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定律·螃蟹定律 ![]() ◎ 跳蚤定律導切勿自我設限 ◎ 荷跳蚤定律又稱跳蚤效應,源自一個心理試驗。 試驗者將跳蚤放入一個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起初跳蚤會努力跳出容器,其跳躍高度約為自身的400倍。隨后,實驗者在容器上加蓋一個透明的罩子,跳蚤在多次撞擊罩子后,逐漸降低了跳躍高度,即使后來將罩子拿掉,跳蚤因適應了較低的高度,便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設限,再也跳不出這個容器。 這就是跳蚤定律。 其實,跳蚤后來并不是跳不出容器,而是因反復受挫后,在心理上默認了一個“不可突破的高度”,主動放棄了更高的目標。其論是指:個體在經歷了多次失敗或挫折后,就失去了信心,即使外部限制消失,也無法突破心理障礙。由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便限制了自己的能力及發展。 這個定律告訴人們,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取決于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不要在經多次“挫折”或“限制”后,就潛意識地認為自己做不到,便自動放棄和固化,形成一種“自我設限”的思維定式。若如此,即使外部限制消失,也不會再嘗試超越。可見,心理上的玻璃罩比實際的限制更可怕。應知道,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限制我們的往往是內心的玻璃罩。 尤其在培養小孩子的求知學道的道路上,盡量避免給孩子設過多的限制,應鼓勵他們多嘗試多探索,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若使孩子屢次受挫后,背上了“成績差,學不好”的包袱,就會很難克服勢弱心理,難以發展和提升。 切記:玻璃罩可以拿走,但已自我設限的跳蚤再不會跳出容器,真正的限制往往不在現實,而在你給自己劃定的安全區。 2025年4月3日。 ◎ 螃蟹定律導防止群體內耗而失敗 ◎ 螃蟹定律得名于漁民的經驗。 若竹簍內僅有一只螃蟹時,它能很容易地爬出竹簍。若竹簍中有多只螃蟹時,每當某只即將爬出時,其他螃蟹會將其拖下來,最后導致無一只能逃脫成功。這一現象映射到人類社會,揭示了群體中互相牽制、拆臺而阻礙進步,導致整體或個體皆不能實現目標。 這一定律又稱擴散定律,法國作家荒川義實在其1999年的著作《螃蟹哲學》中說,這種社會現象是一種負面現象,揭示了任何新思想、新技術或新產品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遭到一些挑戰和阻力。這意味著創新并不是容易或快速成功,但也說明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克服這些挑戰或阻力。 該定律的本質是群體中非理性競爭與能源內耗,社會學家孫立平提出的“底層淪陷”概念,進一步提出低層次群體更容易陷入互害模式。因此,逃出“竹簍”的關鍵在于提高認知層級,選擇正向環境,并在成全他人中實現共贏。 它提示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認知層次,增強集體觀念,杜絕嫉妒拆臺,應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建立“共同體”理念,才能發展共贏。 2025年4月10日。 作者:李冬鑾 ![]() ◆李冬鑾:荷花定律·蘋果定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