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李翊云的兩個兒子文森特和詹姆斯,先后在16歲和19歲自殺 ![]() ![]() 李翊云是母親(語文老師)的受害者。 往事不堪回首,以致無法用母語寫作—— 一想到母親(語文老師)還會像兒時一樣審視、苛評自己的作品,李翊云可能就會魂不附體、歇斯底里!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一個對母親萬分恐懼的女兒,在成為母親后,又害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李翊云在紐約客發表的《兩個兒子的生與死》,是我看過的最恐怖的文字之一: 一個母親,當警察上門告知兒子不幸離世,還能那么冷靜、理性! 兩個兒子“替”她而死, 替那個飽受創傷、抑郁、多次嘗試自殺、以理性為“鎧甲”、人性稀薄的母親死了。 ![]() 李翊云說的都是真的,因此更加可悲:
事實上,李翊云不理解愛(這是她童年最稀缺的東西),不知道怎么愛,不敢付出愛。 內心空空蕩蕩,一無所有,你讓她拿什么付出? 這和讓天生的盲人描述《向日葵》的色彩一樣不可能。 小兒子把手放在她的手上。 李翊云為什么不握住、親吻小兒子的手?這不是天下最自然的母愛嗎? 李翊云的內心還是那個被母親刺得千瘡百孔的小女孩: 我沒有(得到)的東西,拿什么給你,我的小孩? “我知道那一定很舒服,并且是天下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一定是這樣的。不過我突然覺得我無法理解它。” 為了活下去,她已拼盡全力。 母愛缺失嚴重傷害了兒子,李翊云只能用理解、尊重(兒子自殺)來辯解、掩飾、夸贊自己的“愛無能”; 她甚至不敢看兒子的遺書…… 她死死地把自己包裹、封閉起來,就像兒時被母親傷害的那個小女孩—— 只有這樣她才能活下去。 可憐,可悲,可惡的人間啊~ 李翊云與魯豫對話談兒子: ![]() 李翊云新作《星期三的孩子》入圍普利策小說獎 封面設計的創意不知是否來自李翊云, 但設計顯然很“懂”’李翊云的精神內核 本來象征母愛博大的碩乳,在畫面中極具侵略性,生活在高控制恐懼下的可憐的狗狗,正是李翊云的內心投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