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東垣與丹溪的類案想起,去年還有個任務尚未完成。 最初有讀者就小便不利的本質提出問題的,應該剛好是一年前的事兒了。一年后終于能來回答這個問題,是該感慨時間匆匆而步履太慢,還是該慶幸總算終于走到了這里? 去年9月我又突然想起這位讀者的問題,于是把《傷寒》《金匱》里涉及到“小便不利”的方子都給找了出來,想留待之后再進行拆解,可直接參附錄。 現在回頭看,在抵達兩線之前,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盡管曾經的模式看起來已經很接近了,但,咫尺,天涯。 我將此32個方劑分為了四個單元,每個方劑都會扼要地給出衛氣稽留的主要原因,以及兩線的問題或標志。在每個單元之后,會有針對這個單元的綜述。并在四個單元之后,再針對全部內容進行總結。 第一單元 1、葛根湯 外有寒邪凝遏衛氣,內有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氣上沖胸 衛氣線標志:無汗、口噤、剛痙 2、小青龍湯 外有寒邪凝遏衛氣,內有濕邪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嘔、熱、咳、喘、腹滿 衛氣線標志:表不解 3、越婢加術湯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黃腫 衛氣線標志:脈沉 4、桂枝加附子湯 前藥傷氣,進一步困遏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陰火迫汗出 衛氣線標志:惡風、自汗出、四肢拘急板滯 5、真武湯 濕邪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咳、嘔 衛氣線標志: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6、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痰飲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胸脅支滿、目眩 衛氣線標志:短氣、目眩 7、桂苓五味甘草湯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氣上沖、面熱、寸沉 衛氣線標志:手足厥逆、手足痹、尺微 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前藥傷氣困遏衛氣,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頭痛、發熱、心下滿痛 衛氣線標志:頭痛、無汗 9、八味腎氣丸 元氣不足困遏衛氣,難行“陽道”,瘀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腰痛 衛氣線:虛勞腰痛、少腹拘急 10、小柴胡湯 中氣不足困遏衛氣,痰濕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胸脅苦滿、喜嘔、心煩、咳 衛氣線標志:寒熱、不欲食 11、四逆散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咳、悸、腹痛 衛氣線標志:四逆、泄利下重 12、柴胡桂枝干姜湯 前藥傷氣困遏衛氣,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胸脅滿結、陰火迫汗出、心煩 衛氣線標志:但頭汗出、寒熱 1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前藥傷氣困遏衛氣,濕熱與腑實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胸滿煩驚、譫語 衛氣線標志: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14、桂枝加黃芪湯 元氣不足困遏衛氣,難行“陽道”→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發熱、陰火迫汗出、黃汗、身瞤、胸中痛 衛氣線標志:脛冷、暮臥盜汗、身重、上半身汗出 15、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元氣不足困遏衛氣,難行“陽道”→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時目瞑、衄、少腹滿 衛氣線標志:脈虛沉弦、短氣里急、面色白、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目眩、脈得諸芤動微緊 16、天雄散 同15。 17、五苓散 前藥傷氣困遏衛氣,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陰火迫汗出、煩躁不得眠、渴 衛氣線標志:自汗出 18、栝蔞瞿麥丸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渴 衛氣線標志:腹中不溫 19、薏苡附子敗醬散 瘀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腹腫、脈數 衛氣線標志:身甲錯,腹皮急 【單元總結】 以上諸方在一年前,既屬于“辛開+降瀉”結構,亦屬于“扶正+祛邪”結構;在半年前,則屬于“扶正+縱橫”結構。 這樣的結構按照以前的說法,皆屬于“閉郁”范疇。 但到了新版本,以上造成小便不利的本質皆為“衛氣稽留”。 因此,治療目的皆為“解除衛氣稽留”;治療手段則為“兩線兼顧”,或直接助力衛氣線,或瀉陰火以助力解除衛氣稽留。 第二單元 20、甘草附子湯 外有風邪濕邪凝遏衛氣,內則元氣不足→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陰火迫汗出、身痛、身微腫 衛氣線標志:惡風、身痛、身微腫 【單元總結】 該方在一年前,屬于主用“辛開”&“扶正”結構;在半年前,則屬于“扶正+橫”結構。 在以前亦屬所謂的“閉郁”范疇。 但到了新版本,以上造成小便不利的本質仍為“衛氣稽留”。 此方可與東垣自治小便不利案互參,皆直接助力衛氣線以解除衛氣稽留。 第三單元 21、豬苓湯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發熱,脈浮,渴飲 衛氣線標志:不明顯 22、茵陳蒿湯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發熱、陰火迫汗出、渴飲、發黃 衛氣線標志: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 23、大承氣湯 腑實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發熱、喘冒 衛氣線標志:不明顯 24、蒲灰散 濕瘀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未寫 衛氣線標志:未寫 25、滑石白魚散 濕瘀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未寫 衛氣線標志:未寫 26、茯苓戎鹽湯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未寫 衛氣線標志:未寫 27、消石礬石散 先因元氣重傷困遏衛氣以致難行“陽道”,瘀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發熱、少腹滿、身黃額黑、足熱、大便黑 衛氣線標志:日晡發熱、惡寒、身黃額黑 28、大黃硝石湯 濕瘀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小便赤色、陰火迫汗出、腹滿 衛氣線標志:自汗出 29、當歸貝母苦參丸 痰瘀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未寫 衛氣線標志:不明顯(“飲食如故”) 30、葵子茯苓散 濕熱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頭眩 衛氣線標志:身重、惡寒、頭眩 31、大黃甘遂湯 濕瘀阻滯衛氣→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少腹滿 衛氣線標志:未寫 【單元總結】 以上諸方在一年前,既屬“降瀉”,亦屬“祛邪”;在半年前,則屬于“(或扶正)+縱”的結構。 主以祛邪,自然亦屬以前所謂的“閉郁”范疇。 但到了新版本,以上造成小便不利的本質也還是“衛氣稽留”。 只不過是主以瀉陰火的手法,來消除掉衛氣受阻滯的因素,以解除衛氣稽留。 運用這個單元的方劑或類似這樣的結構,容易進入到一個誤區,即完全不顧及用藥是否會傷及衛氣線。在某些情況下,就有可能導致先行一步困遏到衛氣,從而進入到惡性循環里。 而李東垣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發現,仲景的大承氣湯用“酒制法”以及熱服法,都是助力衛氣通行的手法。(我個人以為其中的厚樸枳實也額外輔助起到了這個作用) 古今寫《傷寒論》講義的多如鴻毛,可似乎只有李東垣在學仲景方的時候,總是從“兩線”的角度,去觀察與分析,并從中汲取到自己日后可借鑒參考乃至拓展的手法。 寫東垣與丹溪類案篇時我亦感慨,見到實證為顯或熱象為顯,就不顧及衛氣線,是千年以來的臨床弊病,實則皆因醫理不能接續不能貫通所致。 第四單元 32、桃花湯 濕熱阻滯衛氣,下利過多重傷元氣,致衛氣乏源→衛氣稽留 陰火線標志:腹痛、膿血 衛氣線標志:下利不止 【單元總結】 該方按照以前的說法,屬于“脫證”范疇。 到了兩線版本以后,閉脫之分就不存在了! 由于陰火疏泄之勢過暴,導致重竭“陰”位之氣,即衛氣線的源動力,以致進入到:“陰”不足→衛氣稽留→陰火疏泄過度→耗傷”陰”的惡性循環。 赤石脂既能燥濕以解決濕邪,亦能固澀;同時,用干姜和粳米,一方面直接助力衛氣線,另一方面以防赤石脂在止截陰火線的同時,或先行一步,誤傷困遏到了衛氣線。 【全篇總結】 可能有些讀者會以為東垣所說的四型陰火,只局限于所謂的“內傷發熱”證里,我最初也這樣想過,后來發現不是。 衛氣稽留,以及因其造成的四型陰火,應該是普適于一切內傷外感傷寒溫病的。 我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倘若自古以來所有看似不相關甚至看似矛盾的中醫醫理,都各自是正確的話,那說明所有的醫理都遵行著同一個規則,關鍵在于,要去找到那個貫通的“規則”。 就目前看來,這一規則似乎指向了:衛氣羈留。 而小便不利,屬于四型陰火,正是衛氣稽留的其中一個病理產物。 因而,看到小便不利,就要先推及到“衛氣稽留”,隨后,以兼顧兩線并各有側重地來解除衛氣稽留。 本號以前將證型分為:閉郁、脫證,以及跨越兩者的半閉半脫。實則是因為尚未抵達兩線。 也正因為尚未抵達兩線,下焦的二便、經、帶、精、血、瘀…等等,以前還得先分為閉塞與疏泄太過,比如大便有便秘與腹瀉,小便有小便不利與小便頻數…等等。 而后,還要再分方向。比如關于腹瀉的,我寫過從表走,從下走,下還分為前后二陰。但即便細分成這樣,還是不能將“脫證”范疇囊括進來… 說到“脫證”,我曾用數學里的方法,將脫證組合分為了陽+陽0陽-的三大類型共11種具體脫證。 還是那句話,細分成這樣,仍然是無法涵蓋到所有的脫證。 因為,仍有陽+與陽-同時存在的情況。 以前搞不清兩者為何可以同時存在,大家都說是“陽虛陽浮”,我也就陳陳相因。 實則根本就是兩條線上的事兒。 陽+是陰火上浮,陽-是衛氣稽留。 抵達了兩線,才算是“大道至簡”。 于是,正如上文所說的,已經不存在什么閉脫范疇了,只有: 兩線的兼顧、權衡、博弈。 關于兩線版本對“閉脫”詳細詮釋的工具化,今后應該會單獨寫上一篇。 最后再回過來說“小便不利”。 既然解決小便不利的本質,是解除衛氣稽留。兼顧兩線,以最終使得衛氣恢復其位。衛氣外達暢行于陽道,以履行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任務。 那么,著名的那句“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就倒果為因了哈。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利小便,不在溫,而在通陽。 不過,當你在說“通陽”的時候,心里要非常清晰地明白: 通陽,是解除衛氣稽留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