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初唐著名書法家。虞世南另有《書旨述》一篇,仿漢賦問答之體,專言書法的淵源流變。 虞世南出生于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對書法情有獨鐘。少年時,虞世南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禪師學習書法,憑借其天賦與勤奮,深得王書神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虞世南的書法成就極高,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初唐四大家”。他的書法作品,尤其是楷書,以其“筆圓體方,外柔內剛”的特點成為書法學習的重要范本。他的書法風格不僅在當時備受推崇,更對后世書法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傳世作品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銘》《臨蘭亭序》等。 筆髓論 虞世南 總覽: 《筆髓論》集中展現了虞世南關于書法藝術的見解。全文分七節。“敘體”簡述書法源流?!氨鎽敝v執筆運筆的原則,以“心為君'。“指意”講運筆時由筆勢所體現的辯證關系?!搬屨妗薄ⅰ搬屝小薄ⅰ搬尣荨狈謩e說明楷書、行書、草書的不同運筆要領。“契妙”則力圖闡發“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的“書道”,以“無為”為書法的最高境界。 原文: 敘 體 文字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戰國政異俗殊,書文各別,秦患多門,約為八體,后復訛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筆之妙。及乎蔡邕、張、索之輩,鐘繇、衛、王之流,皆造意微,自悟其旨也。 白話:文字承載著經學藝文的根基,是君王治國的本源。上古倉頡仰觀山川江海的形態,俯察龍蛇鳥獸的蹤跡,創制出六書造字法。然戰國紛爭,風俗殊異,文字形體雜亂;秦朝憂心書體繁蕪,遂將文字規范為八體,其后歷經五次演變調整,卻始終未能闡發用筆之妙。直至漢晉之際,蔡邕凝神飛白,張芝縱意草書,索靖精研章草,鐘繇奠基楷法,衛夫人傳道授藝,王羲之博采眾長,歷代書家方以獨到慧心參透筆墨真諦,在點畫騰挪間照見書道幽微。 辨 應 心為君,妙用無窮,故為君也。手為輔,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為任使,纖毫不撓,尺寸有余故也。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大權,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故也。毫為士卒,隨筆任使,跡不凝滯故也。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 白話:心神如同至高君主,主宰萬千氣象的流轉;雙手恰似股肱重臣,忠實踐行意念的差遣。腕力當如能吏,既能使轉纖毫無滯澀,又可掌控分寸留余韻。筆桿宛若將帥,統攝全局而虛懷若谷,藏鋒守節卻執掌生殺;筆毫猶如士卒,隨勢奔突而軌跡靈動,攻城略地卻章法儼然。結字好比營建城池,宏大處氣韻充盈而不松散,精微處骨力完足而不孤寒,在虛實相生間鑄就筆墨的江山。 指 意 用筆須手腕輕虛。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成書邪!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管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干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 白話:執筆須得腕底生風,指間含虛。昔虞安吉有箴言道:不通書道真諦者,每落筆必刻意求形,反墮板滯匠氣。行筆過緩則失筋脈,過急則損骨力;筆管橫臥則墨豬臃腫,鋒毫僵豎則枯骨嶙峋。待徹悟筆理,縱粗獷處亦見精微鋒芒,纖細則暗蓄渾厚氣韻,長畫舒展而不顯冗余,短畫凝練而不覺欠缺。 釋 真 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右軍云:書弱紙強筆,強紙弱筆,強者弱之、弱者強之。遲速虛實,若輪扁斫輪,不疾不徐,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輕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風搖于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于心,而妙用應乎手。然則體約八分,勢同章草,而各有趣,無間巨細,皆有虛散,其鋒圓毫莼,按轉易也。豈真書一體篆、草、章、行、八分等,當覆腕上搶,掠毫下開,牽撇撥赲,鋒轉,行草稍助指端鉤距轉腕之狀矣。 白話:筆管長度不過六寸,握筆處距筆尖約三寸——楷書握一寸,行書二寸,草書三寸,指節堅實而掌心虛空。王右軍曾示玄機:遇綿薄紙當用勁健筆,對挺括紙則取柔毫,此謂剛柔相濟之道。運筆節奏如同輪扁斫木造輪,快慢虛實存乎一心,應之于手而難形諸言語。輕拂似晴空流云時聚時散,波磔如碧海微瀾起伏有致,急勢若駿馬馳原,收鋒類藤蔓回環。這般輕重韻律雖由心發,終須妙手天成。楷書雖取八分骨架,兼得章草意趣,然不論巨細筆畫皆需虛實相生,鋒毫圓潤如莼菜初展,轉折處方能游刃有余。豈獨楷書如此?篆之古拙、草之奔放、章草之遒勁、行書之流暢、八分之波磔,皆需運腕如將軍布陣——覆腕提搶如掠陣,牽絲映帶似排兵,鋒穎轉換間,行草尤見指尖鉤挑與腕底回旋的萬千氣象。 釋 行 行書之體,略同于真。至于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引,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游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復虛。右軍云:“游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于輪扁?!庇衷?“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 白話:行書風骨與楷書同源,然其頓挫如猛虎撲食般蓄勢磅礴,進退似秋隼掠空般凌厲果決。執筆時覆腕搶鋒,按捺間直引筆勢,手腕內旋外拓如推磨回環,筆鋒旋絞不絕宛若游龍隱現。更兼聯筆生姿,似玉石天然紋路般妙趣自成,或如碧空游絲飄曳不絕,又似蛛網掛壁柔中藏韌。王右軍謂“筆斷意連處,恰似輪扁斫木得心應手”,又道“每落筆必懸管振毫,令鋒穎舒展,自生遒勁氣韻”。 釋 草 草即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蹙旋轉鋒,亦如騰猿過樹,逸虬得水,輕兵追虜,烈火燎原。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縱于狂逸,不違筆意也。羲之云:透蒿華兮不高,逾懸壑兮能越,或連或絕,如花亂飛,若雄若強,逸意而不相副,亦何益矣。但先緩引興,心逸自急也,仍接鋒而取興,興盡則已。又生鏃鋒,任毫端之奇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鉤,篆體或如蛇形,或如兵陣,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定也。 白話:草書乃縱心馳筆的狂想曲,覆腕轉鋒如急雨摧折柔毫,左拓右蹙間吞吐風云。其勢或如長袖當空舞動盤桓,又似古藤垂崖蜿蜒虬結;時而若靈猿躍樹般輕盈轉折,忽作神龍戲水般夭矯翻騰,更兼輕騎逐敵之迅疾,烈火燎原之酣暢??v使筆勢雄放不可遏制,氣韻奔逸難以拘束,狂瀾之中仍暗合法度。王羲之警示“強求險絕反失高度,刻意雄強終喪逸趣”,當如閑云初起時徐引興味,待情致勃發則縱筆取勢,興盡即收。鋒穎游走如兔絲纏綿,轉折處現金石棱角,結體似蛇行逶迤,布陣如兵法無常,恰似水火之勢變幻莫測,故言草書本無定式。 契 妙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攲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然則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視也。為目有止限,由執字體既有質滯,為目所視遠近不同,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所視則同,遠近則異,故明執字體也。字有態度,心之輔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鑄銅為鏡,明非匠者之明;假筆轉心,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運思至微妙之間,神應思徹。又同鼓瑟輪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學者心悟于至道,則書契于無為,茍涉浮華,終懵于斯理也。 白話:作書貴在澄懷觀道,須斂視聽于內,凝神志于虛,使心念純正,氣息沖和,方能契入玄妙之境。心神偏頗則字勢傾側,意氣紊亂則結體崩塌。此中至理猶如魯廟欹器——虛空則傾,盈滿則覆,惟中正平和方能立身。筆墨雖具形質,其神本乎自然,稟陰陽而生動靜,法萬物而成意象,通達性情而變幻無窮。故知書道精微,必以神遇不以力取,須憑心悟不可目求。字形如鏡花水月,執著皮相則滯于形??;筆妙若流水隨形,方圓之變豈在水乎?真正書家鑄鏡非借銅輝,運筆不在毫端,惟當澄心滌慮至杳冥之境,使神思與筆墨共震顫。恰似撫琴得天地清音,握管生風云萬象。修書者若能悟此至道,則下筆自合無為真趣;若溺于浮華技巧,終難窺見筆墨堂奧。 鑒賞: 1.《筆髓論》主要內容:《筆髓論》分為七節,分別是“敘體”“辨應”“指意”“釋真”“釋行”“釋草”和“契妙”。 (1)敘體:這部分簡述了書法的源流,提到文字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由倉頡創立六書。虞世南指出,盡管歷史上書法經歷了多次變革,但并未詳細論述用筆的奧妙。 (2)辨應:虞世南在這一節中提出了書法中“心”“手”“力”“管”“毫”“字”的關系,強調“心為君”,主導書法創作,而手、力、管、毫等都是輔助工具。 (3)指意:主要闡述了用筆時手腕應輕虛,指出初學者常因模仿過甚而顯得生硬,強調書法應自然流暢。 (4)釋真:詳細說明了楷書的運筆要領,如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強調書寫時要根據紙張的強弱選擇合適的筆,并注意遲速虛實的把握。 (5)釋行:討論了行書的運筆特點,指出行書與楷書類似,但在頓挫、盤礴等方面更具動感,強調書寫時要靈活運用手腕。 (6)釋草:草書部分強調了草書的奔放與自由,指出草書的書寫要像舞袖揮拂、垂藤盤繞,富有動感和變化。 (7)契妙:虞世南在這一節中提出了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認為書法的玄妙之處在于神遇而非強求,強調心悟和自然。 2. 書法理念: 虞世南在《筆髓論》中強調書法不僅是技藝,更是心靈的表達。他主張書法創作時要“收視反聽,絕慮凝神”,保持心正氣和,才能達到書法的妙境。 3. 影響: 《筆髓論》對后世書法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虞世南的書法風格和理論被后世書法家廣泛學習和借鑒,尤其是他的楷書,以其“筆圓體方,外柔內剛”的特點成為書法學習的重要范本。 《筆髓論》不僅是書法技藝的總結,更是虞世南對書法藝術哲學思考的體現,為后世學書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接下來,請欣賞虞世南傳世作品《孔子廟堂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歡迎點贊、轉發、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