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知識的系統性,部分知識點會跨域歷史分期,注意甄別。 一、世界全局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沖突不斷;薩拉熱窩事件。 性質(實質):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 特點: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帶給人類空前災難。 影響:給世界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啟示:珍愛和平,遠離戰爭;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反對霸權主義;科技是把雙刃劍,要趨利避害。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影響:重建了戰后國際秩序,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一戰后的短暫繁榮奠定基礎;體現了強權政治的色彩,是帝國主義瓜分并統治世界的工具;未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間的矛盾,還制造了新矛盾,為二戰爆發埋下隱患。 實質: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局限: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矛盾,不可能長期持續。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政治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經濟危機影響;綏靖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客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潛伏的矛盾(歷史);各國沒有互相配合,使局部戰爭走向世界戰爭。 勝利原因: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英勇斗爭;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協調了各國行動。 性質: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影響:徹底粉碎了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稱霸世界的野心;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徹底結束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改變國際政治格局促進兩極格局形成(未來);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 啟示:珍愛和平,反對戰爭;加強各國交流與合作,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反對霸權主義,警惕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復燃。 雅爾塔會議1945 目的(影響):協調盟軍行動, 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籌劃建立戰后的世界秩序。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 評價:美蘇瓜分世界;維持了戰后四十多年的和平;體現了審核因素略與霸權主義;兩強相爭,使得世界長時間不得安寧。 經濟全球化 原因:科技縮短距離;冷戰后各國積極尋求合作;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生產力大幅提高 特征:生產貿易金融投資和消費全球化,經濟活動不再局限于某一國家。 過程: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成長(生產活動全球化)。 影響:促進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加大了貧富差距。 阻力: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 啟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引進國外投資和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堅持改革開放,提高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制定審核因素略 《九國公約》1922 評價: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為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 二、資本主義世界 經濟大危機1929-1933 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生產資料私人所有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原因:生產相對過剩(主要);股票暴跌(直接) 特點:波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 影響:審核因素略 羅斯福新政1933 手段:國家干預經濟 評價: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漸增加;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啟示: 改革要從本國國情出發;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歐洲聯盟 影響: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起了示范作用,有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挑戰了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 評價: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緩和了階級矛盾;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二戰后的資本主義新變化 發展共同原因:經濟上援助或扶持/戰后國際地位提高和經濟實力增強(美);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科);都重視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歐日崛起影響: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政);資本主義世界由美國獨霸變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經)。 新特點:重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西歐走向聯合;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重視高科技;經濟全球化的推動。 啟示: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堅持改革開放,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上向新興產業方向合理調整才;發展科技,注重創新; 重視教育,培養人才。 三、社會主義世界 馬克思主義1848 理論誕生條件: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產生社會矛盾(經濟);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活動(實踐);工人階級隊伍壯大(階級);繼承前人的思想精華(理論)。 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恩格斯) 特點: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意義:(理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理論);(實踐)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列寧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時代;中國審核因素略 巴黎公社1871 地位: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意義:使科學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實踐(現實)。 十月革命1917 原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落后,成為帝國主義國家薄弱環節;一戰導致國內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政治前提)。 地位: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影響: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使社會主義由理想成為現實;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共誕生);鼓舞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新經濟政策1921-1926 影響: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蘇聯工業化1926-1937 成就: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 特點: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評價:使蘇聯能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模式固定下來,使后來蘇聯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蘇聯模式1936 評價: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成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沒有尊重經濟規律審核因素略 蘇聯改革 原因:經濟發展不均衡,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蘇聯模式”嚴重束縛) 失敗原因: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東歐劇變(80年代末) 原因:內—審核因素略;外—審核因素略;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審核因素略。 蘇聯解體(1991) 原因: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根);戈改背離科學社會主義方向(直);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和西方勢力的影響(外)。 影響:審核因素略;標志著冷戰結束和兩極格局終結。 認識: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審核因素略。 中勝因:審核因素略。 啟示:審核因素略。 四、亞非拉世界 原因:殖民國家的殖民侵略;美國獨立戰爭與啟蒙運動的影響。 影響:沉重打擊了殖民統治。 萬隆會議1955 原因: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帝國紛紛瓦解,亞非國家取得獨立;新獨立的國家討厭冷戰,不愿卷入大國間的軍事斗爭。 地位:第一次沒有帝國主義參加的會議。 影響: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二戰后亞非拉國家崛起 啟示:國家獨立和統一是經濟發展必要前提,堅決捍衛國家獨立與統一。 亞非拉獨立有利因素:二戰加速殖民國家衰落,促進了殖民地人民覺醒,法西斯侵略破壞了原有的殖民體系;社會主義陣營和亞非拉運動興起;西方國家內部審核因素略。 亞非拉現實貧窮原因:長期的被殖民侵略和掠奪影響。 亞非拉發展措施: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建立國際政經新秩序;加強亞非拉團結合作 亞非拉新時代任務: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保衛世界和平;反對殖民和霸權主義。 亞非拉合作新時代影響: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促進經濟共同發展;促使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