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父母說要“為你好”,但卻讓你感到窒息; 明明是相愛的人,卻對你說出了最惡毒的話語; 最好的朋友,會在你最脆弱時補上最狠的一刀。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 按理說最親近的人應該最保護我們啊! 怎么反而成了傷害我們的人? 今天咱們就來揭開這個謎題。 首先,為什么越親密越容易受傷? 原因主要有這幾點。 1 第一:期待值不一樣 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期待值特別高! 比如你會期待: 父母應該無條件理解你; 愛人應該永遠包容你; 朋友應該在第一時間讀懂你。 但現(xiàn)實中,他們做不到這么完美啊! 這種落差就成了傷害的來源。 其實: 真實傷害 = 實際傷害 × 期待值。 也就是說,你的期待值越高,你感受到的真實傷害也就越大。 2 第二:相處時間太長 天天在一起的人會看到你最丑的樣子,比如: 你的壞脾氣、你的軟弱、你的缺點…… 這些都可能成為傷害你的“武器”。 3 第三:情緒捆綁太緊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情感融合,指的是: 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親密關系中,情感界限模糊不清,情緒過度糾纏的狀態(tài)。 當兩個人的情緒相互影響時: 對方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讓你情緒崩潰。 雖然都是傷害,但是因為所處的關系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傷害形式也是不同的。 下面,我就列舉四種典型的“愛之傷”。 1 父母式傷害:“我都是為你好。” ![]() 有的父母屬于控制型,在他們看來,你不聽我的就是不孝; 還有的父母屬于否定型,最常說的就是“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這些話語常常讓你窒息,感覺受傷。 這種傷害,本質上是: 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你身上。 2 伴侶式傷害:“你還敢發(fā)脾氣?” ![]() 對方可能對你冷暴力、翻舊賬攻擊你、貶低打壓你。 本質是: ta自己缺乏安全感。 3 朋友間傷害:“我就隨便說說。” ![]() 把你的秘密當談資; 在你需要幫助的關鍵時刻,對方反而“隱身”了。 這種傷害的背后,往往是源于: 邊界感模糊。 4 自我傷害:“是我太玻璃心。” ![]() 你會把別人的問題歸咎于自己,其實這正是說明: 你內心累積了太多心理創(chuàng)傷。 可以看出,你會遭受一些傷害,并不是因為你真得做錯什么。 如果現(xiàn)在的你正被以上的傷害困擾,不妨試著用下面提到的方法一點點調整,走出被傷害的循環(huán)。 第一步:區(qū)分“愛”和“傷害” 記住這個準則: 真愛你的人會調整方式,而假愛你的人會要你調整感受。 只有正確區(qū)分了“愛”和“傷害”,你才能擺脫愧疚、自責的心理,學會保護自己。 第二步:建立健康邊界 對于傷害你的人,可以試試這樣表達: “當你……時,我感到……,我希望……”。 比如: “當你大聲吼我時,我感到害怕,我希望我們可以好好說話。” 你只有明確自己的態(tài)度,設立邊界,才有可能形成舒服的健康的關系。 第三步:修復安全感 每天做幾個簡單練習: 1、列出3件讓你感覺安全的事; 2、寫出1個能給你安全感的記憶; 3、對鏡子說:“我值得被溫柔對待”。 當你內心充滿了安全感,你就會感受到更多的愛,而不是傷害。 其實愛的反義詞不是傷害,而是冷漠。 對方能傷害到你,恰恰證明: 你對對方有期待和愛。 既然如此,那么你要做的關鍵就是: 學會保護自己。 給彼此重新學習“正確去愛”的機會,讓你們的關系更好地連接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