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類人在邊界問題上顯得特別獨立懂事,他們從來不開口尋求幫助。 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拒絕他人的善意,甚至接受幫助時會誕生羞恥感,大部分時間總是獨來獨往,也不知道他遭遇了什么難處。 “不愿麻煩別人”不是美德,而是心理困境的投射 生活中“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不一定是成熟強大,過度抗拒依賴別人的行為也許是他心理困境的外在顯化,并可能對人際關系產生破壞性。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認為人天生具有構造親密情感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個體的情感發展和社會適應至關重要。 當一個表現出對人際聯結近乎偏執的排斥時,其本質是對關系的不信任投射,即依戀類型中的“回避型依戀”。 ![]() 回避型依戀既渴望愛又抗拒愛,非常難以建立親密關系,對獨立空間有著強烈需求,哪怕進入戀愛關系,也表現得忽冷忽熱。 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被忽視創傷”: 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所遭遇的各種身體或情感上的忽視、虐待等創傷經歷。 被忽視的不僅只指身體照顧,還有父母在情感上缺乏關注、支持或理解。 長期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導致他們害怕被拋棄,也害怕期待落空; 所以成年后選擇回避親密關系,通過保持距離來避免想象中可能受到的傷害。 他們將對關系的低期待轉化為虛假的自給自足,認為只靠自己就能完成所有事情,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 實在要跟人接觸時,首先考慮的是代價,如果覺得風險很大,就會選擇拒絕和回避。 ![]() 回避型的獨立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并不是成熟自信,而是用正面的情緒和體面的社交禮儀掩蓋其冷漠的特質。 但心底懷疑他人的底色從未改變,偶爾的熱情得體,也是偽裝和保護色,實則根本沒有卸下防備。 看似強大,實則不信任任何人 “不愿意麻煩別人”的人已經下意識的不信任這個世界了。 這種心理防御看似保護了自我,但深層是切斷了情感流通的通道,形成了“假性自體”的生存方式,即: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的期望或隱藏真實的自我感受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外在的形象是為了滿足他人而設,絕對順從了社會要求,缺乏自發性和真實性,也喪失了自由性和創造性。 對他人需求的克制,擋住了別人的同時,也擋住了自己。 ![]() 并且會預設他人不具備接住自己的能力且把懷疑的目光投射到所有關系中時; 是先一步對想象中還沒發生的“被拒絕”、“被傷害”的假想進行防御,潛意識里完成了不被愛的自我預期。 這其實是一種“自證預言”:人們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導致預言成真的現象。 自證預言告訴我們,個體的信念和預期具有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干擾自己的行為,還能塑造現實。 保持積極的預期會督促我們往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回避的預期大大增加了糟糕事件降臨的概率。 最重要的是回避型自己也做不到完全的自足,也是需要人際關系的支持,但又不相信存在互惠的關系; 維持著對心理邊界的絕對掌控感,虛幻的控制感代替不了真實的情感交互。 任何單方向的付出都在加劇關系的消亡,當一個人持續拒絕他人的情感投入,對方的聯結意愿不斷被消解,關系是無以為繼的。 而回避型的人的內心精力都在過度追求獨立,絕對守護自己的邊界上。 這意味著把認知資源消耗在虛假的自我形象,把滋潤心田的養料拿去澆雜草。 關系無法靠沉默維護,一直回避終將反噬自己 發生沖突時,回避型依然回避,心理學上有個“沉默效應”: 在沖突或爭吵后,一方或雙方選擇保持沉默,不愿意進行進一步的溝通。 這種沉默不是出于解決問題的目的,是怕麻煩,覺得沒必要,嫌棄關系,認為什么都不做,誤會就能得以化解。 但信息的阻塞和情緒的阻隔會使矛盾越來越劇烈,誤解像滾雪球一樣變得愈大,最終令關系走向破裂。 不開放不坦誠的關系里,沒有人是贏家,連回避型本身也會在后續感到疲憊、空虛和麻木。 所以遠離那些生活中“不愿意麻煩別人”的回避型,敢于袒露脆弱、接受善意和尋求幫助的人才是更成熟真實的。 適度依賴不是弱點,活成情感孤島才是顯性的病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