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短視頻應用在全球范圍內風靡。在中國,本土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快手迅速崛起,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的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10.40億人,占網民總數的93.8%,較2018年的6.48億增長62.5%。[1]短視頻平臺憑借精準的算法推薦和豐富的內容生態,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用戶,尤其在微短劇和知識類內容中表現出較高的參與度。[2]然而,這種高黏性設計也使青少年面臨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的風險。短視頻沉迷指個體因過度使用短視頻應用而進入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表現為強烈的渴望感和依賴感,缺乏使用條件時,個體可能會經歷悲傷、失落等負面情緒。[3]2023年12月23日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短視頻用戶已超過1億,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戶在工作日每天觀看短視頻超過2小時,7.2%的用戶在節假日每天觀看時間超過5小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沉迷現象不僅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睡眠質量下降、學習倦怠等一系列問題。
盡管短視頻沉迷問題的危害已逐漸呈現,但目前針對這一問題的系統研究仍然不足,尤其是在識別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風險因素、保護性因素以及應對策略方面,相關研究仍較為匱乏。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與現實需求,本研究旨在多層次、多維度系統分析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風險因素,并提出基于政府、學校、家庭及青少年自身的綜合應對策略,助力青少年與短視頻應用之間形成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基于現有研究,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風險因素可歸納為短視頻平臺的技術設計特性、青少年個體、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等多重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或加劇青少年沉迷短視頻。
(一)短視頻應用本身的技術設計特點
1.沉浸式平臺設計滿足青少年臨境化體驗的需求
短視頻應用程序以其高度互動性和個性化內容,極大地吸引了青少年用戶。用戶不僅能夠自主創作和發布短視頻,還能通過“點贊”“關注”“評論”等社交互動滿足情感需求。平臺采用“單列+全屏+自動播放”的設計,創建了高度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正是青少年渴望追求的。短視頻平臺提供的便捷制作工具,使作品聲光兼備、圖文并茂,極大地“鎖定”用戶的注意力,使其忘卻時間,甚至從現實中抽離。當一個短視頻結束時,系統自動推送下一個視頻,讓感官快感持續,用戶沉浸于低投入的滿足感。隨著短視頻瀏覽成為青少年的日常習慣,這種設計會加劇他們對短視頻應用的依賴,導致過度使用和沉迷問題。
2.“技術多巴胺”掌控誘引青少年追求持續快感
有趣的視頻內容和全屏沉浸式觀看體驗是短視頻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然而,讓青少年產生短視頻沉迷的更深層機制在于平臺設計者對“技術多巴胺按鈕”的掌控。神經科學認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當大腦期望得到獎勵或產生新知識時會釋放出來。[4]多巴胺的作用機制給了一些技術產品以操控人的行為的能力。臉書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指出,臉書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弱點,當有人點贊或評論時,用戶就會獲得一次“多巴胺沖擊”。短視頻平臺設計者通過“數字足跡追蹤”“算法推薦”“獎賞反饋”等機制,個性化推送內容,精準擊中用戶的興奮點,刺激多巴胺的釋放。當大腦適應某種刺激后,愉悅感隨之降低,用戶會進一步增加在線時間以維持快感。這種設計機制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短視頻,導致過度使用和依賴。
3.海量內容供給契合青少年代償性滿足的需要
很多研究者從“使用與滿足理論”視角解釋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行為。該理論認為,人們在使用媒介時是主動選擇,以滿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娛樂、信息和社交需求會觸發依附感,從而導致短視頻沉迷。[5]每個沉迷于短視頻的青少年都有在學校和家庭中未被滿足的需求,或無法實現的個人價值。當現實條件無法滿足青少年豐富多變的心理需求時,內容廣泛、數量龐大且更新迅速的短視頻成為他們的代償選擇。
1.自我調節能力不足與易沉迷的人格特質
隨著青少年身體發育和心理成熟度的提高,他們渴望更多的自主權和新體驗。然而,青少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決策能力仍在發育,特別是前額葉皮質的成熟度不夠,這意味著他們難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在面對短視頻的強烈誘惑時,容易出現過度使用的情況。此外,研究表明,神經質人格特質與短視頻沉迷高度相關,這類青少年在面對短視頻誘惑時更容易失去自控能力,增加了沉迷的風險。[6]
2.逃避動機與短視頻沉迷
許多青少年通過觀看短視頻逃避現實壓力,尤其是那些在社交中遇到困難或對未來感到迷惘的青少年,更傾向于依賴短視頻來緩解負面情緒。逃避理論認為,個體傾向于通過認知解構來逃避現實壓力并避免負面經歷,這種動機是過度使用互聯網的首要原因。對于情緒調節能力較弱的青少年而言,短視頻成為一種“即時滿足”的逃避工具,短期的愉悅感雖然可以帶來暫時的情感緩解,卻進一步加劇了沉迷問題。[7]
3.錯失恐懼與短視頻使用黏性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青少年的使用動機源自他們對能力、自主和社會連接的需求。[8]短視頻平臺通過推送通知和“點贊”“評論”等社交功能來強化青少年的社交認同感,促使其頻繁使用平臺,以免錯過任何社交互動或信息。這種心理焦慮進一步增強了青少年對短視頻的黏性,使得他們更加沉迷其中。[9][10]
(三)家庭因素
1.父母忽視與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關聯
家庭環境在青少年短視頻使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忽視行為。[11]父母忽視是指父母未能充分滿足孩子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需求,表現為缺乏參與、對孩子要求過低或冷漠態度。[12]研究表明,父母忽視可能導致青少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增加他們過度使用短視頻的傾向,由于缺乏監督,這些青少年更容易尋求短視頻中的情感滿足,進而加劇沉迷行為。[13]
2.父母“低頭族”行為對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影響
父母過度使用手機,即所謂的“低頭族”行為,已被證明是影響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重要因素。[14]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孩子感到被忽視和排斥,進而影響親子關系的親密度,讓孩子認為手機比他們更重要。[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低頭行為可能會給孩子樹立過度使用手機的“壞榜樣”,加速孩子對手機和短視頻的沉迷行為。
青少年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兩類。保護性因素能夠調節、緩沖、隔離或抵消危險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甚至在危機情境下抑制不良行為的發生。[16]保護性因素從來源上分為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又分為遠端因素和近端因素,社區環境、社會文化傳統和習俗等社會因素都可以視為遠端因素,而家庭、同伴和學校常被視為最重要的近端因素。保護性因素通過三種效應發揮作用,分別是補償效應(抵消和補償危險性因素所帶來的消極后果)、調節效應(與危險性因素發生交互作用,調節危險性因素的影響)和挑戰效應(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危險性因素會轉而發揮保護性因素的作用,給青少年提供挑戰和超越自我的機會)。[17]因此,本研究基于對保護性因素的研究,為預防青少年短視頻沉迷提出有效路徑和理論支持,有助于制定針對性干預策略。
(一)強化政府治理與行業規范的補償效應
1.強化政府治理與行業規范的作用
近年來,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和推行行業規范,在控制短視頻內容和限制使用時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類干預措施通過遠端環境因素對青少年的行為產生了間接影響。政府通過法律法規、行業自律和監管措施,致力于構建一個有助于防范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外部環境。然而在實踐中,政策落實與執行方面仍存在困難,其作用發揮尚不夠充分。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短視頻沉迷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的風險隱患,筑牢“防波堤”,撐起“保護傘”,尤其要對相關法規及時修正完善,確保青少年使用短視頻的適齡限制、內容審核以及平臺責任明確化。[18]
2.加強平臺自律與產品的迭代升級
短視頻平臺的自律是內容管理和青少年保護的關鍵。目前,YouTube、抖音和快手等平臺已經推出了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如抖音的“風險提示系統”和快手的“家長控制模式”。然而研究發現,這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在身份確認、內容審核、推送管理和隱私保護等方面仍存在漏洞。為確保該模式真正發揮作用,平臺應借助更精準的技術、更綜合的方法以及引入第三方審查機制,建立可操作性更強的標準,持續完善青少年保護機制。同時,短視頻平臺應根據青少年群體的特點進行產品創新和迭代升級。盡管“青少年模式”設置簡便,但調查顯示,許多未成年人不愿主動使用該模式,擔心影響上網體驗。對此,平臺可以開發多樣化的提醒功能,幫助青少年根據需求自主選擇。
3.加強行業和社會監督
有研究者認為,短視頻平臺兼具經濟利益和公共利益雙重屬性,在平臺自律、政府剛性規制的同時,還應借助社會力量對短視頻內容傳播實施監督。[19]行業協會自律是短視頻平臺自律與政府強制監管之間的有效緩沖。一方面,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職能,完善行業規范。成立短視頻協會,并由其牽頭建立完善的誠信機制,對違規賬號進行全平臺封殺,提高短視頻制作者的“違規成本”。另一方面,由社會組織牽頭,聯合各平臺、新聞媒體及律師等各領域人士搭建行業自律平臺,對一些傳播虛假消息的短視頻及時發布辟謠信息以正視聽,并針對普遍存在的失范現象,制訂統一的行業標準,對其進行規范。
(二)加強家庭與學校現實支持的調節效應
1.家長要提高親子溝通和對青少年上網行為的有效指導能力
積極的親子溝通和父母的高度反應性能夠顯著降低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風險。[20]通過與子女的開放式對話,父母能夠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網絡使用行為,并及時發現潛在的成癮風險。相關研究表明,在親子關系模式相似(如情感聯系和溝通方式相似)的家庭中,那些在面對青少年需求時展現出更高敏感性和支持性的父母,在幫助青少年減少沉迷傾向(如網絡或游戲沉迷)方面表現得更為成功。[21]缺乏關于互聯網使用的溝通和明確規則,會增加青少年網絡沉迷的風險。[22]親子溝通的調節效應體現在當父母積極參與青少年的網絡行為監管,并通過反應性較高的溝通模式給予適當反饋時,青少年能夠更好地建立自律的網絡使用習慣,避免過度依賴短視頻平臺。
2.學校要為青少年創造樂學的環境和良好的同伴關系
學校環境和同伴關系是近端環境方面調節青少年行為的關鍵保護因素。對學校有較高興趣的青少年傾向于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學校活動,即便在學校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也更有可能通過積極的方式加以克服。樂學的學校環境不僅能夠提升學業參與度,還能有效減少產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包括短視頻沉迷。同伴關系也在青少年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超過了與家庭的聯結。[23]研究發現,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夠幫助青少年抵御不利的家庭環境,減少短視頻沉迷的風險。[24]尤其是對于那些在社交方面存在退縮問題的青少年而言,學校應通過幫助其融入集體,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促使他們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同伴關系的調節效應不僅有助于促進健康的社交發展,還能通過同伴的積極引導,減少青少年對短視頻的依賴。
3.學校應通過媒介素養課程應對青少年短視頻沉迷
為應對青少年短視頻沉迷問題,學校應通過系統化課程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與自我控制能力。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活動組織,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日常教學,引導青少年認識網絡沉迷的表現及其潛在危害,幫助他們培養理性、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25]課程內容應包括短視頻沉迷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其成因,增強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甄別能力。此外,學校應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和自律意識,教導他們設定合理的短視頻使用目標,并提升其對網絡隱私及數字公民責任的認知。
(三)發揮青少年應對短視頻沉迷的挑戰效應
挑戰效應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危險性因素能夠轉化為保護性因素,為個體提供挑戰和自我超越的機會。[26]這一效應對解決青少年短視頻沉迷的問題尤為重要。具備適當人格特質和自我調節能力的青少年可以通過設定目標來培養自我控制與行為管理能力,并借助替代性策略減少對短視頻的依賴,從而實現自我提升與超越。
1.激發積極人格特質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宜人性和盡責性是預防短視頻沉迷的重要保護性人格特質。[27]這些人格特質能夠使青少年在面對短視頻沉迷風險時發揮挑戰效應。具體而言,盡責性較強的青少年傾向于設定明確的目標,并具備高度的責任感,這有助于他們在短視頻的誘惑下保持對時間和行為的控制。宜人性較強的青少年則更加注重與他人合作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可能會主動選擇線下社交活動或更有益的娛樂形式,減少對短視頻的依賴。因此,培養和激發青少年的宜人性和盡責性等積極人格特質,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應對短視頻沉迷的風險。
2.培養自我控制與行為管理能力
通過挑戰效應,青少年可以將短視頻使用行為轉化為提升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鍛煉機會。當青少年意識到自己的短視頻使用傾向時,可以通過設定限制、制定每日或每周的屏幕時間目標,逐步改變不良的媒介使用習慣。在這一過程中,短視頻的吸引力從危險性因素轉變為挑戰性因素。青少年主動應對這些挑戰,不僅能夠減少沉迷,還能夠培養更強的自律性和時間管理能力,從而實現自我超越。從教育者的角度,可以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提供自控技巧培訓和持續監督,引導青少年設定合理目標,逐步提升其自我控制和行為管理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媒介使用習慣。
3.利用替代性策略抵制誘惑
挑戰效應的另一個關鍵體現是通過替代性策略抵制短視頻的誘惑。例如,一些沉迷者通過替代策略逐步減少短視頻的使用,轉向更具深度的中長視頻,最終習慣并適應更有挑戰性的學習型或知識型內容。這一過程不僅幫助他們抵制了短視頻的即時滿足感,還進一步提升了自我管理和自我認知的能力。此外,參與線下活動如體育鍛煉,也是替代性策略的一部分。參與體育活動時,身體運動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帶來持久的愉快和滿足感,這與短視頻帶來的短暫快感形成鮮明對比。[28]研究表明,參與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減少對手機和短視頻的依賴。[29]例如,一項針對學齡兒童的12周戰略性體育活動干預研究顯示,精心策劃的體育活動計劃不僅能增強身體運動能力,還顯著提高了他們的認知靈活性,從而減少了短視頻的使用頻率。[30]
綜上所述,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青少年短視頻沉迷問題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和教育挑戰。本研究從風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的角度,系統分析了短視頻沉迷的多維成因,包括短視頻平臺的技術設計特性、青少年的個體特質以及家庭和學校環境等關鍵因素。基于這些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結合了補償效應、調節效應和挑戰效應,為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短視頻沉迷提供了全方位的干預路徑。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將風險與保護性因素結合起來,深入探討了短視頻沉迷的成因及其干預措施。通過多層次的視角,揭示了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并提出了可操作的對策建議。此外,本研究在實踐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政策制定者、家庭教育者和學校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策略,以幫助青少年應對短視頻沉迷挑戰,培養健康的媒介使用習慣。
參考文獻:
[1][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5-01-17) [2025-03-13].https://www./NMediaFile/2025/0220/MAIN1740036167004CKE0DITFO1.pdf.
[3][6]李霞,秦浩軒,曾美紅,等.大學生短視頻成癮癥狀與人格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11):925-928.
[4][5]VOLKOW ND, FOWLER JS, WANG G. The addicted human brain: insights from imaging studies[J].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3,111(10):1444-1451.
[7]TROLL ES, FRIESE M, LOSCHELDER DD. How students’self-control and smartphone use explain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1,117.https:///10.1016/j.chb.2020.106624.
[8]RYAN RM, DECI 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8.
[9]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等.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么?[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3):527-537.
[10]ELHAI JD, YANG H, MONTAG C.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overview,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 relations with severity of negative affectivity and problematic technology use[J].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20(43):203-209.
[11]KWAK JY, KIM JY, YOON YW. Effect of parental neglect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in adolescents in South Korea[J].Child Abuse & Neglect,2018(77):75-84.
[12]CHINWEUBA NH, NNEKA N, OMEJE GN. Peer influence, parental neglect and self-concept as predictors of risky sexual behaviours among in-school adolescents in Anambra State[J].Journal of Nigerian Counseling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0, 13(1):1-13.
[13]LI F, WANG G, ZHU D, et al. Parental neglect and short-form video application addic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lexithymia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refusal self -efficacy[J].Child Abuse & Neglect,2023,143.https:///10.1016/j.chiabu.2023.106345.
[14]WANG H, LEI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hubbing and short-form videos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22, 32(4): 1580-1591.
[15]WANG X, GAO L, YANG J, et al. Parental phubbing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20(49):427-437.
[16][17][26]金燦燦,鄒泓,李曉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保護性和危險性因素及其累積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20.
[18]劉金星.短視頻平臺監管的困局與破局[J].現代視聽,2018(7):8-12.
[19]趙玉文.抖音短視頻內容傳播的倫理失范與規制[J].傳媒,2020(1):52-54.
[20]LIU QX, FANG XY, YAN N, ZHOU ZK, et al. Multi family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J].Addictive Behaviors, 2015(42): 1-8.
[21]LIU Q, LIN Y, ZHOU Z, et al. Perceived parent 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9(28): 1571-1580.
[22]VAN DEN EIJNDEN RJ, SPIJKERMAN R, VERMULST AA, VAN ROOIJ AJ, ENGELS RCME.Compulsive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Bidirectional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0(38):77-89.
[23]HU G, BAO Z, NIE T,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indirect role of self control and school engagement[J].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9, 12(4): 1465-1479.
[24]WANG HX, LEI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phubbing and short-form videos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22,32(4): 1580-1591.
[25]蔣俏蕾.青少年短視頻使用的心理、風險及對策[J].青年記者, 2019(25): 15-16.
[27]毛崢,姜永志.神經質人格對問題性短視頻使用的影響:孤獨感和無聊傾向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13.
[28]郭燕,周珂,魏高峽.兒童青少年運動教育的全腦重塑作用:基于心理健康與心理能力發展的雙重視角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3,35(5):465-474.
[29]王勇,吳靜濤,趙新娟,等.青少年體育參與對手機依賴的影響: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3):76-79.
[30]TSENG YH, CHAO HH, HUNG CL. Effect of a strategic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among children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J].Child,2022,9.https:// /10.3390/children9060798.
【作者:朱耀秀,濰坊工商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新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德育》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