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時,我們總有許多的分享欲,逢人就倒出一大筐子話。 自以為是熱情地對待朋友,然而,卻漸漸發現,話越多,別人越不把你放在眼里。 更有甚者,有些人從你的話中抓住把柄,在背后開始議論。 ![]() 人到中年之后,我們才發現,有些話不必與不相干的人說。 越不露聲色,藏得越深時,別人反而有所忌憚,不敢惹你。 正如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曾說,人不要輕易地袒露過多自己的脆弱,因為這些脆弱正好會被別人當作利劍刺穿你。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中有這么一句話,“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意思是合于大道的話就像星火燎原一般,令人心悅誠服;而那些無用的言論,總是瑣碎不已,沒完沒了。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沉默效應”,揭示了沉默在談話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學家古德曼指出,在人際交往中,沉默就像數字中的“零”,雖然什么都沒有,卻非常關鍵。 當我們與人交流時,表達觀點固然重要,但有時候沉默更能震懾他人。 層次越高的人,只在需要開口的時候說話,其余時間都靜觀其變。 而層次越低的人,話說得越多,反而越沒有重點,還會不經意說出不該說的話。 不要輕易亮出底牌 年輕時,當我們與一個人聊得很投緣時,就會相見恨晚,恨不得把自己的平生經歷都告訴對方。 在心理中,這被稱之為“自我暴露定律”,指的是通過向他人主動暴漏自己的過往與信息,來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 當我們太過著急地向他人暴漏自我時,就要承擔兩種結果。 ![]() 一種是對方由于你的自我暴露,欣賞你的真誠,兩人的關系也因此拉近。 另一種則是對方誤解你,并且將你的自我暴露當作把柄來傷害你。 我們常說,真誠是必殺技,一直真誠則會殺死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切忌交淺言深。不輕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不在于言,而在于行 當我們向他人過多地袒露自我時,是為了尋求的是他人的認可,也是對他人的一種討好。 然而,真正能贏得他人尊重的,不是你說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處理人際關系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一味地熱情相待,而是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價值。 當你的成就達到一定程度時,你的所有缺點都會變成特點。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際交往中他人對你的態度,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雖然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要對人都非常熱情,不計回報地幫助他人。 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 你越是熱情,別人越是覺得你廉價;你越是不計回報的付出,別人越是把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面對這類人,我們就需要適當的保持沉默和冷漠。只要別人不開口求助,那么就不主動幫忙。 無論誰找自己幫忙,都是建立在一定價值交換之上。 重要的是,要讓對方有了一個基礎認知,即請你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成本的。 如此一來,其他人也不會輕易麻煩你,更不會輕易惹你。 總而言之,人到中年之后,對人性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 這時候,我們深知越熱情,反而越容易讓別人踐踏自己的底線。于是,便學會了沉默和冷漠,來劃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