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意圖冊》是清代著名畫家王時敏創作的一套山水畫冊,共十二開,每開縱39厘米,橫25.5厘米。 此冊依據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詩意,為王時敏的外甥董旭咸精心繪制,作于康熙乙巳年(1665年),時年王時敏74歲,是其晚年爐火純青之作。 (《王時敏七十肖像軸》 明 曾鯨(款)) 《杜甫詩意圖冊》每開畫面均配以杜甫的詩句,以隸書題寫,詩畫相映成趣,意境深遠。以下是部分畫面的內容及所配詩句: 第一開:叢山落澗,配以詩句“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畫面以小青綠設色,描繪夏日景色,山崖壁立,飛瀑直瀉,長松翠竹,漁人歸舟,一片山明水秀。 第二開:江村月色,配以詩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畫面暮色迷濛,新月如鉤,峰巒、平湖、茂竹被薄云霧氣籠罩,臨溪草堂前,柴門前二友人依依話別,意境深幽。 第三開:山村春色,配以詩句“花徑不曾緣客掃,柴門今始為君開”。畫面清幽,叢林掩映中的院落外,一人正在小徑上打掃,迎接來客。 其余各開畫面也均依據杜甫詩意精心構思,或描繪山城夕照,或表現山莊草閣,或展現藤月荻花,或刻畫秋山楓菊,或呈現巫峽弈棋,或勾勒雪澗寒林,每一幅都充滿了詩情畫意。 王時敏作畫極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此冊在筆墨技法上,不僅仿效元代山水畫大師黃公望,還融匯了董源、巨然、王蒙諸家之長,組合成自己的面貌。 畫面構圖巧妙,筆墨精湛,設色淡雅,意境深遠。無論是夏日叢山、江村月色,還是秋山紅樹、落木江帆,都讓人仿佛置身于杜甫詩中的世界,感受到那份寧靜與美好。 王時敏在筆墨技法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運用干濕濃淡不同的墨色,以及點、染、皴、擦等技法,生動地表現出山石的質感、樹木的姿態和云霧的繚繞,使畫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一生以臨元畫為主,對黃公望、倪瓚等元代大師極為推崇,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后世稱“婁東派”,與王鑒、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 ![]() ![]() ![]() 《杜甫詩意圖冊》不僅展示了王時敏高超的繪畫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體現了他對杜甫詩意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詮釋。 此冊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藝術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贊譽,成為后世學習山水畫和鑒賞古典詩詞的重要資料。同時,它也為我們了解清初畫壇的風貌和王時敏的藝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