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睜開眼,我們就變身為信息接收器,開始接收各種消息。爆炸新聞,小道消息;時而積極主動,有時消極負面,這些信息如暴雨般向我們砸來。 據《數據時代2025》預測,現在一個普通人每天僅主動瀏覽的信息量可能在5~10GB。 如果一部高清電影的大小為2GB,那就相當于說,你每天瀏覽的信息量相當于觀看2.5到5部高清電影。 這令人咂舌的數字后背隱藏著一個問題;到底如何去分辨哪些信息真的是有價值的? 或許《學會提問》這本書會就這個問題給出一些啟發。 01. 兩種吸收知識的方式 一種思維方式是:海綿式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是遇到任何信息,都不假思索地全盤吸收,不需要你進行思考,顯得既輕松又快捷。 但是這背后的副作用是,對于哪些信息是可信的,哪些信息應該摒棄,這種思維方式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這樣的方式,就會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 但其實,每個人都愿意去做一個有選擇權的人,愿意去選擇相信什么,選擇忽略什么。要有這種選擇權,就必須帶著提問的態度,然后和看到的信息來一場辯論。 這樣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就是淘金式思維,這樣的思維方式講究的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前提是你的淘金盤里得有“足夠的知識”才行。 所以,兩種思維方式看似對立,其實互補。海綿式思維負責輸入,然后成為淘金盤里的東西,接著就可以用淘金式思維把真正的知識過濾出來。 02. 不要迷信專家,也不要詆毀專家 有一個常常爭論的焦點問題:手機會不會產生有害的輻射? 有位國際流行病研究院的院長說,“手機會產生有害的輻射”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根據。 又有一位南卡羅來納州醫院的專家對這個問題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回答。他宣稱,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手機和癌癥之間的關系,足以對手機使用者發出健康預警。 同樣的問題,專家也拿不準主意。 所以有時候專家的意見可能并不是太靠譜,如果迷信他們,會讓我們不去思考;而詆毀他們,卻會讓我們忽略事情的真相。 應該做的是盡可能客觀的分析問題本身,而不是去考慮這個人身上的光環屬性。 03. 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加以系統評價,然后做出回應。 所謂系統性評價就是不帶著主觀色彩,而從多角度看一個問題。 我們需要通過提問來激發批判性思維,在提問里傳達出的想法是“我想多了解一點”“我對這很感興趣”。 提問即是思考,這同樣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 04. 干擾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1. 正確提問帶來的困擾。正確提問指的是質疑,質疑總會得罪人,沒人愿意被質疑,所以要注意自己的措辭和提問策略。友情提示,請謹慎對另一半使用批判性思維。 2. 思考過快。有時候我們思考過快需要把速度慢下來。想法決定了行動,要想少犯錯,就要降低思考速度,把想法理順。 3. 刻板印象。這是一種偏見,因為某些人、某些物是某個特定群體的一員,所以他一定具有某個方面的特征。 這是不對的,刻板印象總試圖讓我們繞過客觀,而去用那些存在于腦中的幻像去看待一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