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風豪士歌 李白 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 我亦東奔向吳國,浮云四塞道路賒。 東方日出啼早鴉,城門人開掃落花。 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 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 雕盤綺食會眾客,吳歌趙舞香風吹。 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 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 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孟嘗君養士的典故。 譯文: 洛陽的三月,胡騎揚塵攪得天昏地暗, 城中百姓望著漫天風沙,發出聲聲哀嘆。 天津橋下的流水泛起血色波浪, 遍野白骨相互支撐,如同亂麻般凄慘。 我也向東逃往吳國,只見浮云蔽日,道路漫長無邊。 東方日出時,早鴉在啼鳴, 城門開啟,人們清掃著滿地落花。 梧桐與楊柳的枝條輕拂金井, 我來到扶風豪士家中暢飲沉醉。 這位扶風豪士真是天下奇人, 他的義氣能讓山岳為之動容。 做人不仰仗將軍的權勢, 飲酒時哪管尚書的邀約期限。 華美的雕盤擺滿珍饈,宴請四方賓客, 吳地的歌舞伴著香風裊裊飄散。 戰國時平原君、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的豪情, 您一定知曉他們的磊落與灑脫。 他們的廳堂曾各有三千門客, 明日報恩的人中又有誰能真正效忠? 我手撫長劍,揚起眉頭, 眼前清水白石歷歷分明。 摘下帽子,向您開懷大笑; 飲下您的美酒,為您慷慨放歌。 我如同張良未隨赤松子歸隱, 橋邊的黃石應知我心中的抱負。 送薛九被讒去魯 李白 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家丘。 我笑薛夫子,胡為兩地游? 黃金消眾口,白璧竟難投。 梧桐生蒺藜,綠竹乏佳實。 鳳凰宿誰家,遂與群雞匹。 田家養老馬,窮士歸其門。 蛾眉笑躃者,賓客去平原。 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 毛公一挺劍,楚趙兩相存。 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 信陵奪兵符,為用侯生言。 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 賢哉四公子,撫掌黃泉里。 借問笑何人,笑人不好士。 爾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 沙丘無漂母,誰肯飯王孫? “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孟嘗君聽取食客馮諼計策“狡兔三窟”的故事。 譯文: 宋人不識美玉的珍貴,魯人輕視孔子的才學。 我笑薛夫子為何如此奔波,在兩地間徒勞游走? 黃金能消弭眾人的讒言,白璧卻始終難被接納。 梧桐樹上長滿了荊棘,綠竹也結不出飽滿的果實。 鳳凰如今該棲息在誰家?竟與平庸的群雞為伍。 田家老翁收養年邁的老馬,貧寒之士紛紛投奔他的家門。 平原君的美人嘲笑跛腳者,導致賓客紛紛離去; 他斬殺美人謝罪后,三千門客又重新歸附效命。 毛公拔劍而起,楚趙兩國得以保全; 孟嘗君如狡兔營三窟,全靠馮諼的智謀。 信陵君聽取侯生之計,盜取兵符解邯鄲之圍; 春申君卻何其愚蠢,最終因李園而身首異處。 四位賢能的公子啊,如今只能在黃泉下感慨。 試問我在嘲笑何人?嘲笑那些不重視人才的權貴。 你此去不必喧嘩爭辯,桃李雖不言,樹下卻自然被踏出路來。 沙丘之地已無濟貧的漂母,還有誰肯施舍王孫飯食? 古風·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 白日掩徂輝,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 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劍歌行路難”:馮諼客孟嘗君的典故;本詩還隱含了“牛山嘆”典故。 譯文: 登上高處眺望四海, 天地是多么遼闊無邊! 秋霜覆蓋萬物,寒風掠過荒原, 處處彌漫著蕭瑟與凄寒。 榮華富貴如同東去的流水, 世間萬事都像波瀾般起伏不定。 白日的光輝被浮云遮蔽, 飄蕩的云朵始終沒有固定的形狀。 梧桐本是鳳凰棲息的佳木, 如今卻被燕雀占據巢穴; 枳棘本是帶刺的低矮灌木, 鴛鸞卻不得不棲身其間。 暫且還是回到家鄉吧, 彈劍高歌,感嘆這人生的道路 為何如此艱難! 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以禮賢下士聞名天下,他的府邸呈現出食客三千的宏大盛況。孟嘗君對來自五湖四海的賢才來者不拒,無論貴賤,皆以禮相待,為他們提供住所與生活所需。這些食客中,有能言善辯之士,有身懷絕技之人,他們都聚集在孟嘗君身邊,期望能在這亂世施展抱負,而孟嘗君也憑借這龐大的人才隊伍,在各國之間聲名遠揚,勢力也愈發壯大。 就在這眾多食客中,有一位名叫馮諼的人,他初到孟嘗君門下時,看似平平無奇。一段時間后,他卻開始彈著自己的長劍,高聲吟唱 “長鋏歸來乎”,抱怨這里的待遇不好,一會兒說沒有魚吃,一會兒又嫌出門沒車坐。孟嘗君聽聞,不僅沒有生氣,反而一一滿足他的要求。眾人皆以為馮諼是個貪得無厭之人,可馮諼卻另有打算。 后來,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演繹出了“狡兔三窟”的精彩故事。他先是前往薛地,假托孟嘗君之名,把百姓們的債券當眾燒毀,百姓們歡呼雀躍,對孟嘗君感恩戴德。這是為孟嘗君在薛地贏得民心,打造了第一個 “窟”。之后,馮諼又游說梁國,讓梁惠王以重金和高位聘請孟嘗君,此舉引得齊王重視,齊王趕忙派人請孟嘗君回國擔任相國,這便建立了第二個 “窟”。最后,馮諼建議孟嘗君向齊王請求在薛地建立宗廟,宗廟建成,齊王自然會派兵保護,這就形成了第三個“窟”。如此一來,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穩固,無后顧之憂。 然而,孟嘗君的人生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有一次,他出使秦國,卻被秦昭王囚禁,生命危在旦夕。就在眾人焦急萬分之時,孟嘗君門客中的 “雞鳴狗盜” 之徒發揮了關鍵作用。其中有個擅長學雞叫的門客,他模仿雞鳴,引得附近的雞紛紛啼叫,守關的士兵以為到了開關時間,便打開了城門。而另一位善于偷盜的門客,則潛入秦宮,偷出了孟嘗君獻給秦昭王的白狐裘,轉而獻給昭王的寵姬,寵姬在昭王面前美言幾句,昭王便放了孟嘗君。就這樣,孟嘗君憑借著這些看似不起眼的 “雞鳴狗盜” 之徒,成功脫離險境,得以安全返回齊國。 刀客曰: ――李白的很多詩歌都反復聚焦于“懷才不遇”這一主題,這也很容易引發后代士人的共鳴,畢竟,無論在何種時代,都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具有永恒意義的文學母題。 ――然而,一旦為大人物所賞識、并得到超乎尋常的賞識和關照,這個士人、這個千里馬,就進入了一個不可逆的軌道,也就是接下來必須為主君殫精竭慮、沖鋒陷陣、肝腦涂地而在所不辭。能夠僅僅是出主意出計策就能夠成就事業而自己全身而退的很少。豫讓、聶政、荊軻、侯嬴、蘇秦,都不是賭上、而是獻上了身家性命,甚至殃及家人族裔。大人物的關照不是白來的,是要回報的,士人、千里馬賺取的是血酬,往往最后卻是血本無歸,青史幾行名姓,留下多少感慨。 ――不知道李白是否聽聞“吳起吮疽”的典故: 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他在魏國擔任將軍時,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士兵的愛戴和信任。有個士兵長了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膿液。士兵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放聲痛哭。有人問她:“你的兒子是個士兵,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你為什么還哭呢?” 母親回答說:“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從不后退,結果戰死在沙場。如今吳公又為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么時候戰死,所以才哭啊。”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上掉餡餅往往會伴隨著飛來橫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真正屬于自己的回報與成功,只能是踏踏實實做正確的事情長期積累的結果。不要把靈魂抵押給魔鬼、也不要把命運抵押給某個具體的人,即便是他現在位高權重――記住,一切都是暫時的,要始終保持獨立自由的人生航向。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傳記作品《斷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傳》Marie Antoinette: 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 ――杜月笙的看法不太一樣,他說:“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誠然,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和人生選擇很不一樣,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當然,杜月笙從來不會傻傻地被人利用。 ――馮諼是個成功而幸運的人,既得到重用、報答主君,又似乎是得到了善終。關鍵是他沒有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賣藝不賣身是也。 ――關于“狡兔三窟”的作派,刀客有些不同的看法:刻意經營若干窟,也就是在危險時可以有多種逃避選項,是理智行為,但不是真正的英雄所為,更非圣人所為。秦始皇、漢武帝、晏子、孔子都從來不會考慮這樣的事。 ――只要持續加強修養、提升認知、培養能力,做事時盡可一往無前。好男兒志在四方,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建功立業所在。 |
|
來自: 昵稱yAMPWLm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