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記錄就診時間:2023年04月07日 14:00 患者信息:王某,女,19歲,株洲市蘆淞區人 主訴:顏面密集丘疹、膿皰反復發作2年,加重1月 現病史:患者青春期始發痤瘡,近1月因備考壓力大,嗜食麻辣燙、奶茶,雙頰及下頜出現結節囊腫,伴滲液結痂。曾外院予維A酸乳膏、抗生素治療,停藥即復發。 刻診:望診:面色潮紅,毛孔粗大,膿皰基底暗紅;舌質絳紅,苔黃厚膩,舌邊齒痕;鼻頭散在紅斑4 聞診:口氣穢濁,矢氣頻作 問診:便秘(3-4日一行,質黏臭穢),經前痤瘡加重,經血夾血塊,手足心灼熱 切診:脈滑數有力,右關脈尤甚,腹部按之硬滿 輔助檢查:皮膚鏡示毛囊角栓伴痤瘡丙酸桿菌定植(+++) 西醫診斷:囊腫型痤瘡(III級) 中醫診斷:粉刺(肺胃濕熱,瘀毒互結證) 辨證分析患者飲食不節,濕熱蘊結中焦,上蒸顏面則發為痤瘡;熱毒壅滯胃腸,腑氣不通而見便秘、口臭。舌絳苔膩、脈滑數皆為濕熱瘀毒之征,符合《素問》"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之論。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通腑化瘀散結 處方內服方(茵陳蒿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茵陳20g,梔子12g,生大黃6g(后下)(清利濕熱) 金銀花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2g(解毒消癰) 丹參15g,赤芍10g,皂角刺9g(活血散結) 生薏苡仁30g,茯苓12g(健脾滲濕) ×7劑,水煎服,每日2次,空腹溫服 外治法三黃消痤膏(黃芩、黃連、黃柏等量研末,蜂蜜調敷)每晚潔面后局部外涂 耳穴壓豆:取肺、胃、內分泌、神門(雙耳交替,每日按壓4次) 醫囑飲食禁忌:忌乳制品、堅果類、辛辣油炸,晨起空腹飲溫蜂蜜水200ml 皮膚護理:金銀花煎湯冷敷后涂抹醫用保濕凝膠,禁用去角質產品 作息調整:亥時(21-23點)前臥床,配合呼吸導引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 復診記錄(2025年04月14日)病情變化:膿皰減少60%,囊腫軟化,大便日行1次仍黏滯。 調方:原方去大黃,加虎杖12g、白花蛇舌草15g增強解毒之力,續服10劑。配合大椎穴刺絡拔罐。 三診記錄(2025年04月24日)轉歸:囊腫基本消退,遺留色素沉著,舌苔轉薄白。改予消痤玉容散(含紫草、丹參、白芷等)4 外敷,內服參苓白術散加減鞏固2月,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語本案體現袁智教授"腑以通為補"的學術思想,針對中重度痤瘡的濕熱瘀毒病機,通過通腑泄熱截斷病源,配合丹參、紫草等涼血化瘀藥物改善微循環46。外治法則融合經方用藥與現代皮膚生理特點,形成"內清-外透-下導"立體療法,為株洲地區痤瘡中醫調理提供典型范例。 (注:本案撰寫參照《中醫診斷學》病案規范,融入湖湘中醫皮膚科診療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