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學好書法,不可一直臨摹“規范之作”,這些作品的姿態,過于單調和平整,參透不當,極易產生僵化、呆板等問題,書法乃是藝術,字跡需要自然,呈現活力和變化性。 ![]() 相比標準范本,名家的草稿、信札以及“不經意之作”,更加富有魅力,適合我們學習,譬如“尚意”盛行的宋朝,書家善于創新,作品普遍個性,筆筆順應本心,毫不刻意,極具靈性和動勢。 ![]() 尤其是近期,日本發現一幅黃庭堅的書法草稿,字字質樸天然,無論是筆法水平,還是藝術境界,全都媲美古人,甚至“亞圣”顏真卿也比不過,此帖就是《王史二氏墓志銘》。 ![]() 據專家考證,此帖約為40~50歲,或55~60歲創作,全篇包括《王長者墓志銘稿》和《宋盧南詩老史翊正墓志銘稿》2篇,共計700多字,單字約為2.5厘米,卷內出現60多處的涂抹修改。 ![]() 這種風格和氣象,與《祭侄文稿》相似,展現最真實、最生動的書寫狀態,羅天池曾說:“字小于錢,力大如虎,精微深遠,純以神行,直與顏平原《祭叔侄》《論坐》各草炳耀日星” ![]() 此時筆法已然成熟,結體“中宮緊收、四緣發散”,每個字如太陽般向外輻射,雖然體勢嬌小,但是仍有鮮明的“長槍大戟、大開大合”之風,氣象開張。 筆法與之匹配,執筆高懸,運腕如搖櫓,點畫波折飛動,既有王羲之的靈動,又融蘇軾的率性,枯潤交替的墨色、跌宕起伏的行氣,盡顯韻律感。 ![]() 至于那些涂抹修改的痕跡,雖是排布雜亂,卻并非“鬼畫符”一般,令人看后生厭,反而不事雕琢,給人幾分“褪去鋒芒”之感,字字質樸而醇和,意韻深遠,似是回味無窮。 ![]() 這幅《王史二氏墓志銘》價值非凡,一直保存妥善,歷時900年,字字如新,十分清晰、詳細,便于學習古人筆法,晚清時期,此帖藏在端方家中,之后不慎傳到日本,幾經輾轉,存入東京國立博物館。 ![]() 黃庭堅傳世真跡,在拍賣界的價格,穩居高位,《砥柱銘》、《釋典卷》的成交價,皆是9位數,此作的水平高妙,毫不遜于它們,個別專家給出10億的估值,可時常臨摹,讓用筆更加自如、多變,擺脫拘謹之病,展現藝術美。 ![]() 經多方努力,我們對黃庭堅《王史二氏墓志銘》,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卷中字體極為清晰,墨色濃淡、筆法轉變等細節,全都一覽無余,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