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了,就要覺知,事實無不通,只有想不通!世間萬事必須襯托,當處無比量,妄想有因果。關關難過關關過,事事不休事事休。一切只能是剛好! 每天訓練覺知當下,訓練覺知當下的方法,就是走路知道那只腳在前面,知道當下正在吃飯,正在說話,正在錄視頻……只需要知道,這個是個大基礎,把這一個點先固定住,只是覺知,不參與任何決策。在這個基礎上,你自然會看到因果律。比如說楞嚴經上有一段描述,過去有一個尊者,修行的人,看到一個美女,動心思了,然后晚上做夢與這個女人在一起交合,結果遺精了。這個發生的整個過程,使這位尊者有了一個覺悟,他去對峙: “她也沒來,我也沒去,但這事情怎么就成了呢?看來佛陀所說的萬法唯心造,真實不虛,沒有騙我。立刻證到了阿羅漢果。注意我說的這個內容,重點就是證得了阿羅漢果,那他是怎么證到的呢?就是發現我們的心在想什么,人就會落入其中。這就是為什么焦慮癥、抑郁癥、強迫者,包括我們內心的憤怒、自卑退縮,全部都是我們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使自己落入了某種故事情節的想象中,并且不知不覺的信以為真。 而這種狀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是存在的。比如說人家兩個人在談話,你卻覺得人家在說你,這時候心里就會自己去猜測他們到底在說我什么?他們是覺得我不好看,還是發現了我的某種秘密?他們在編排我,在冤枉我,并且把這些想法信以為真。那就會越想越憤怒,越想越不好意思,越想越委屈,越想越自卑,越想越想過去和他們干一場,質問的清楚,這都表示著我們被念頭思想帶跑了,沒有覺性。 當我們有覺性的時候,回頭再看一看,這個世界上所有發生的事情,只要我們不確認它的概念假設那種意義是真實的,我們就不會執著其中,更不會為這種意義所束縛。因此,真正的修行絕不是說每天就非得要打坐,非得要讀經典。注意,我說的這些,是說在覺悟以后,在你發現覺知到底在做什么以后,覺知本身就是在讀經典。 因為所有的經典都是古人,把自己覺悟的過程,自己洞見的過程,用語言通過概念假設描述出來,分享給有緣人。如果我們還一直把自己鎖定在必須要學經典,必須要做什么上面。我不能說你錯了,至少證明還在抓指月之手,還是不肯看月亮,或者還沒有領悟到要看月亮。我不會替你著急,但是有緣了我會適當的點悟。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要有一個過程。每個人所遭遇的所需要的時間,以及所表現的生命形態也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可能要通過十年八年的參禪打坐,有的人可能要通過十年八年的四處參訪,有的人可能需要閱藏,把不同的經典不斷的熟讀,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沒有前面的疑心,沒有前面的愿望,后邊即使遇到某些因緣,他也不會覺悟,也沒感覺。我自己通過疾病入道,通過自己四處云游,四處講學,推廣正念之道,推廣中醫生活化來成就自我,而不是成就別人。 ![]() 那推廣正念之道,是讓大家訓練覺知當下,回到當下,實證對峙當下正在劃過,所有一切發生有沒有意義,對你的影響有多深遠,取決于我們。看美女的人多了,真的能做春夢,并且遺經的人沒有幾個?除非非常執著的人,就像紅樓夢里的賈瑞,他會把自己折磨死的,天天想王熙鳳,閉上眼睛就在和王熙鳳做愛,想著人家有多美……注意,這一切都是自己塑造出來。 好了,我們再看一看抑郁癥的患者,是不斷的在想我不行,我出去就會被人嫌棄,有很多人嘲笑我,我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成功。躁狂癥的患者,是覺得有很多敵人,有很多事情是無奈,我不想承認自己不行,我要表現出來我很厲害!但實際上用恐懼、否認,去面對有些問題。所以無論是躁狂,還是抑郁,只需要做一件事為所當為——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把思想拉回到當下,做該做的事情。至于頭腦里有什么樣的念頭,有什么樣的想法,不理它!這就是覺知當下最厲害的地方。 四正勤,覺知當下,回到當下的手部動作或腳部動作,或正在做的事情,頭腦里的妄念自己就斷掉了,剛才正在想不愉快的事情就斷掉了。不斷的回到當下,正念就升起來了,所謂的正念就是活在當下,做該做的事情;持續的回到當下,使正念得以保持。看一天書,打一個小時的坐,走一個小時的路,在家里收拾一個小時的衛生,都清清楚楚。因為回到當下的覺知,所以妄念也不會生起了。即便生起了,我們也不理它。 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之所以我和你有糾纏的原因,就是我整天替你著急,或者你來了,我對你很好,我們才有關系。我對你滿腦子的評價,或者你來了,我對你照顧的很好,你自然就經常在我的腦海里,或出現在我的世界里。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不理我,無論是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跟你都沒有關系。念頭也一樣,你不理它,它傷害不了你。 是我們一再的確認,某個人怎么傷害過我,我的原生家庭怎么樣難以接受,我的過往怎么樣難堪?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曾經難以平復的對我傷害過!是我們在確認,我這樣不好,我怎么又夢見什么事情了,你在確認夢見了這個事情不好。如果你不在乎,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斷的把思想注意力收回來,收回到當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每天打坐,每天讀經典,每天練武,無論你做什么?都帶著覺知去對峙,就是在讀經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忘初心,奮得始終。量變產生質變,帶著覺知對質,凡事做夠數了,自然而然的就變了,而不是刻意的去改變。 允許、平等、一體是生命實相的本質,周圍都是游戲里設計好的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任務,我允許自己和他人以各自的方式和速度成長。給予和接納都是生命溫馨的綻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