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以中華姓氏文化構筑黃帝文化標識》—— 莊子說:“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幾千年來,黃帝在不同時代被賦予相應的時代內涵,并以共同的祖先信仰凝聚著海內外炎黃子孫。黃帝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中華姓氏文化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中華姓氏文化與黃帝文化緊密相連,是黃帝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利用中華姓氏文化這一資源構筑黃帝文化標識,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中華姓氏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內在聯系 黃帝作為五帝之首,與中華姓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姓氏的家譜、族譜中都記載了和黃帝有關的傳說故事。 (一)黃帝是中華姓氏的始祖 明代大儒方孝孺說:“四海之廣,百氏之眾,其初不過出于數十姓也。數十姓之初,不過出于數人也,數人之先一人也。故今天下之受氏者,多堯舜三王之后,而皆始于黃帝。”無論是從古代的姓氏文獻來看,還是從當代姓氏的占比來看,黃帝在中華姓氏起源方面占據絕對主體的地位。《元和姓纂》收錄的1714個姓氏中,來源于黃帝的占比86%;《世本》秦嘉謨本收錄的145個姓氏中,來源于黃帝的占比75.9%。根據《炎黃學概論》,在當今100大姓中,源于黃帝的有86個,占比86%;實際人口數量9.74億,覆蓋人口總數的76%。在當今300大姓中,源于黃帝的有270余個,占比90%;實際人口數量10.6億,覆蓋人口總數的82%。 (二)黃帝譜系成為中華姓氏主脈的主要路徑 《國語·晉語》記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于黃帝,故皆為姬姓。”黃帝譜系經過擴展,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脈。其一,周代分封制的推動。黃帝的嫡系姬姓后裔建立周王朝,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國。諸侯國內部又進一步分封,有些以封邑名稱為氏,如趙、魏、韓、范、智;有些以官職為氏,如司馬、司徒、司空、司寇。這些姓和氏經過流轉形成了新的姓氏,擴大了黃帝譜系的范圍。其二,族群的遷徙與融合。炎黃時期,黃帝在阪泉之戰后與炎帝結成聯盟,在涿鹿之戰中戰勝蚩尤,確立了在中原地區的主導地位。黃帝后裔與其他族群進行了廣泛的融合,形成了新的部落和族群。這種融合既包括血緣上的交融又包括文化上的認同。楚國人的祖先也被認為是黃帝的后代,《史記·楚世家》稱:“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為了強化統治的合法性,主動將黃帝奉為祖先。鮮卑拓跋氏宣稱是黃帝軒轅氏的后裔,既維系了統治的合法性,又推動了不同族群在姓氏文化層面的深度交融。 (三)姓氏文化傳承著黃帝文化的精神內涵 在“黃帝文化精神標識與精髓”研究專家論證會上,專家們將黃帝文化精神內涵凝練為“鼎新、大公、中和”,具體內涵為“自強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載物,天下為公;以人為本,中和大同”。這些精神內涵在姓氏文化中得到了深刻體現。其一,黃帝帶領百姓播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在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巨大的創新和改革。姓氏從最初的“十二姓”通過分封、遷徙、融合,形成了中華姓氏的龐大體系。姓氏的演變過程既體現了血緣關系的傳承和社會結構的動態調整,也體現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特質。其二,黃帝崇尚以德治國,致力于國家繁榮和人民福祉。姓氏文化強調家族成員之間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很多家訓要求家族成員修身養性,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要以大局為重,承擔社會責任。其三,黃帝強調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追求社會和諧穩定。姓氏文化要求家族成員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維護家族內部的團結穩定。 二、以中華姓氏文化構筑黃帝文化標識的意義 中華姓氏源于黃帝,黃帝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姓氏文化的傳承深入人心,成為鼓舞中華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中華姓氏文化與黃帝文化密切相關,通過中華姓氏文化構筑黃帝文化標識具有多重意義。 (一)強化中華姓氏文化的根源意識,彰顯黃帝文化的民族根基 以中華姓氏文化來構筑黃帝文化標識,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文化根源的尊重和傳承。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無數家族的興衰和變遷,是一個群體共同的文化積淀。換句話說,中華姓氏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共同演進的歷史。構筑文化標識,需要加強對中華姓氏文化價值的闡釋、挖掘、傳播和利用。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姓氏文化將得到更深刻的理解,與黃帝文化的關系也將更加清晰,激發人們對文化根源的認同感。以中華姓氏文化打造黃帝文化標識,可以提升人們對文化根源的認知,明確黃帝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通過中華姓氏文化的傳承,黃帝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活力,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二)推動中華姓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豐富黃帝文化的內涵 姓氏不僅象征著個人身份和家族榮譽,還見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在中華姓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們可以感受家族的興衰變遷,加深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中華姓氏文化在傳承中又獲得了發展,新的時代賦予其新的內涵,為中華文化提供新的文化資源,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在構筑文化標識的過程中,中華姓氏文化得到了具象化展示,受到更多的關注。新鄭黃帝故里景區設有中華姓氏廣場,在中華姓氏墻上刻有3000個姓氏。在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現場,布置有姓氏祈福樹,并懸掛紅色祈福卡。2021年推出線上線下聯動項目,網友通過線上澆灌黃河水養成“姓氏樹”,每100棵樹形成“姓氏林”后,線下對應姓氏牌匾即懸掛于新鄭黃帝故里廣場。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中華姓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豐富了黃帝文化的內涵。 (三)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提升民族認同感 以中華姓氏文化來構筑黃帝文化標識,不僅是對祖先的致敬,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銘記。無論何種姓氏,都有共同的祖先黃帝,秉承著共同的文化基因。把姓氏文化嵌入黃帝文化標識體系,就構建了一個“個體—家族—民族”三維認同模式,讓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能通過姓氏感知到家族的紐帶,追溯到民族的根源。這種認同模式不僅鞏固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也提升了民族認同感,使黃帝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通過這種多維度的文化連接,黃帝文化不再僅僅是歷史符號,而是活生生的精神紐帶,激發著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河南省以中華姓氏文化構筑黃帝文化標識的路徑 以中華姓氏文化構筑黃帝文化標識,河南省可以從多個維度來進行文化符號的深度整合與創新轉化,實現從個體姓氏的微觀敘事到民族共祖的宏觀認同。 (一)構建空間載體,打造文化標識核心場域 空間載體可以為文化提供具象化的展示場所,用空間形態、場景、設施等作為文化符號的載體,使抽象的文化具體化,可以增強文化的感知度和吸引力,提升大眾對文化標識的認同。一是持續推進黃帝故里園區的建設,并依托黃帝文化館、中華姓氏館等場館,以“文物+數字”的立體展陳方式還原黃帝部落的遷徙路徑。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數字技術復原“黃帝賜姓”的歷史場景,以創新的形式直觀、生動地展現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二是在黃帝故里園區周邊打造姓氏文化主題街區,實現文化標識和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街區內引入“姓氏盲盒”“圖騰文創”“姓氏主題漢服”等特色店鋪,并開設姓氏主題餐飲、姓氏主題驛站、姓氏主題酒店、姓氏文化工坊等體驗項目,讓游客在互動中感受中華姓氏文化的魅力。三是建設中華姓氏古鎮、中華姓氏林,與中華姓氏墻、中華姓氏鼎壇等姓氏文化景觀相互呼應,形成姓氏文化生態圈。 (二)優化活動體系,健全文化標識實踐機制 凝練文化標識的核心價值與特色,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活動,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豐富多樣的姓氏文化主題活動,可以增強人們對祖根文化的了解,使黃帝文化深入人心。一是建議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關聯更多姓氏文化的元素,如設立“姓氏主題日”,每日聚焦幾個姓氏,開展姓氏圖騰燈光秀、姓氏起源情景劇等活動。二是活化利用大遺址群,依托新鄭裴李崗遺址、鞏義雙槐樹遺址、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考古遺址群,開發“姓氏探源”互動考古項目,讓游客在活動中探索姓氏的起源,增強對中華姓氏文化的體驗感。三是在傳統節日中融入中華姓氏文化元素。在春節期間舉辦“姓氏文化廟會”,設置民俗表演、傳統手工藝展示、姓氏文化展覽等活動;在清明節、重陽節舉辦祭拜黃帝的活動,傳承孝道文化和家族精神。 (三)創新傳播方式,拓展文化標識輻射維度 借助新型的傳播方式,文化標識可以突破傳統傳播的藩籬,憑借更強的互動性和參與感觸達更廣闊的受眾。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盤活小紅書、抖音等短視頻社交平臺,策劃姓氏文化相關活動,如姓氏文化短視頻講座、姓氏文創大賽、“我與姓氏的故事”短視頻創作大賽等活動,實現中華姓氏文化的多渠道傳播。二是推動姓氏文化的跨界融合,實現文旅深度融合,拍攝相關影視作品。串聯河南省內姓氏文化資源,打造“中華姓氏文化”旅游線路。例如以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為核心,輻射中華家譜館、固始縣根親博物館、淮陽姓氏文化城、漯河市?許慎文化園,構建“拜祖—尋根—研學”多元一體的姓氏文化鏈條。在省際層面,可以聯合陜西黃帝陵、浙江縉云仙都黃帝祠宇等根親文化地標,將黃帝文化標識嵌入跨省文旅線路。借鑒《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成功經驗,以大電影或短視頻的形式將姓氏文化故事進行創造性轉化。三是中華姓氏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關注年輕態力量,注重年輕化表達。因為年輕態力量具有較高的購買力和行動力,他們不僅是文化的重要消費群體,還是未來文化的傳承者和實現文化二次傳播的生力軍。首先,要不斷挖掘姓氏文化中與年輕態力量群體特征耦合的精神內核。姓氏制度的演變和族群的融合體現著姓氏文化中創新和開放包容的精神,這與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念相契合。其次,在敘事上注重情感共鳴和價值傳遞,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動漫、游戲等元素,以輕量化的方式講述姓氏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