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涯》,據馮浩《玉溪生年譜》載,這篇詩作寫于公元855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九年。當時詩人李商隱正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柳仲郢幕府任職參軍。由于深陷牛李黨爭,李商隱很不得志,終日抑郁寡歡。再加上妻子王氏的病逝,這讓他在梓州幕府的生活,就如同這首詩的題目,淪落天涯,便是天涯淪落人。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繁花似錦的春天獨在天涯,天涯的紅日又在漸漸西斜。 “春日在天涯”,本是春意盎然的季節,“我”卻孤獨在這天涯。 此處的天涯泛指家鄉以外的極遠之地。 詩句首句以對比的手法,形成了強烈反差。表達了詩人一是對于故鄉親人的思念;二是抒發了自己身在千里之外異地的孤寂和憂郁。 “天涯日又斜”,而就在這遠離故鄉的天涯之地,夕陽已西下。 此處的天涯,特指具體的天邊。斜:古音讀xiá,今音讀xié。可以讀古音,也可以按現行中小學語文教學通例上讀今音。 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時光在漂泊中悄然流逝。一天又這樣過去了。注意一個“又”字,我們仿佛聽到了詩人心中對于蹉跎歲月,無法施展抱負的不甘和苦悶。 詩人一生輾轉于幕府之間,仕途坎坷,長期客居他鄉。首聯兩個“天涯”,是其人生漂泊的縮影。疊加的“天涯”抒發了詩人對于漂泊孤寂與仕途不暢,無法施展報國之志的深深悵惘。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美麗的黃鶯啊你若有淚水,請為我灑向最高枝的嬌花。 “鶯啼如有淚”,黃鶯如果“你”有淚水的話。 鶯啼:鶯鳴。宋辛棄疾《蝶戀花》詞:“燕語鶯啼人乍還。卻恨西園,依舊鶯和燕。”“啼”字語意雙關啼叫和啼哭。 尾聯首句擬人寫法。按道理,春日鶯啼婉轉是喜慶意蘊,但此處詩人以樂景反襯哀情。黃鶯哪里來的淚水呢?當然是為飄泊孤寂一生的詩人。 “為濕最高花”,請為“我”濕潤那樹梢頂上的花吧。 最高花:樹梢頂上的花。也是盛開在最后的花。在詩文中,泊客以為,這“最高花”有三重含義:一是“最高花”承受了最多的風雨;二是象征著詩人的孤高;三是詩人進士及第的高光時刻。 詩人著重寫出的"最高花",象征詩人孤高自許的品格對理想的執著,更表達了詩人對此的至死不渝。 還有如果要澆灌花朵的話,似乎詩人舉手之勞,自己就能提水澆灌“最高花”。但此處為何一定要請黃鶯為濕呢?自然是詩人覺得舉世已無人能懂自己的心懷和志向,而只有黃鶯能夠共情,互相理解彼此的孤寂和哀愁。 《天涯》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是一首仄起首句押韻【平水韻:六麻】五絕詩。 《天涯》通過春日暮景的細膩刻畫,“以美寫悲” 的手法,讓傷春超越了個人情感,將個人漂泊之痛與對生命本質的哲思相融合,是詩人在亂世中對個體命運的哀嘆、對美好事物的追慕,以及對孤獨本質的坦然擁抱。 ![]()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