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關(guān)系中,人們常常陷入一種悖論:越是努力付出,越容易失去對方的關(guān)注; 而保持適度疏離,反而越感覺對方喜歡你。這種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反比定律”。 如果想讓一個人一直都愛你,對你保持興趣,你就要學會利用“反比定律”。 這并非窩折他人的心緒,而是一種社交技巧,更是保持親密關(guān)系的“良方”。 一、反比定律的成因:需求沖突與心理距離 反比定律的核心邏輯是,“需求與吸引力呈反比關(guān)系”。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親密關(guān)系里,表現(xiàn)出過高的依賴或需求時,就會削弱他自身的吸引力,進而導致對方的疏離。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心理學上認為,人天生就喜歡擁有一些很難擁有的東西 在一段關(guān)系里,如果你付出很多,對方會覺得你和你的付出都很廉價,不值得去珍惜。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對待老板的態(tài)度,甚至比對待父母還客氣。而如果老板展現(xiàn)出對你的認可,你會覺得特別欣喜。 但其實在你成長的路上,父母一直都在認可你,而你卻沒什么感覺了。這不是批評,這是人之常情。 弗洛伊德在“動機性遺忘”理論里的觀點,也與反比定律有關(guān)。他認為,人們傾向于壓抑過度滿足的情感體驗,而對未完成的欲望持續(xù)追逐。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對“未完成事情”和“不確定性的事情”具有天然的探索欲望。 這就是“心理距離”理論所理解的: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 這種理論佐證了,如果一方在關(guān)系中保持適度距離時,就會激發(fā)另一方的認知好奇與情感投入。 當這種社交定律運用到親密關(guān)系里,則更加明顯了。你對伴侶越好,伴侶越不珍惜。但如果你有一天突然消失,不舒服的就是他了。 這種情況,如果被心懷不軌的人加以利用,那將會很恐怖。 所以也要正視這種情感,它可以是社交策略,但絕對不是社交“兇器”。后面會告訴你如何應(yīng)用才是最正確最道德的。 二、實踐策略:從“情感牛馬”到“價值吸引” 我的大學同學,和女朋友在一起五年,前不久他們因為訂婚的事情分手了,鬧得很不愉快。 他向我抱怨:“我賺的錢都給她了,但沒想到分手的時候她還是怪我不疼她。” 這時候我的另一個朋友說:“哥們!錢是給女朋友看的,不是給她花的。” 這種說法雖然會有些“引戰(zhàn)”的感覺,但其實在根本上討論的是“價值吸引”。 感情里你不需要充當付出的“牛馬”,你要做的只是吸引對方就可以了。 在不全身心的投入到對方的身上之后,你把多出來的精力,用來提升自我。 比如多看書,強化表達能力,多健身,提高身材魅力。喜歡你的人,自然就被你吸引來了。 這就是網(wǎng)上大家說的:“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德西和瑞安的自我決定論,就是前面那句話的理論支撐: 人類對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需求是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如果缺乏獨立自主能力,人就會依賴伴侶,進而成為“付出討好型”人格,一邊忘記了提高自己,一邊還讓你愛的人,認為你很廉價。 三、潛在風險:反比定律可能會成為“兇器” 如果想利用反比定律,就必須知道他的潛在風險。 首先,反比定律絕對不是讓你刻意地去疏離喜歡的人,它強調(diào)的心理距離,而不是肉體距離。 你完全可以在另一半的身邊陪伴他,給他呵護幫他撐起一片天。 但在內(nèi)心深處,你要牢記不要把自己“全都搭進去”,一定要留出一部分精力疼愛自己。 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反比定律就會成為“欲擒故縱”的情感游戲。 其次,如果過度使用反比定律的話,就會導致伴侶產(chǎn)生逆反心理。 你越不理我,我就越不理你,這在年輕人的感情交往中特別常見。最后雙方一定會爆發(fā)矛盾。 最后一點很重要,就是一定要避免長期使用反比定律。因為它的另一個使用動機是利用“懸念感”對情感的催化作用。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適度的焦慮與不確定性能夠激活個體的情緒張力,促使其通過落實具體行動來緩解焦慮。 結(jié)合這種概念就可以顯而易見地得出結(jié)論,反比定律只適合用在關(guān)系初期,或者情感危機的修復階段。 在長期的關(guān)系里,還是要牢記——真誠,才是唯一的必殺技。 弄懂這些,也就明白該如何正確使用反比定律了。最后衷心希望,各位都能有健康的情感生活,成為高級的生命體。 -The End - 作者-思婷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