 以下分為八大類,一一進行比對分析。 一、惡寒 惡寒不能徑用熱,也是本號過去的老生常談之一。有出過兩期類案(《跨越一千多年的誤治:越服陽藥越怕冷》《熱郁于里,厥冷于外,古人們是如何處理的?》),也曾單獨介紹過孟英的相關類案《濁邪發熱病中的"形寒"》。 要說孟英與丹溪治療此證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們都認識到了濁邪阻氣導致衛氣不得布表而惡寒,也就是時下所說的:陰火線不降→衛氣線不升。 區別在于,丹溪從接手的那一刻起,“給邪以出路”的意識就非常明確,而且手段極為干脆利落:能從上走的,就用吐法;能從下走的,就用下法。 看起來似乎與張子和差不多了,但還是有所不同的。 金元四大家里,本號最早寫的是劉河間,嘆其為“神仙”。作為金元第一位大家,劉河間的突破與貢獻,也足以擔得起這樣的贊嘆。但我在后期又通過那段他與張元素PK的故事,慢慢解開了他的局限之處。 即,盡管主因是濁邪阻氣導致衛氣不升,但若是用藥僅考慮下濁,就很有可能先行一步困遏住衛氣,從而進入“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的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劉河間當時的問題在于,“兩線”的兼顧認知還未扎實地建立起來。 本號前段時間,《內經》專題解的第三、第四期,兩期內容都圍繞《內經》的“從治法”。我們可以看到,到了李東垣朱丹溪這里,他們對于“從治”是為兩線兼顧的手法,已經非常明確了。 就比如說,李東垣治粘合公的下陰冷汗,清楚其為濕熱阻氣的同時,仍以酒制法與少量肉桂,來兼顧到衛氣的嚴重受困,參《下陰冷汗遺精,用下焦版的“桂枝湯”丨東垣醫案16》;他使用冰鎮理中湯,就是想以“冰鎮”來解決上浮之亢陽(亦屬陰火),參《東垣為何如此使用理中湯?》。 再后來的朱丹溪,除了東垣的酒制法外,另有屬于他自己的“從治”法。最高頻使用的有,生姜(汁),以及,吐法。 生姜,不用多說了,是自《傷寒論》起就最常用的解表散寒化濁藥。 吐法,我們現在一般只知是排除實邪法。但對于丹溪而言,“吐即發散也”。也就是說,吐法相當于,驅邪+發表。或者用兩線語言來說,吐法等于:解決②型陰火+助力衛氣線。他把戴人將吐法視為“宣”法,給完好地學過來了。 這兩大法寶,一則通過助力衛氣線,以幫助人體更好地排邪;二則避免排邪后,人體因正氣受傷而再次出現衛氣稽留。 除了明確而有力的衛氣線助力手法之外,無論是吐法還是下法,都非常干脆利落。由于明末以后,醫界太過害怕各種虛脫,以致于該速戰速決的時候,往往軟綿無力或隔靴搔癢,甚至純用補法,以期“應有盡有,應無盡無”… 孟英在那樣的醫理環境里,能領悟到氣機的重要性,認為“百病皆由愆滯”,實屬難得的突破,更確切地說,是真理的回歸。但比起前輩丹溪來,還是稍有些差距的。 本主題的丹溪醫案有兩則: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一錢,赤小豆一錢,為末,齏水調服,吐后用川芎、蒼術、南星、黃芩,酒曲丸。(《金匱鉤玄》) 先用吐法,吐后再以丸藥緩化余邪。次第也好,劑型也好,都非常謹嚴精準。 醫案很簡,但惡寒用吐法,一般會隨著得吐而汗出。 又蔣氏婦,年五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似數,以三黃丸(黃芩黃連大黃)下以姜汁,每三十粒,三十帖微汗而安。(《局方發揮》) 丸藥為緩法,但有明確的出路,同時以生姜汁助力衛氣線。并且最后寫明了是獲汗出而愈。 盡量兩案皆為濁邪阻氣導致惡寒,但丹溪始終明白,驅邪是為了解除衛氣稽留。因而,不會忘記目的,而誤傷困遏衛氣,導致反而無法實現目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人把丹溪歸入所謂的河間學派。拜托~~~丹溪明顯更像東垣好么~!清晰明確的衛氣線意識,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喜熱飲 我學孟英,其實并不是學他具體的藥味,而是學他的思辨,學他的氣機意識。 記得關于“喜熱飲”的孟英案內容,我也介紹過幾次。 后來還搬出了癥狀表現里有“但欲飲熱”的《金匱要略》旋覆花湯。 孟英在后世卓爾不群的地方在于,他能看到這是因為痰阻氣機使然,應予以化痰。但相比前輩們,后世的局限在孟英身上還是有所體現的。 即,盡管此證為實邪阻滯,但也要能同時看到:衛氣線的受困極為嚴重。 這就意味著,醫者在處理的時候,需要有非常明確地引領氣機外達/解除衛氣稽留的意識。 而不能默認為: 只要化痰,痰就能化,痰化了氣機就能自行外達。【這也是我早期的認知局限】 所以,仲景用了十四莖的蔥。 那么丹溪呢? 來看這則醫案: 一少婦身小味厚,痎瘧月余。間日,發于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湯,脈浮,面慘晦。作實熱痰治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后大汗而愈。(《丹溪纂要》) 嚯~十棗湯,那么峻猛~!乍看起來,似乎沒有助力衛氣線的用藥是吧。 你再細看下呢~ ①作丸藥;②以米粥為粘合劑;③噙化法;④飲食配合;⑤最終氣機外達,大汗出而愈。 要解決痰熱,但不能藥過病所,傷到中氣,因而使用噙化法。緩嚼慢咽,既最大程度上發揮了其驅痰的功效,又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峻藥對中焦的刺激。 飲食清淡是為了避免醫治期間,再多生痰邪。 十棗湯即便作丸,也不是什么發汗劑。 所以,丹溪補充說明最后是,隨著大汗出而愈,就是為了提醒你,以汗出為氣機外達的明確標志。 以本號的“保持外達張力”眼光來看,此案的丸藥法、噙化法、粥丸法,都歸屬于外達張力手段。說白了,所謂的外達張力,就是護住胃氣/衛氣,不至于在解決實邪的時候誤傷困遏到衛氣,加重衛氣稽留。 寫到這里我大概能明白,為什么會將丹溪歸入河間戴人,這是因為丹溪的某些手法和用藥,看起來都比較峻,壓根聯想不到李東垣。但我在寫東垣時就常常提到,真正的“像”不是表面的。往往表面上越像的,反而本質上越不像,比如本號的“老朋友”薛立齋之于李東垣。 丹溪慣用吐法沒錯,不憚于用峻下也沒錯,但他任何時候都似東垣般的恪守兩線,決定了他本質上更像李東垣。 三、足冷 題目一出來,老讀者應該很熟悉了。我確實曾經多次提到,這個容易被誤治的癥狀。 孟英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不困于“以熱治寒”,但他治此證的局限之處,仍一如上文所寫。一為不具備兩線認知,二具體手法的干脆程度以及豐富度略遜于前輩。 我們來看丹溪此案: 一人年六十,素好酒,因行暑中得疾,冷膝上,上脘有塊,如掌牽引,脅痛不得眠,飲食減不渴,已自服生料五積散三貼,六脈俱沉澀而小,按之不為弱,皆數,右甚,大便如常,小便赤。遂用大承氣湯減大黃之半而熟炒,加黃連、芍藥、川芎、干葛、甘草作湯,瓜蔞仁、半夏、黃連、貝母為丸,至十二貼,足冷退,塊減半,遂止藥,至半月病悉除。(《丹溪先生治法心要》) 此案在《朱丹溪如何從“兩線一點”來實現護“陰”?》篇里也出現過。 我們很容易陷入一個慣性的局限思維里去,即看到傷于辛燥,那么必然就應該救以涼潤…?是這樣的么? 此人痰熱阻氣,導致衛氣不得外達周布,形成了上熱(痰熱)下寒(衛氣不達)的狀態。 正確的治法應該是除痰,同時有意識地解除衛氣稽留。如上文所說,不能默認為痰熱解決了,氣機就必然會自行外達。 但病人誤用了辛溫燥熱的五積散,加重了陰火。我們要記住的是:【用了升散藥如果不能取得解除衛氣稽留的作用(即所謂的出不去),那就只能加重陰火。】加重的陰火,又反過來更為阻滯衛氣。 痰熱更為膠結,衛氣線受困更嚴重。 朱丹溪看這架勢也就不客氣了,直接用大承氣湯,但其中的大黃炒熟,類似酒制,以增加“外達張力”。 湯藥個是上下分消痰濕郁熱的結構,丸藥則緩化胸膈間的痰結。 若是我以前,恐怕會理解不了丹溪這里同時使用的川芎與葛根,但現在卻是深深嘆服!東垣常用的上下分消結構,其中的“上消”用藥,與其說是驅邪的,不如說是助力衛氣線的。 此案畢竟衛氣嚴重受困,純用化邪清熱,則難保不會傷到衛氣。 最后提醒注意丹溪最后的停藥,待主癥除即停藥,此時結塊還剩一半。這是丹溪常用的臨床手法,為了謹守《內經》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原則。 再半個月后,剩下的余塊自消。 四、氣逆而音喑 有則過去兩年間提過多次的孟英案,病人受驚后出現諸多癥狀,后來還說不出話來了,又經過長時間的溫補誤治,癥狀多到罄竹難書。孟英以“清心肝膽胃之法,加舒絡滌痰開郁之品”治之,病人的其他癥狀基本都好了,只剩下音喑與臥床。 后來孟英是給她用了噙化法,才使得病人“遍身發疹,頻吐穢痰”,隨著氣機外達,邪氣外排,而漸漸恢復說話。 本號前兩周有寫過“受驚”的課題。受驚,雖以氣逆表現為明顯,但仍是因于衛氣線之困遏。再加上病人久服溫補,衛氣重重受困。 孟英接手時,病人已有明顯的惡風的表現。這都在提示醫者,即便要以解決痰熱為主要手法,也要兼顧到困遏的衛氣線,可沿用《內經》的從治法。 初次診療時,孟英只治陰火,因而始終不能徹底解除衛氣稽留。 后來為什么能夠遍身發疹呢?是因為他動用了前輩們的噙化法。 如上文所言,噙化法可最大程度延長對上焦的作用,同時最大程度減少對中焦的破壞。 外達張力,就這么出來了。 衛氣外達,陰火外顯。 反過來說,在衛氣尚未解除稽留時,陰火也只能留滯于里。 所以假如你不管衛氣線,無論你怎么用藥,都解決不了問題。 那么丹溪對于類似的情況,是怎么處理的呢? 丹溪治一人遺精,誤服參耆及升浮劑,遂氣壅于上焦而喑,聲不出。乃用童便浸香附為末,調服,疏通上焦以治喑。又用蛤粉、青黛為君,黃柏、知母、香附佐之為丸,填補下焦以治其遺。十余日良愈。(《古今醫案按》) 這則醫案在《朱丹溪用香附子來教你,什么是真正的“陽中求陰”!》篇也出現過。 丹溪有個令我很佩服的地方,就是他不會陷入我們一般人常常踏入的陷阱,即:前藥錯誤的話,我就用與前藥性質剛好相反的藥味。比如上文提到的傷于辛燥的五積散,一般人會想到用涼潤來解。 你看,此人明明傷于升散藥,他仍先用辛散的香附子。 這里再重申一下:【升散藥如果用了出不去,則更助陰火。】 那為什么丹溪仍要先用辛散呢?因為他要“疏通上焦以治喑”,只有辛散能起到疏通作用。但他配合使用了兩個手法:一是童便浸,助力降濁,同時減緩香附子之燥;二是作末,調服,散者散也,能更快更高效地助力上焦解除衛氣稽留。 從此案后文來推,僅此一味就已經成功解決音喑了,后面是治病人本來的疾病的。 衛氣行則陰火行。竟然不需要任何后續用藥,結滯就給通開了。 我以前說孟英此案少了一道宣法。 其實就是,沒能用藥明確地顧及到衛氣線。 若是丹溪來處理,無論是本篇出現過的吐法,還是姜汁,還是香附子,還是噙化法等等…都是為了確保順利解除衛氣稽留。 五、氣上沖 這也是本號老生常談的課題之一,今后會以兩線角度再對過去所有相關內容進行整合。 明清兩代,看到氣上沖就用滋潛,是比較普遍的,比如魏玉璜的一貫煎。 但孟英難得的地方在于,他會再往前追溯:為什么氣會上沖? 他追溯到有痰邪阻氣,導致氣逆上沖。因而,他治此證基本都用化痰降氣法,已遠超明清兩代多矣。 本號之前已介紹過丹溪的幾則治氣上沖案,參《氣上沖是因阻塞于上的古案們》。 但當時我還沒能看出來,他與孟英之間的主要區別。 我們來看另一則丹溪治氣上沖案: 一婦患腹隱痛,常燒磚瓦熨之面胸,畏火氣,六脈和,皆微弦,苦夜不寐,悲優一年,眾作心痛治,遂覺氣復自下沖上,形不痛。予謂肝受病,與防風通圣散吐之,時春寒,加桂、姜汁調之,日三四次,夏稍熱起與當歸龍膽丸間枳術丸,一月安。(《丹溪纂要》) 從先后使用吐法以及當歸龍膽丸枳術丸等來看,丹溪也是認為痰邪阻氣。 但區別就在于:①防風通圣散,那可是大隊的風藥啊;②還另加桂枝與生姜湯;③使用有表散功效的吐法;④余邪改用丸藥緩化;⑤待外環境溫度較高后再改用丸藥。 也就是說,即便是實邪阻氣導致的氣上沖,丹溪仍然沒有忘記,仲景筆下的氣上沖的本質在于衛氣稽留。 如此你再回頭看之前介紹過的丹溪治氣上沖案,也就能理解他為什么遇到病人“大叫而欲厥”,明明很清楚是為“痰閉于上,火起于下而上沖”,他仍要先用含有香附子、川芎、生姜汁的湯+丸。并且在湯丸效不顯之后,仍要用吐法,而不是直接導痰下行。 但關于氣上沖的直接原因為衛氣稽留,也是我最近才徹底想明白的。至于陰火阻滯,是為間接原因了。【之后詳說】 六、痰阻而腹瀉 也是本號的老生常談,以前寫的可參《上焦痰邪壅塞,導致下焦疏泄過度》《如果說東垣法偏于直接調氣法,那么間接調氣法是?》。 比起孟英用的化痰降氣或展氣法,丹溪用的吐法,其優點自然是吐法多出來的那個宣法。 因為,正如氣上沖的直接原因是衛氣稽留,二便異常的直接原因也是衛氣稽留。 陰火阻滯,都是間接原因。 以下是丹溪用吐法治腹瀉的兩則醫案: 族叔祖年七十,稟甚壯,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應。予視之曰:病雖久而神不悴,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膈微悶,食亦減,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積,僻在胃腸。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本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姜煎濃湯,和以沙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辰,吐痰半升許,如膠,是夜減半。次早又飲,又吐半升而利止。又與平胃散加白術、黃連,旬日而安。(《格致余論》) 又治一老人,右手風攣多年,九月內泄瀉,百藥不效。右手脈浮大洪數。此太陰經有積痰,肺氣壅遏,不能下降,則大腸虛而作瀉。當治上焦,用蘿卜子擂和為漿水探之,吐大塊膠痰碗許,隨安。(《古今醫案按》) 可以看到,不但多了宣法,解決的速度比后世的化痰法提高了N倍。 七、痰阻而二便閉 與腹瀉一樣,此證的直接原因也是衛氣稽留。 所以,相比后世使用的化痰法,丹溪用的吐法,仍是額外多出了助力衛氣線的力量。 以下是相關的兩則丹溪醫案: 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醫用利藥益甚。脈右寸頗弦滑,此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竅之水出焉。以藥大吐之,病如失。(《古今醫案按》) 一婦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于下焦,二陳湯加木通,初吃后,柤再煎服,吐之。(《金匱鉤玄》) 八、勞倦發熱而過用升散 正如我們不能理解李東垣用的當歸補血湯,認為血虛發熱不就應該是滋陰清熱么?我們同樣理解不了丹溪在面對過用升散之后使用黃芪附子湯,難道不應使用鎮潛么? 我們的醫理認知體系基本是延續了明清民的,而且以兩大醫理錯謬的”巨擎”(薛張)為主要學習對象。所以,會誤將他們之前醫家們的正確作為,反而視為是錯誤的。 丹溪此案的手法,不僅僅是孟英案里看不到的,也是明清兩代絕大多數醫案里看不到的。 原文如下: 又浦江義門鄭兄,年二十余,秋間大發熱,口渴,妄言妄見,病似邪鬼,七八日后召我治。脈之兩手洪數而實,視其形肥,面赤帶白,卻喜露筋,脈本不實,涼藥所致。此因勞倦成病。與溫補藥自安。曰:柴胡七八貼矣。以黃芪附子湯,冷與之飲,三貼后,困倦鼾睡,微汗而解,脈亦稍軟。繼以黃芪白術湯,至十日,脈漸收斂而小,又與半月而安。(《格致余論》) 此案的處理,我認為是《醫林誤案》第一篇亡陽案本該使用的正確手法;亦是許叔微那案不及東垣與丹溪之處,參《為什么說許叔微用歸芪建中湯,治尺脈不足的傷寒案,屬于中等水平?》。 仍是一個漂亮的從治法,熱因寒用法。 至于為什么不用鎮潛而用補氣通陽,還是在于兩線一點之間的因果關聯,以及正確的醫理邏輯,參上一篇的“解構《脾胃論》系列”。 人體很神奇,很多時候,用藥不那么正確,好像也是可以解決的,以至于人們認為中醫沒什么邏輯可言。 將正確的醫理規律,從人體的自愈能力里摘出來,從只是暫時往里抑制而不顯并未得解決的情況里摘出來…你才能發現: 咱們的醫理邏輯從來都是一以貫之的! 本篇丹溪的孟英同款案,主要區別就在于醫者是否具備清晰明確的衛氣線認知,是否了然兩線之間的因果關聯。 如開頭引文所言,這并不是孟英與丹溪個人化的差異,而是明清前后的醫理差異:坍塌前,與,坍塌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