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它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貫穿了中華文明史,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文明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標志。 從新石器時代的質樸玉器,到商周時期的莊重禮器,再到后世精美的藝術品,玉始終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融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道德、禮儀、財富與身份的象征。 在見證時代變遷的各類玉佩飾里,玉珩和玉璜恰似兩顆耀眼卻容易令人混淆的明珠。
它們外形極為相似,均為弧形片狀玉器,無論是線條的弧度,還是整體的造型風格,都如出一轍,由于二者外形極為相似,常讓人混淆不清。 玉璜和玉珩在外形上非常相似,區分它們主要基于開孔方式、用途、起源和紋飾等方面。玉璜主要用作禮器,具有祭祀的功能,如《周禮》中記載,“以玄璜禮北方”,意思就是說,在當時,玉璜祭祀的是北方的玄武之神,而玄武的身份是水神,所以古人以玉璜祭祀玄武神,有祈求風調雨順的意思。玉珩主要作為佩飾,尤其在周代,玉珩是組玉佩中的重要構件,起到平衡組玉佩的作用。玉璜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是中國古代玉器中重要的品類。最初的玉璜造型簡約,多呈素面弧形片狀,兩端帶有穿孔,這些穿孔為穿繩佩戴提供了便利,說明玉璜在誕生之初,很可能主要作為裝飾品使用,用以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與裝飾需求。玉珩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被用作胸前的裝飾品,通常和玉組佩一起出現。玉珩的紋飾也較為精美,通常采用鏤空、浮雕等手法,璧沿多有出廓雕飾。玉璜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作為組佩飾使用,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高峰。玉璜的穿孔簡單,體現早期祭祀的實用性,此外,用于祭祀的玉璜尺寸相對較大,而用于佩戴的玉璜則相對小巧。玉珩通常在中部和兩端有穿孔,復雜穿孔反映西周后禮制規范化。《周禮·玉藻》載“君子佩玉,右徵角,左宮羽”,組玉佩需嚴格排列。玉珩的穿孔越多,連接的組件越復雜,象征地位越高。 西周 鳳鳥紋玉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