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御筆往往備受矚目,宋朝的兩位皇帝,在書法上的造詣尤其突出,一位是創造瘦金體的宋徽宗趙佶,還有一位便是極為擅長行書的宋高宗趙構。今天,就帶大家欣賞宋高宗趙構的行書作品《千字文》,它充分展現了魏晉風骨,精美非常,然而趙構的人品卻與他的書法水平形成了天壤之別,這不禁讓人對“字如其人”的說法產生了懷疑 。 趙構,身為宋朝第十位皇帝,一生充滿爭議。北宋滅亡,南宋初立,他本肩負著延續趙宋王朝的重任,卻重用秦檜、冤殺岳飛、與金朝議和,在歷史上留下昏庸怯懦之名。可拋開政治上的爭議不談,他在書法領域的造詣著實令人贊嘆。 趙構對書法的熱愛貫穿一生,他曾說自己從束發之年就喜愛提筆寫字,五十年來,只要不是遇到重大變故,從未有一天放下過筆墨。宋代書畫藝術氛圍濃厚,“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風格各異,影響深遠。趙構也深受熏陶,他的書法涉獵廣泛,初學黃庭堅,體會其險峻奇崛;繼學米芾,感受其瀟灑奔放;后期專注學習王羲之、王獻之以及智永等魏晉名家,融合六朝風骨,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 《行書千字文》是趙構的代表作,創作于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此時他已在位三十余年,南宋局勢漸穩,經過三十年對魏晉筆法的鉆研,他對書法的理解達到新高度。趙構對《千字文》頗為喜愛,一生多次抄寫,書寫時極為用心。這幅紙本冊頁作品(尺寸為28.5×14.5厘米,原應為卷軸,后被重新裝裱為冊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通覽全篇,魏晉氣韻撲面而來,筆畫、字間的呼應顧盼,盡顯蕭散自然。用筆多以尖峰入紙,迅速轉為側鋒行筆,既有鋒芒銳氣,又不乏婉轉韻味,和《圣教序》筆法關聯密切。 ![]() ![]() ![]() ![]() ![]() ![]()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