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子墨 而南懷瑾先生,這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國學大師,他的健康觀猶如一盞明燈,為我們在養生之路上照亮方向。 南懷瑾先生一生歷經風雨,卻能以高壽且精神矍鑠的狀態度過,他的健康理念必定蘊含著獨特而深刻的智慧。 南懷瑾先生的健康觀強調身心的整體平衡。 他認為身體和心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就如同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說的“形神合一”。 在身體方面,南懷瑾先生注重日常的起居作息。 他提倡遵循自然規律,早睡早起。他曾提到,夜晚是人體陰氣生長的時候,早睡有助于陰氣的滋養;而清晨陽氣上升,早起能夠順應陽氣的生發。 例如,他自己在生活中就保持著規律的作息時間,無論事務多么繁忙,都不會輕易打亂自己的睡眠節奏。 在心靈層面,南懷瑾先生強調內心的平靜與和諧。他認為過多的欲望和雜念會擾亂人的心神,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他常引用道家的思想“少則得,多則惑”,告誡人們要減少不必要的欲望。 比如,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祿,內心充滿焦慮和不安。 而南懷瑾先生倡導的是一種淡泊名利的心境,他說只有內心平靜,氣血才能通暢,身體機能才能正常運轉。 南懷瑾先生對飲食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飲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養生的手段。 他提倡飲食的適度。既不暴飲暴食,也不過度節食。 他指出,過量的食物會加重腸胃的負擔,影響消化功能。據研究表明,暴飲暴食會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病率顯著增加。 南懷瑾先生自己在飲食上就遵循著適度的原則,每餐吃到七八分飽。 同時,他注重食物的品質和搭配。南懷瑾先生主張食用天然、新鮮的食物,避免過多食用加工食品。 在食物搭配上,他遵循傳統中醫的理念,講究五味調和。 例如,他會根據季節的不同來調整飲食,夏季多食用清涼解暑的食物,冬季則選擇溫熱滋補的食材。 南懷瑾先生的健康觀中,動靜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動的方面,他并不提倡過度劇烈的運動,而是推崇一些溫和的運動方式。 比如太極拳,這是一種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運動。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通過身體的舒展和氣息的調節,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南懷瑾先生自己也經常練習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能夠使全身的氣血流通,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 在靜的方面,南懷瑾先生強調靜坐冥想的重要性。他認為靜坐可以讓人心神內斂,排除雜念,使身心得到深度的休息。 他曾說過,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靜坐,就如同給心靈充電一樣。在靜坐過程中,人們可以調整呼吸,使氣息平穩、深沉,這有助于調節身體的機能。 南懷瑾先生還認為品德修養與健康息息相關。他秉持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仁者壽”的觀念,認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更容易擁有健康的身體。 他解釋說,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心懷善意,樂于助人。這種積極的心態會產生正面的情緒,如喜悅、滿足等。 而這些積極情緒會促進身體分泌有益的激素,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相反,一個心懷惡意、嫉妒他人的人,內心常常處于負面情緒之中,這會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導致健康問題。 例如,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經常幫助他人的人往往看起來更加容光煥發,而那些充滿怨恨的人則可能面容憔悴。 南懷瑾先生的健康觀是一個涵蓋身心平衡、飲食智慧、動靜結合以及品德修養的綜合體系。 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強調身體與心靈的統一,通過遵循自然規律、適度飲食、動靜相宜以及培養高尚品德等多方面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這種健康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養生的具體方法,更啟發我們從整體上看待健康,讓我們認識到健康不僅僅是身體無病,更是身心和諧、品德高尚的一種生活狀態。 南懷瑾曾講:“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凈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凈,才是凈心。有妄想、有雜念、有煩惱,是因喜怒哀樂、人我是非而來的。”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人身體上總是小病不斷,尋醫問藥卻只能緩解一時,難以根治。 其實,這背后可能隱藏著一個我們容易忽視的真相,就如古人所云:“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 這就像是在告訴我們,身體與心靈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同一個緊密的生態系統,一方失衡,另一方也難以獨善其身。 現代醫學研究也不斷地在為這種觀點提供證據。 有研究表明,長期處于壓力和焦慮狀態下的人,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更容易患上感冒、腸胃疾病等各種病癥。 這是因為心理上的負面情緒會影響身體內激素的分泌,打亂身體正常的生理機能。 就像那些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的上班族,每天面臨著繁重的任務、復雜的人際關系,內心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他們常常會出現頭痛、失眠等癥狀,這正是心理狀態影響生理健康的體現。 正如約翰·洛克所說:“健康是為我們的事業和我們的福利所必需的,沒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幸福。” 而心理的不健康往往是健康的大敵,正如那句“心不正,心不凈,人身就多病”所說的,內心的不平靜就像一顆種子,在身體這片土壤里生根發芽,結出疾病的果實。 那么,什么叫凈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凈,才是凈心。”凈心就像是一泓清澈見底的湖水,平靜無波,沒有雜質。 它是一種內心的純粹狀態,遠離了那些紛繁復雜的妄想、雜念和煩惱。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當人微笑時,世界愛了他;當他大笑時,世界便怕了他。”泰戈爾的這種豁達樂觀的心境其實也是一種凈心的體現。 以那些修行的僧人為例,他們通過冥想、誦經等方式,讓自己的內心達到一種空靈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沒有過多的塵世雜念,內心平靜而祥和。 這種凈心的狀態有助于他們保持身心健康,許多長壽的高僧便是很好的例證。 他們的生活簡單而規律,內心的清凈使得他們能夠抵御外界的干擾,減少疾病的侵襲。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被煩惱所困擾。“有妄想、有雜念、有煩惱,是因喜怒哀樂、人我是非而來的。” 我們在生活的舞臺上,扮演著各種角色,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喜怒哀樂的情緒漩渦,被人我是非所牽絆。 比如在家庭關系中,因為一些瑣事與家人發生爭吵,內心就會充滿憤怒和不滿。 這些負面情緒就像烏云一樣籠罩著我們的內心,使我們難以達到凈心的狀態。 而長期處于這種狀態下,身體也會逐漸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內分泌失調等。 我們的身體和心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心理狀態對生理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凈心,作為一種理想的心理狀態,能夠幫助我們遠離疾病,走向健康。 它要求我們擺脫妄想、雜念和煩惱,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尋得內心的一片清凈之地。 當我們能夠做到凈心時,就像是為身體注入了一股強大的正能量,讓我們不僅在精神上更加富足,在生理上也能更加健康。 所以,凈心就是如此,在認清生活中的煩惱之后,依然能保持內心的清凈,從而照亮了我們通往身心健康的道路,值得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去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