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古文觀止》宋代選文之一,很早就選入中學課本,可見其經典程度。題目中的記是古代中的散文體裁,記體文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主流,我們比較熟悉的大概只有《桃花源記》,記體文在初唐時期經過了駢文的過渡期,到韓愈、柳宗元發起了“古文運動”之后,它真正轉向了散文的體裁,比如柳宗元創作的那些經典游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一類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類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發出情理,卒章顯志。如敘事類《桃花源記》;說明類《核舟記》;寫景類《小石潭記》;言志類《岳陽樓記》。 唐代的記體文以記事的實用功能為主,發展到宋代以后就出現了質變,記這種體裁就擴展到可以記述所有的事物,寫景、立傳、抒情、議論、敘事,都可以使用這種記體,并且賦予了記體文以新的生命力。就是不管你記述的是何種事物,都可以通過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記體文在宋代進化成了最終的形態,《岳陽樓記》就是記體文當中的經典代表。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范仲淹在他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家里貧困沒有依靠。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責任。他發奮讀書,有時晚上昏沉疲倦,就用涼水洗臉。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就喝粥讀書。做官后,常常情緒激昂地談論天下大事,不顧及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由于讒言而被貶官,從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飯時不會有兩道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僅僅自給自足罷了。他經常自己吟誦說: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有很多人把他的名當中淹字解釋為淹蹇困頓的意思,因為他幼年有一段不幸的遭遇,生活比較艱難,所以取名淹,有困難之意,但這樣無法解釋他字當中希文與淹的關系。按常理來講,沒有人取名會把自己的名字賦予這么倒霉的含義,中國人非常講究吉祥,即使名字當中帶有疾病的字樣,也會取名無疾、棄疾、無病、去病。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26歲時登進士科后,因敢于直言,屢遭貶斥,不被重用。52歲時,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進犯。人送“軍中有一范,西賊不敢進犯”之譽。54歲時,提出改革措施觸怒守舊派。55歲時又繼續遭貶,流轉任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他的一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寫照。 1 慶歷新政失敗后,前往鄧州就職的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的信,滕子京在知涇州時因濫用公款被貶岳州知州,滕子京在信中請范仲淹為他新建的岳陽地標性建筑——岳陽樓,寫一篇推廣文案,并附上岳陽樓周邊環境手繪圖《洞庭晚秋圖》一幅。此時的范仲淹被貶在鄧州作知州,與滕子京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但范仲淹與滕子京在處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氣,倜儻自任”,是個很有脾氣的人,又有點剛愎自負,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他對自己的無端遭貶耿耿于懷,常常出口怨言。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擊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灑脫自如,毫不介懷。 作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總想對他進行規勸卻一直無緣開口,正好此時滕子京要范仲淹為岳陽樓寫記,于是便借此機會給老朋友進言。文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些話,不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來勸勉滕子京。范仲淹僅憑一幅圖寫出了《岳陽樓記》,全文無一絲因被貶而生怨的情緒,格局可見一斑。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受朋友滕子京的請托,為重修的岳陽樓寫的題記,就是概述岳陽樓及其所處的洞庭湖周邊的景色和人文。岳陽樓和滕王閣、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它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是比較少見的古代將軍盔形狀的樓頂造型,也是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了古代原貌的純木構結構閣樓,在景區里面,也有歷代的建筑模型。 一般說起岳陽樓的位置,都會說它:俯視洞庭,遠眺君山。洞庭就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君山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也是我們中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非常有名的黃茶——君山銀針就產自這里,總之屬于黃金地理位置。 岳陽樓最初是古代的軍事要塞,曾是三國名將魯肅的閱兵樓,魯肅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孫權能在心里面頂住曹丞相的恐嚇,魯肅是起了比較關鍵的作用,他并不是三國演義里頂不住劉皇叔眼淚攻勢的老好人。真實的魯肅和小說中的形象相差很大,他是東漢末年極具戰略眼光的名將,他的墓就在岳陽樓景區的不遠處。 岳陽樓始建于東漢時期,歸屬于當時設置的巴陵郡,稱為巴陵城樓,直到唐代的三位大詩人給予了文化認證,先是孟浩然寫了著名的詩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十多年后李白登樓賦詩:樓觀岳陽盡,山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又十年后杜甫登樓賦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甚至道教著名的人物呂洞賓也在此留下呂純陽三醉岳陽樓的傳說。 唐以后這座閣樓就正式稱為岳陽樓,白居易也曾登樓賦詩,但在質量上沒有能拼過前面那三位。事實上關于岳陽樓的詩此后就再也沒人能夠超越了,而寫岳陽樓的文章則沒有人能超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后來也有其他人寫岳陽樓記,但是無法超越這一篇。 2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條理分明,他在開篇就點明了寫文章的原因,以及這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犯了錯誤,被降職外放為巴陵郡太守。 [注釋] 謫:封建官吏降職或遠調。守:原意是看守,這里引申為管理。守巴陵郡,就是管理巴陵郡,也就是做巴陵郡的最高長官,這官在秦朝時稱為郡守,漢代改稱為太守。 慶歷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的年號,傳奇小說包公案,還有電視劇《包青天》,里面都有貍貓換太子的故事,那里面被換掉的小皇帝就是宋仁宗。滕子京是范仲淹的朋友滕宗諒,子京是他的字。 滕子京原來在涇州任職,就是今天甘肅省平涼市,當時是一個大州,他被人彈劾說浪費巨額公款,于是被貶到了岳州,也就是巴陵郡,岳州是個小州。巴陵郡是今天湖南省岳陽市,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在南朝時從古長沙郡拆出來一個巴陵郡,到宋朝廢除郡制,改稱岳州。巴陵郡用的古稱,宋朝人寫詩文經常用古官稱,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蘇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這里面的太守都是古稱,其實宋朝沒有太守一職。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滕子京到任岳州的第二年,他治理岳州的方式非常合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原來頹廢的城市經濟也為之振作起來。 [注釋] 通:順利。和:和樂。具:通俱,全,都。興:興盛。 越明年,這個時間有爭議,因為這個越字既是動詞又是副詞。有的認為越是“于,及”之意,說越明年就是滕子京到任岳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五年。也有認為是越過了明年的意思,那就是慶歷六年。滕子京是慶歷四年春被貶到了岳州,他到岳州以后為了給岳陽樓題記,給自己的朋友范仲淹寫了一封信,標記的時間是六月十五日。 從慶歷三年開始,范仲淹搞了一次改革,史稱慶歷新政,觸動了敵對集團利益,沒有成功,遭到了敵對勢力反撲。慶歷五年,范仲淹被免去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職務,下放到西北邊境邠州,就是今天陜西咸陽下轄的彬縣。所以滕子京給范仲淹寫信時標記的六月十五日,就是范仲淹正在西北邠州任上的慶歷五年六月十五日,可以推知文中的越明年就是指慶歷五年,此處的越是“及,至”的意思。 乃重修岳陽樓。 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 注意這句不是說岳陽樓在慶歷五年竣工的意思,而是說滕子京到任的次年,決定修葺岳陽樓,是已經有了規劃,剛剛開始行動。政通人和,是指滕子京到任岳州的次年就彰顯出他治理岳州的方式非常合理,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原來頹廢的城市經濟也為之振作起來,由于經濟情況向好,取得了一定的基礎成果之后,他還想做一項文化工程,他發現越州有一座古代的閣樓,因為年代久遠處于失修的狀態,想要對它進行修整,決定把岳州的地標建筑岳陽樓重新修葺一番。 岳陽樓是歷代文人雅士的登臨之所,歷代岳州的長官都會對它進行維護,這對于自己的官聲也是非常有利的,滕子京專門給范仲淹寫了一封信:與范經略求記書,委托范仲淹為岳陽樓寫一篇題記。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作文以記之。 滕子京想擴大岳陽樓原有的規格,并且收集了唐代和當今文化名人的題詠詩賦作品刻在樓上,但前人的題詠雖然多,卻沒有一篇專門為岳陽樓寫的題記文章,所以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錄岳陽樓重修的盛況。 [注釋] 增:擴大。制:規制,規格。唐賢今人:就是唐代和今天(北宋)的文化名人,按滕子京的信里所說,他是從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張說、張九齡、杜甫、杜牧從這些人的詩賦中摘出了七十八首,這些是唐賢詩賦。他又從當時的呂夷簡、丁謂、夏竦等人的作品中選了一些,這是今人詩賦,合稱唐賢今人詩賦。 屬是囑的通假字,囑托之意。古人的通假字不是隨便寫錯別字就能通假,而是因為漢字在古代不同時期的數量是不同的,有時候沒有這個字,需要用同音字、近似字進行替代,這叫通假字。還有很多字在古代存在著多種異體字,它們可以互相通用。 岳陽樓原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訓練水師時構筑的閱兵臺,716年,在閱兵臺舊址建樓。唐宋兩朝,多次翻修。滕子京在任時再次翻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記。范仲淹考慮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會引起非議,因此在文章開頭直入主題。謫守二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再以“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最后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 3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我看巴陵郡的名勝氣象,根源就在這煙波浩渺的洞庭湖。 [注釋] 予:是范仲淹自稱。夫:那。勝狀:勝景,美好的景色。 滕子京托他寫岳陽樓記,是慶歷五年六月十五日,那是滕子京寫信的時間,他把信從湖南岳州發到陜西邠州,已經是下半年的事情了,范仲淹不久后就調任了河南鄧州,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河南鄧州寫的,范仲淹沒有到洞庭湖,但也能寫“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那是因為他小的時候去過這里,是有印象的。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洞庭湖水包含著遠處連綿的青山,控制著奔流的長江水量,看上去煙波浩蕩,橫流漫延看不到邊際。清晨的陽光,傍晚的月光,照映在湖面上會出現不同的動態之美,可謂是氣象萬千,變幻無窮。 [注釋] 銜:包含,連接。吞長江:洞庭湖是長江中游的重要節點,號稱長江之腎,江水過大的時候,洞庭湖就能吸收江水,調節水位,所以說吞長江。吞,吞吐。浩浩湯湯:是指水流浩大而又湍急有力。橫無際涯:橫是指在視線這內橫向流動,際涯就是邊界。朝暉夕陰:朝是清晨,暉是日光,夕是傍晚,陰是太陰,也就是月光。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就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其實諸位文化前輩對此美景的描述,已經非常詳盡了。 [注釋] 大觀:古人常用詞,意思是盛大的壯觀景象。前人之述:就是前面說的唐賢,唐代那些名人。備矣:已經很詳細了。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洞庭湖通過長江溝通北部的巫峽,同時又向南方控帶著瀟水和湘水兩大水系,那些被貶謫的官員和詩人墨客,都會經常在這里聚會,他們看到這副相同的景象,心中所激發的感慨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注釋] 然則:雖然。巫峽:是長江三峽的第二峽,巫峽位于洞庭湖連帶的長江干流的西北,所以說北通巫峽。瀟湘:指瀟水和湘水。極:就是盡頭,最遠端。遷客:是指被貶謫到這里的官員。騷人:出自屈原《離騷》,后來稱詩人為騷人,也就是文人。覽:觀賞。得無:能不,這是帶有揣測意味的疑問詞。 瀟水的流域主要是在湖南永州,出了永州之后就要匯入湘水,也就是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屬于洞庭湖水系,通常我們在詩文中提到瀟湘就是湖南。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洞庭湖向北溝通著長江邊的巫峽,向南連接了瀟水和湘水的源頭。古代說江就指長江,說河就指黃河,其他的都稱為水。這是說洞庭湖向南方控制著長長的瀟水和湘水。 ![]() 此處有著非常古遠的文化氣息,是《楚辭》當中經常出現的地理位置,楚國文學家屈原就曾經在這里徘徊,后世那些貶謫的官員和詩人也都跟隨著屈子的腳步經常在此游覽。 4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有時候持續降雨,連續幾個月都不放晴。 [注釋] 若夫:像那。霪雨:指持續降雨。霏霏:指雨雪飛舞迷茫的狀態。開:指云開霧散,天空放晴。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 陰冷的風呼嘯不停,將水面上混濁的浪花向天空卷激,天上的日光和星光都被烏云所遮蓋,地上的山嶺峰巒也在雨霧中隱去了形跡, [注釋] 排:沖向。隱:隱藏。曜:日月五星稱為曜,這里指光輝。潛:潛藏。形:形體。 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商船上的桅桿被狂風吹倒,船槳都被卷折,來往的客商無法通行,當時間迫近傍晚的時候,周圍黑蒙蒙的云霧,不時聽見山林中傳來虎嘯聲,猿啼聲,氛圍十分詭異。 [注釋] 檣:指桅桿。傾:倒。楫:船槳。摧:折斷。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檣傾楫摧,指船上的桅桿被大風刮倒,船槳被風折斷。薄:迫近。暮:傍晚。薄暮冥冥:就是天色接近傍晚而昏暗起來。 這段是描寫洞庭湖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一連串的四字短句,層層渲染,寫出天氣的惡劣,人心的酸楚,烘托了一種悲涼的情境。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在這樣的天氣環境中登上這座樓,受壓抑環境的影響,那種被迫離開國都,又思念家鄉的感受就會涌上心頭,擔心某些排擠自己的壞話,又受不了某些人的冷嘲熱諷,放眼看去,滿眼都是蕭條枯索的景色,感慨達到極至,就忽然生出一種悲涼的念頭。 [注釋] 斯:這,跟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的斯同意。則:就。去國:去,離開,國指國都。懷鄉:思念家鄉。讒:指讒言。譏:譏諷。蕭然:蕭條、冷落的樣子。極:極點。 范仲淹為岳陽樓寫的記文抒發的卻是當時內心的真實感受,慶歷新政失敗以后,很多改革派的人物都遭到了貶謫,他已經知道不太會有更好的機會了,但依然還是用悲喜轉換的形式表達了自己堅定的態度,在暴風雨中登樓使人失魂落魄,那總還是會有云開霧散的時候,無論那個時候誰在登樓,他總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遷客騷人,患得患失,悲景生悲情,覽物而悲。 5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到了春天的暖和天氣,陽光充足,無風無雨,洞庭湖水面上水波平靜。 [注釋] 至若:至于。景:日光。春和景明,就是春天,氣候溫暖,天氣晴朗起來。驚:動,起。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天上的陽光和湖面上反射的陽光互相交織,放眼望去,整個湖面碧波萬頃,非常壯觀。水面上的水鳥自由飛翔著聚集在一起,湖里的魚活潑靈動,浮潛多姿。 [注釋] 上下天光:是指天上的陽光和照射在水面上的陽光。沙鷗:體型較大的水鳥。翔集:指群鳥盤旋飛翔著聚集到一起。錦鱗:魚的雅稱,我們中國人在命名這方面藝術感極強,唐朝韋莊有詩:秋雨幾家紅稻熟,野塘何處錦鱗肥。說魚就會想到吃的,但說錦鱗就特別有美感。 游泳:與今天的游泳不同,游指魚在水里浮行,不完全潛行,泳是指在水里潛行。所以這里的游泳可以理解為魚在水里面上下撲騰,魚在水里時而露出水面,時而潛進水里,動態美。 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jīng)青。 湖岸上的花草生長茂盛,又透著著陣陣幽香。 [注釋] 芷:指香草。蘭:指野花。郁郁:指香氣濃郁,形容草木茂盛。青通菁,指草木茂盛的樣子。《詩經》: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有時候持續彌漫在空氣中的蒙蒙大霧散去后,月亮照亮夜空,光芒遍及千里之外,當水面波動時灑在水面上的月光隨著波紋起伏,閃耀著粼粼金光,當水面平靜時,映在水中的一輪明月,就像沉入湖底的璧月一樣美,湖岸周圍響起漁民們互相唱答的漁歌,這種純樸自然的樂趣是沒有極限的。 [注釋] 或:有時候。長煙:指持續彌漫在空氣中的霧。范仲淹的另一首詞里: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全。空:消散。浮光躍金:光和金都指月光。靜影沉璧:影和璧指月亮,璧是圓形的玉。何極:哪有窮盡。 湖岸周圍響起了互相唱答的漁歌,是當地漁民在這里捕魚生活。蘇東坡在《赤壁賦》里寫過:今者薄暮,舉網得魚。這是最普通的勞動者的生活,卻充滿著自然淳樸的樂趣。 這段是寫霧散月出的洞庭湖景色,仍是四字短句,但色調卻比剛才有了很大的變化,寫出波光明麗、水天一碧的美景,烘托了遷客騷人愉快的心情。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在這個時候登上岳陽樓,情景交融,舒暢的心情無法形容,精神也變得愉悅起來,什么恩寵榮耀,什么失意屈辱,統統都忘掉了。在月色下乘著微風舉杯暢飲,那種歡喜的心情無法言說。洋洋是無邊無際的意思,這份喜悅是無邊無際的,就是其喜無窮者矣。 [注釋] 寵:光榮。辱:屈辱。把:持。其:那。 喜和洋洋之間略有停頓,不宜讀成喜洋洋。遷客騷人,把酒臨風。春風得意,覽物而喜。 6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我曾經下了功夫去探索古代賢德人士的內心思想,發現他們不會出現這種患得患失、悲喜兩極的狀態,這是為什么呢? [注釋] 嘗:曾經。求:探索。古仁人:古代有德行的人。心:指思想。或:或許。二者之為:二者指前面悲、喜兩種狀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代的賢德人士有一個特點,他們不會因為外界事物和自身榮辱的變化,或悲或喜,而走向悲喜兩個極端。 [注釋] 以:因為。 這是互文的形式。物指身外之物,外界的影響。己指自身。古代的賢德人士有一個特點,他們不會因為外界事物和自身榮辱的變化,而走向悲喜兩個極端。就是保持著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不會使自己陷入極端的情緒之中,自己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就去做好相應的事情。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那些古代賢人秉持著因時因地而制宜的思想,在朝中做官就心懷天下百姓的疾苦,在地方任職就時刻關心君主是否能夠施行仁政。 [注釋] 居:身處。廟堂:指朝廷。江湖:指地方,被貶謫到偏遠的地區。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是相對的,中樞官是規則的制定者,地方官是規則的執行者,他們在中樞做官制定規則,出發點就是要對天下百姓有利,憂其民,就是縝密思考如何能夠惠及百姓;他們在地方做官執行規則,就會考慮這種規則是否適用于本地,憂其君,就是期望中樞制定的規則能夠合理,扮演不同的角色就會有不同的心態。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自己無論身處何地,在朝堂上也好,在地方上也罷,都保持著一顆憂思之心。如果問這些賢德人士,他們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注釋] 是:這。進:就是前面講的居廟堂之高,在朝為官。退:就是處江湖之遠,退居江湖。然則:那么。 在朝和在野的關系。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些古賢人必定會說,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 [注釋]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這句是千古名句,這里的天下指天下所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總結古賢人的修身方法。而這句則是他表明古賢人的終極追求,問他們什么時候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些古賢人必定會說,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因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是對人的道德要求極高的標準,在古代社會制定下極少人能夠做到,因此成為千百年來無上的理想境界。 新政的失敗對范仲淹的打擊不可謂不重,在此若干年后,當初跟他并肩的屠龍者也紛紛長出了閃閃發光的鱗角,他當時處于非常孤獨的狀態,最后一句話是他內心發出的感嘆,力量不強卻意境深遠。范仲淹通過寫古仁人心懷天下表現出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同時也是勸勉滕子京要心胸開闊。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哎!如果沒有這樣的賢德人士,我該與誰為同道呢? [注釋] 噫:嘆詞。微:沒有的意思。歸:歸屬,引申為同道。 范仲淹這里說的微斯人,斯就是指前面說的那些古代賢人。《論語》里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就是沒有管仲這樣的賢人,我們恐怕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而范仲淹說沒有這些古代賢者式的人,我該與誰同道呢? 吾誰與歸是賓語前置,吾與誰歸。出自《國語》和《禮記》中的故事:晉國的趙文子和叔向同游于九原,這里是晉國卿大夫的墓地,趙文子面對著前賢的墓碑問叔向: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他說如果這里去世的前賢都復活,我該追隨哪一位呢?叔向連續說了好幾位都被否定,他最后說我還是追隨范武子,因為他尊師、敬友、正直無私,這幾項條件就是范仲淹的理想同道者,但是這個實在是太難得了。最后這句話既有他對現實的一些失落,又表明了自己堅定的態度。 范仲淹去世后謚號文正,也很概括他生平德業,以問句作為結尾也給整篇文章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文章是范仲淹在河南鄧州寫的,最后有明確的落款時間。 7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時間在宋仁宗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046年10月17日。 8 整個事件的經過大致是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到湖南岳州。慶歷五年六月,他給范仲淹寫信求寫岳陽樓記,此時范仲淹被下放到陜西邠州,接到信以后還沒來得及寫,當年十一月被調往了河南鄧州,次年九月十五日文章寫成,岳陽樓工程也將要峻工了。 慶歷七年春天,滕子京調任蘇州并卒于任上,范仲淹為同年好友寫了墓志銘,滕子京可能沒有想到因為自己擴建岳陽樓而留下了一篇千古文章,而后世的大多數人正是為因為這篇文章才知道滕子京。岳陽樓自東漢以后歷經十余次焚毀,又數十次在原址重建和修葺,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以至當代,這座無法抗拒兵災劫火的閣樓依靠著強大的文化接續,一次次毀滅,又一次次重生,我們今天在洞庭湖畔看到的岳陽樓不是當年那座樓在不斷地復原,它跨越了一千八百年的時間軸,向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變化。 清代的御史竇垿(xù)曾寫過一副岳陽樓長聯: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