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國語·周語中》記載,周襄王對晉文公言:“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三國韋昭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這是目前可考的最早將“改正朔、易服色”作為政治變革核心內容的文獻。其核心邏輯為:通過變更歷法(正朔)與禮儀色彩(服色),彰顯新王朝“承天受命”的合法性,與舊王朝實現意識形態切割。 此后,司馬遷在《史記·歷書》中明確“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進一步將其制度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亦強調“正朔、服色之改”是“受命應天”的體現,強化了天人感應的理論支撐。 這一觀念又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聯系在一起,不同的德,分別對應不同的顏色: 1. 夏朝:尚青色(木德) 五行中 “木” 對應東方,象征生長,顏色為青。《禮記?檀弓》提及夏朝 “尚青”,推測與農業文明對草木生長的崇拜有關,服飾、器物多以青色為主。 2. 商朝:尚白色(金德)五行中 “金” 對應西方,象征變革,顏色為白。商朝紋飾多以白色為貴,祭祀活動中白色服飾和禮器常見,反映對鬼神的敬畏。 3. 周朝:尚紅色(火德) 五行中 “火” 對應南方,象征光明,顏色為赤(紅)。周人以 “火德” 自居(《史記?封禪書》),紅色成為禮儀、祭祀的主色調,如天子冕服、宮殿裝飾多用赤色,影響后世 “中國紅” 的文化內涵。 4. 秦朝:尚黑色(水德) 五行中 “水” 對應北方,象征智慧,顏色為玄(黑)。秦始皇以 “水德” 代周 “火德”(五德終始說),《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黑色成為皇家專用色,滲透到服飾、旗幟、建筑中。 5. 漢朝:初期尚黑,后改尚黃(土德) 漢初承秦制,仍以 “水德” 自居,尚黑。漢武帝后,據董仲舒新儒學,改 “土德”(土克水),土對應黃色,黃色成為尊貴象征(如皇帝 “黃袍” 雛形),但民間仍流行紅色(受周文化影響)。 6. 唐朝:尚黃色(土德 / 中央之色) 黃色對應 “土德”,居五行中央,象征皇權至高。唐高宗時期明令 “官民不得衣黃”,黃色成為皇家專屬(如 “黃袍加身” 典故)。唐朝開放包容,黃色與金色(佛教影響)結合,宮廷服飾、器物多用赭黃、正黃。 7. 宋朝:尚紅色(火德) 宋自認 “火德”(火生土,周為火德,宋承周),紅色再度興盛。皇室服飾、官服以朱紅、絳紅為貴,建筑彩繪、瓷器(如定窯紅釉)也偏好紅色,文人階層亦推崇 “中國紅” 的典雅。 8. 元朝:尚白色(蒙古傳統 + 佛教影響) 蒙古人崇尚白色(象征乳汁、純潔),如 “白室” 祭祀、白色哈達。藏傳佛教傳入后,白色(象征菩提心)被賦予宗教意義,宮廷禮儀、建筑(如元大都宮殿)多有白色元素。 9. 明朝:尚紅色(火德 + 恢復漢統) 明以 “火德” 自居(克元 “水德”),紅色象征 “火行” 與復興漢族政權。皇帝常服、朝服以紅色為主,紫禁城宮墻、梁柱用朱紅,民間婚喪禮儀也以紅色為尊(延續至今)。 10. 清朝:尚黃色(滿族傳統 + 繼承明制) 女真族早期崇尚白色(象征冰雪),入關后接受漢文化,以黃色(土德)為皇家專用(如 “黃馬褂”)。黃色(尤其是明黃)僅限皇帝、皇太后使用,皇子用金黃,親王以下用杏黃,形成嚴格的色彩等級制度。 五德與顏色的對應關系: 木德 → 青 火德 → 赤(紅) 土德 → 黃 金德 → 白 水德 → 黑 五德與五色,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在那個特定的時期內,都是吉祥的。 需要說明的是,木德 → 青,這個“青”顏色與今日的綠色并不相同,只能說近似。 中華民國時期,崇尚的是青色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確切地說是青藍色。 紅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色。紅色是一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顏色,它代表著革命先烈們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所付出的鮮血和努力,象征著他們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由、民主、獨立的熱烈渴望和積極追求,展現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綠色,從來沒有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五德”顏色庫當中。但在河北京郊某市,一處本應為紅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標識,被涂成了綠色,甚至公安局大樓的警徽中紅色也被消除,更不要說所有的商家招牌,包括注冊商標本來是紅色的也被強制改成綠色,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只能說,干這事的人,志不在小。 |
|
來自: 昵稱yAMPWLm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