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姿態優美、四季碧綠、正直、清高、虛心、有節,深得大家喜愛。'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所以歲寒三友里有它,花木四君子里有它,園林、庭院、小區、河邊、路旁也到處有它的身影。桃、李、杏好認,玉蘭、榆葉梅、西府海棠、棣棠、迎春、紫丁香認起來難度也不大。花伴侶、形色對常見園林植物的識別正確率也非常高。但竹子,卻使很多人望而卻步(因為識圖軟件也愛莫能助 )。竹子太難了!大家都這樣說。春暖花開,馬上又到了竹子出筍的季節。在《北方常見竹類識別要點》的基礎上,更新的一些圖片和描述,豐富了一些竹種,完成了這個識別寶典,希望朋友們以后再見到竹子,不再慌張和迷惘。
一 竿上有斑點或不同色彩 1 斑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f. lacrima-deae) 也叫湘妃竹。新竿綠色,當年秋季開始出現紫褐色或淡褐色斑點。 

 2 黃槽斑竹 (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f. mixta)也叫貴妃竹。和斑竹相似,不同的是溝槽金黃色。 3 對花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f. duihuazhu)也叫兩相思竹。竿綠色,溝槽內有斑點,有時連成條狀。 斑竹、黃槽斑竹、對花竹都是桂竹的變型,在北京胸徑可以長到9厘米,筍期5月中下旬。4 筠竹(Phyllostachys glauca f. yunzhu)也叫花斑竹。新竿綠色,從下到上漸次出現茶褐色斑點或斑紋。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些竿只有下部幾節有斑點。 

 5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也叫黑竹、烏竹。新竿綠色,然后逐漸長出紫斑,最后全部變為紫黑色。筍期4月下旬。
 6 黃槽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也叫玉鑲金。竿綠色,溝槽金黃色。 
 7 金鑲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 8 黃竿京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Aureocaulis')也叫金竹、黃金竹。竿全部金黃色,有時基部一或二間節有綠色縱條紋。
 9 金條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f. flavostriata)竿和溝槽綠色,溝槽以外部位有寬窄不等的黃色縱條紋。 金鑲玉竹、黃竿京竹、金條竹都是黃槽竹的變型。它們的共同特征是:竿上有毛,摸著比較粗糙,下部常有之字形彎曲,筍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這幾種竹子耐寒性都很強,在北京長勢也特別好。他們還有很多優點:出筍量大、直立性強、成活率高,所以在北方園林中應用非常廣泛。 10 黃紋竹(Phyllostachys vivax 'Huangwenzhu')竿綠色,溝槽金黃色,通常比較粗大。筍期4月中下旬。
 11 黃竿烏哺雞竹(Phyllostachys vivax 'Aureocanlis')

黃紋竹和黃竿烏哺雞竹都是烏哺雞變型,耐寒性強,在北京胸徑可以長到8厘米左右,非常適合園林景觀應用。 12 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 也叫羅漢竹。基部或中部有數節極縮短、縊縮、腫脹或交互傾斜,中、下部正常節間上端也常明顯膨大。人面竹通常較矮,分枝點低,葉片密集,可做綠籬,也能起到極好的遮擋作用,在北方應用非常廣泛。花卉市場盆栽竹也多為此種。 13 辣韭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var. tsutsumiana)也叫平安竹。節間膨脹成花瓶狀,所以也叫花瓶竹。籜鞘宿存,竿中部以上才開始分枝,每節1分枝,近頂部可分3枝。 14 龜甲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Heterocycla') 也叫龍鱗竹。竿中下部相鄰的節在一側幾乎相連,另一側則鼓脹如龜甲狀。 15 圣音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f. tubaeformis) 節間短縮,節部呈波浪狀歪斜,竿像摞起來的元寶,所以也叫元寶竹。 龜甲竹和圣音竹都是毛竹變型,因種苗較少,價格很高。但耐寒性一般,黃河以北長勢較差。 竿有明顯特征的竹子,相對來說比較好識別,掌握了要點,基本看一眼就能叫出名字。但最常見的還是竿為綠色、特征不突出的竹子。認識這些竹子,筍是最關鍵的,此外還要結合老竹、新竹、葉片等特征,需要我們細心、耐心、用心。
先給大家科普下竹筍各部分的名稱—— 16 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老竿灰黃綠色,新竿有漂亮的白粉,籜鞘淡紫褐色至淡紫綠色,沒有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暗紫褐色。筍期4月中下旬。 如果看不到筍,可以看一下它新葉的葉舌,也是紫色的。
淡竹在北方地區園林應用非常普遍。根據我們多年觀察,淡竹是剛竹屬里耐寒性最強的竹種。2018年冬季北方極端氣溫下,北京許多竹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葉片、枝條甚至竿干枯現象,而大多數的淡竹毫發無損。 17 桂竹( Phyllostachys reticulata)也叫五月季竹。幼竿無毛,無白粉,籜鞘黃褐色,有時帶綠色或紫色,有較密的紫褐色斑塊小斑點;籜耳通常發達,繸毛發達,黃綠色,彎曲。桂竹在北方園林中也很常見邊。它的出筍期比較晚。要到5月中下旬。18 曲竿竹 ( Phyllostachys flexuosa)也叫甜竹。老竿灰白色,新竿有白粉。竿基部有時多少呈“之”字形彎曲。籜鞘綠褐色,常有顏色深淺不一的條紋,有斑點,沒有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狹而高。筍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19 早園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幼竿基部數節間常為暗紫帶綠色,被以漸變厚的白粉。老竿綠色,節之上下均有白粉環。籜鞘淡紅褐色或黃褐色,無毛,亦無白粉,上部兩側常先變干枯而呈草黃色,被紫褐色小斑點和斑塊,尤以上部較密;無籜耳及鞘口繸毛;籜舌淡褐色,拱形,有時中部微隆起,邊緣生短纖毛;筍期從4月上旬開始,出筍持續時間較長。 早園竹產河南、江蘇、安徽、浙江、貴州、廣西、湖北等省區,是一個分布比較廣的竹種。園林綠化比較常見。另外,竹類中這個名字是大家最熟悉的,園林綠化設計中幾乎都會提到它,花卉市場綠竿的竹子,老板說的名字大多也是它。 20 剛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 viridis)新竿綠色,被霧狀白粉。老竿綠色或黃綠色,在10倍放大鏡下可見豬皮狀小凹穴或白色晶體狀小點。較粗大的竿分枝以下竿環不明顯。籜鞘呈乳黃色或綠黃褐色又多少帶灰色(細小的筍常無斑點而呈綠色),無毛,微被白粉,有淡褐色或褐色略呈圓形的斑點及斑塊;無籜耳及鞘口繸毛。筍期5月中旬。剛竹產安徽、浙江、江西。這個名字和早園竹一樣,在園林綠化設計和花卉市場被提及的頻率和高。 21 早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新竿深綠色,密被細塊狀白粉,節部紫色。節間甚短,長不及20cm。籜鞘黃褐帶綠色或細竿的籜上部呈淡黃褐色,中下部呈淡綠色,邊緣紫褐色,被稀疏至較密的紫褐色斑點,無毛,被白粉;無籜耳和鞘口繸毛;籜舌初為黃綠色,后為紫褐色,下部竿籜的籜舌先端弧形,中上部的山峰狀隆起;筍期3月中下旬。 產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 早竹出筍早且出筍量大,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筍用竹種。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優良的變種和變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Prevernalis')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22 花哺雞竹( Phyllostachys glabrata)因為節下白粉環很明顯,很多人叫它銀環竹。新竿深綠色,沒有白粉,節間較短,長約19厘米。籜鞘淡紅褐色或淡黃帶紫色,密布紫褐色小斑點。沒有籜耳及鞘口繸毛,籜舌低而寬,籜片比較鮮艷。花哺雞竹竿較粗大,顏色漂亮,耐寒性也好,近年來在北方應用非常普遍。23 烏哺雞竹( Phyllostachys vivax)老竿有顯著的縱肋,新竿有白粉;籜鞘淡黃綠色帶紫至淡褐黃色,有較密的黑褐色斑塊和斑點,沒有籜耳和繸毛,籜舌弧形隆起,兩則明顯下延。雖然原產江蘇、浙江,烏哺雞竹在北方的表現也非常優秀。河南北部胸徑能長到10厘米以上。 24 高節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老竿灰暗黃綠色至灰白色,新竿深綠色,節間較短,節強烈隆起。籜鞘淡褐黃色,或略帶紅色或綠色,具大小不等的斑點和小刺毛;籜耳發達。25 蓉城竹( Phyllostachys bissetii)老竿綠色或灰綠色,新竿深綠略帶紫色,有白粉;籜鞘暗綠至淡綠,并微帶紫色,有白粉,籜耳綠色或綠帶紫色。蓉城竹出筍量大,栽植后能很快成林,北方的冬天葉子也比較碧綠。 26 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胸徑可達20余厘米,竿環不明顯。幼竿有較密的細柔毛和厚白粉,籜環有毛。籜鞘黃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點及密生棕色刺毛;籜耳微小,繸毛發達。毛竹是我國栽培悠久、面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分布自秦嶺、漢水流域至長江流域以南和臺灣省,黃河流域也有多處栽培。我們吃的冬筍、玉蘭片多是此種。 27 水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節間較長,可達30厘米。幼竿有白粉并疏生短柔毛(手摸著感覺粗糙);籜鞘綠色或深綠帶紫色,沒有斑點,有白粉,籜耳小,但明顯可見,籜片直立。水竹還有一個特點是分枝角度較大。在非筍期,可以作為一個識別特征。水竹產黃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地,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最常見的野生竹種。也是北方常見的野生竹種。28 篌竹( Phyllostachys nidularia)幼竿有白粉,籜環最初有棕色刺毛。籜鞘新鮮時綠色,沒有斑點,有乳白色或紫色縱條紋,籜耳大,系由籜片下部向兩側擴大而成。產陜西、河南、湖北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野外常見。29 美竹 (Phyllostachys mannii)老竿黃綠色或綠色,新竿鮮綠色,節間較長,中部長30-42厘米,有細縱肋。籜鞘暗紫色至淡紫色或黃綠色,有時有條紋,常疏生紫褐色小斑點,籜舌寬短,紫色。30 矢竹 (Pseudosasa japonica)竿的中部以上才開始分枝,每節具1分枝,近頂部可分3枝。籜鞘宿存,草綠帶黃色。矢竹耐寒性強,在北京生長良好。山東青島應用非常廣泛。31 狹葉青苦竹( Pleioblastus chino var. hisauchii)和矢竹很像,也是籜鞘綠色,宿存,但葉子更窄長,各節3枝乃至多達9枝以上。32 福建茶竿竹( Pseudosasa amabilis var. convexa)新竿籜環下密具白粉和稀疏倒刺毛,老則無毛。籜鞘遲落性,暗棕色,密被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鞘口于籜片兩邊各有數條直而堅硬先端略彎曲的剛毛狀繸毛。福建茶竿竹分枝點低,葉片濃密,北方冬季基本不受影響,近年來在園林綠化方面應用越來越多。用它做的“綠墻”,非常漂亮——33 孝順竹( Bambusa multiplex)叢生竹。竿綠色,幼時薄被白蠟粉,節下方有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分枝多數。籜鞘有白蠟粉,籜片直立。作為叢生竹,現在培育的耐寒品種在北京背風向陽小環境下竿可以安全越冬,鄭州市區葉子也完全沒有問題。34 觀音竹 (Bambusa multiplex var. riviereorum)也叫米竹,孝順竹變種,竿實心,高1-3米,直徑3-5毫米,小枝具13-23葉,且常下彎呈弓狀,葉片比孝順竹小很多。35 鳳尾竹 (Bambusa multiplex f. fernleaf) 與觀音竹相似,但植株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彎,具9-13葉。36 慈竹 (Bambusa emeiensis)慈竹沒有孝順竹耐寒性好。目前河南南部栽植問題不大。37 方城慈竹( Bambusa emeiensis f. fangchengensis)河南洛陽西苑公園有十幾叢方城慈竹,已經種植了五十多年,生長良好。38 小琴絲竹(Bambusa multiplex 'Alphonse-Karr')小琴絲竹在南方園林綠化特別常見。 39 佛肚竹 (Bambusa ventricosa)叢生竹。它的竿有兩種情況:正常竿節間圓柱形,畸形竿節間短縮而基部腫脹,呈瓶狀。叢生竹。下部各節常僅具單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彎曲的銳利硬刺。北方花卉市場常見盆栽的,一段竹篼帶幾節莖,萌發幾個枝條,很有韻味。41 內門竹(Ampelocalamus naibunensis)原產臺灣,曾經被稱為“竹中愛馬仕”,價格被炒作的挺高。竿纖細,多分枝。42 闊葉箬竹( Indocalamus latifolius)屬地被竹里的“大個子”,最高可以長到2米左右。非常適合做綠籬。43 美麗箬竹( Indocalamus decorus)非常優秀,最高長到80厘米左右,葉子比闊葉箬竹密集,可以自己長成球狀。 44 菲白竹 ( Pleioblastus fortunei)45 菲黃竹( Pleioblastus viridistriatus)嫩葉鵝黃色,有幾條深綠色縱條紋,夏季,它會逐漸變為綠色。46 無毛翠竹( Pleioblastus distichus)47 白紋椎谷笹 (Sasaella glabra f. albostriata)49 黃條金剛竹 ( 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tus)50 鋪地竹 (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嫩葉綠色,有白色或黃色條紋。夏天后,條紋逐漸不明顯,葉子全變為綠色。 51 鵝毛竹( Shibataea chinensis) 地被竹優點特別多:易繁殖、覆蓋力強、適應性強、管理粗放、耐陰性強(基本沒有陽光的林下也可以正常生長),不僅可以做綠籬,還可以做花境、護坡,甚至可以代替草坪,在園林綠化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地被竹耐寒性也很好,北京紫竹院的地被竹非常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