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經常將實際自我與理想、應該自我進行比較,如果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不一致,個體就會感到失望和抑郁;如果實際自我與應該自我不一致,那么個體就會焦慮緊張。在實際付出者一方看來,理想化的生活是雙方各自承擔責任,做好自己該做的那一部分,可現實又與理想完全不一致。因而離婚之后,實際付出者才進入了實際自我與理想、應該自我比較一致的情況,他們此刻會感覺心理狀態平衡,身心極度舒暢。得利又失利既得利益者就完全不同了,在婚姻中,他們能體會到擁有主導權的權力體驗,他們依賴著伴侶帶來著歸屬感和安全感,讓他們不斷粉飾太平,試圖維持現狀。在婚姻里,他們習慣了由別人付出而帶來的較高的生活標準,一旦離婚,這樣的標準不復存在,高下立現的心理落差就會讓他們產生后悔的感覺。在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中,70歲的文晶雅每天都像伺候皇帝一樣伺候丈夫,三餐都要按照丈夫的口味來,在家里沒有任何地位,和奴婢沒有任何區別。可即使這樣,丈夫也還是對妻子態度惡劣,經常辱罵妻子不知好歹,在家里凈享清福。在90歲的母親去世后,文晶雅終于下定決心,離開了這個讓她窒息了一輩子的家,回到老宅過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起初,丈夫對文晶雅的離開絲毫不在意,認為她一定會回來。可是妻子去意已決,甚至已經準備好了離婚協議書。失去了妻子,丈夫也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依靠別人來給他送飯,家里凌亂不堪,廚房的碗筷堆了一水槽也不愿意動手清洗。在失去妻子后,丈夫才明白,妻子像媽媽一樣照顧了他一輩子,他卻不懂得珍惜,將妻子對他的好看做是理所應當。有些人總是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將得不到的東西當做是最好的。其實殊不知,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婚姻中的遺憾和后悔或許也是一種遲來的覺醒,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認清楚婚姻中需要什么樣的角色和責任。真正的幸福并非是依賴他人的付出,而自己穩坐釣魚臺;真正的幸福是雙方共同的努力和互相珍惜。希望每一對夫妻,都能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學會珍惜眼前人、珍惜當下最好的生活。-The End -作者-專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