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穆西 國學生活 2025年04月14日 05:30 浙江飲食極簡,養身。 《莊子》云:“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這一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 年輕時總想給生活做加法,中年后才懂: 背負太多欲望,反而會壓垮靈魂。 極簡不是清貧,而是剔除冗余后的清醒—— 最干凈的姿態,才能活出最通透的人生。
《黃帝內經》有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人們總覺得“吃好喝好”才是福氣,可經歷一番世事才明白: 粗茶淡飯最養人,平平淡淡才是真。 你往胃里塞的每一口多余食物,都在暗中標好代價; 你對欲望的每一次妥協,都在為未來埋下禍根。 國學大師南懷瑾年輕時酷愛宴飲,常與友人通宵達旦喝酒吃肉。 四十歲那年,他突發胃病,疼得直不起腰。 醫生看著檢查單搖頭:“再折騰下去,命都保不住。” 出院后,他徹底換了活法: 天不亮就起床熬粥,米油熬出金黃才算合格; 中午只吃清水煮白菜,連鹽都只放幾粒; 太陽落山后絕不進食,再餓也只抿一口溫水。 朋友說他活得寒酸,他卻說:“腸胃干凈了,心才能透亮。” 二十年過去,他不僅沒再犯過胃病,還寫完了十幾部講國學的書。 九十歲時,他仍能每天打坐三小時。 臨終前,他對弟子說:“人這一生,能咽得下粗茶淡飯,才扛得住千難萬險。” 人總在貪嘴時說“就這一次”,卻忘了生命是由無數個“一次”堆成的。 真正的自律,不是逼著自己喝養生茶,而是能在飯桌上管住筷子。 飲食極簡的本質,是與欲望談判。 今日克制一分口腹之欲,明日便多一分健康生機。 ![]()
《增廣賢文》云:“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人性總在熱鬧中迷失,在孤獨中覺醒。 朋友不在于數量,而在于能否托住靈魂的輕盈; 情誼不取決于推杯換盞的頻率,而在于沉默時的默契。 人生最大的錯覺,是以為人脈能填滿內心的荒蕪,卻不知荒蕪往往源自關系的臃腫。 作家錢鐘書一生拒客如仇。 《圍城》出版后,無數人慕名拜訪,他總在門口擺手:“雞蛋好吃,何必認識母雞?” 某日一位高官攜禮登門拜訪,保姆通報后,楊絳輕聲提醒:“這人得罪不起。” 錢鐘書擺擺手,繼續伏案修改手稿,頭也不抬地說:“他讀不懂我的書,我也看不懂他的權,何必互相為難?” 這種“不近人情”,讓他躲過了文壇紛爭,寫出《管錐編》等傳世巨著。 晚年他感慨:“人越是怕冷場,越容易活得荒涼。” 關系的本質,是一場靈魂的篩選。 有人酒肉朋友云集,看似門庭若市,實則皆是過客; 有人好友二三,雖門可羅雀,卻滋養出滿園春色。 真正的智者,早看透了人際的真相—— 泛泛之交滿天下,不如知己一人。 人生下半場,要學會給關系“斷舍離”。 放下對虛假熱鬧的執念,拋掉那些消耗能量的負累,注重修養自己的心性。 關系的極簡,不是冷漠,而是把有限的心力留給值得的人。 ![]() ![]() 心態極簡,養福 《菜根譚》寫道:“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 人們常以為痛苦來自外界,但真正困住自己的往往是心牢。 總望著得不到的東西,便看不見已擁有的可貴。 真正的福氣,不在求而不得的遠處,而在低頭可見的日常。 楊絳被下放干校時,住漏雨的牛棚,掃骯臟的廁所。 旁人唉聲嘆氣,她卻把掃帚綁上布條,哼著歌把廁所擦得照見人影。 有人嘲諷她:“大學教授掃廁所,滋味如何?” 她指著石縫里鉆出的野花說:“再臟的地方也能開出干凈的花。” 后來她被派去養豬,每天挑著泔水桶走三里地。 別人嫌豬圈臭氣熏天,她卻給每頭豬起名“阿大”“阿二”,邊喂食邊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晚年回憶這段歲月,她說:“最艱難時,別老想著失去什么,多看看還剩下什么。” 人活得累,往往是因為心里裝了太多的“必須要”。 執著于預設的標準,把日子過成必須達標的任務清單,卻忘了生活本沒有固定答案。 強求換來的大多不是圓滿,而是滿身傷痕。 活得通透的人,不是沒有煩憂,而是學會和煩憂共存。 后半生最清醒的活法,是卸下心中的尺子; 允許孩子普通,接受自己平凡,看淡得失起落。 心寬了,路自然就寬,福氣自然會來。 ▽ 《道德經》有言:“少則得,多則惑。” 人生下半場,比“擁有”更重要的是“精簡”。 飲食極簡,是放過腸胃;關系極簡,是放過靈魂;心態極簡,是放過自己。 當我們學會給生活“減負”,自然能裝下更珍貴的從容自在。 認同的,點亮“推薦”,愿你我都能在復雜世界里,活得簡單、干凈,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