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為什么被荷蘭殖民統治了幾百年的印度尼西亞,獨立后卻沒有將荷蘭語作為官方語言?這個問題乍看之下似乎頗為矛盾,畢竟荷蘭在印尼的殖民統治已持續了數百年,而殖民地國家獨立后,通常會選擇保留宗主國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比如印度選擇了英語。 但是,印尼卻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選擇——他們選用的是馬來語的變種——印尼語。那么,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呢?讓我們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荷蘭在印尼的殖民歷史荷蘭的殖民征途始于17世紀,那時的印尼,雖然地理上是群島,但在政治上卻是由多個松散的地方王國組成。早在公元3世紀到7世紀,印尼的諸多島嶼便已出現了許多封建王國。最著名的當屬位于巨港的室利佛逝王國。雖然早期印尼同中國有過交流,但大規模的外國勢力進入,還是要從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開始說起。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這不僅是一個商業組織,還兼具外交和軍事職能。通過這家公司,荷蘭人逐漸在印尼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香料貿易上,幾乎壟斷了整個東南亞。 荷蘭人不僅通過商業手段取得了經濟控制,還在軍事上逐步占領了印尼的各個島嶼,成為了印尼的“絕對主人”。經過近三百年的殖民統治,荷蘭在印尼的根基已深深扎下。 荷蘭的統治方式與語言的推廣盡管荷蘭統治了印尼幾百年,但荷蘭語卻并未成為當地的官方語言,這背后有著復雜的原因。 首先,荷蘭語的學習難度遠遠超過其他殖民語言,比如英語。
印尼的土著語言,尤其是馬來語,結構簡潔易懂。假如荷蘭人強行推廣荷蘭語,必然會遭到民眾的激烈反抗。而且,印尼當時的社會,語言并非是統一的。 即便是在同一個島嶼上,不同的部落和地區使用的語言也大不相同。因此,荷蘭人若強制要求使用荷蘭語,必然會破壞原有的社會秩序,影響荷蘭對印尼的統治。 其次,荷蘭語言本身的特性也是荷蘭人未強推荷蘭語的一個原因。荷蘭語自帶貴族氣息,荷蘭人并不希望將這一語言與印尼的土著語言融合。 如果荷蘭語與當地語言相結合,產生了變種,那么這種“雜交”的語言就失去了荷蘭語的純粹性,甚至會影響荷蘭的國際形象。荷蘭作為一個歐洲大國,其語言和文化在當時有著高度的象征意義,因此他們不愿意讓荷蘭語變得不再“高貴”。 以馬來語為媒介那么荷蘭人到底如何維系他們在印尼的統治呢?實際上,荷蘭雖然沒有強推荷蘭語,但他們卻非常聰明地利用了馬來語這一工具。馬來語是一種相對簡單的語言,早在荷蘭殖民之前,它就已經在東南亞地區作為貿易語言廣泛使用。而荷蘭在印尼的統治過程中,選擇利用這一語言作為溝通和傳教的工具。 荷蘭的宗教改革和新教思想通過馬來語傳播開來,這使得馬來語在印尼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即使是基層的百姓,他們日常的交流語言也多是爪哇語或者馬來語,而荷蘭語則只在上層社會和殖民地的行政機構中出現。因此,荷蘭語并沒有像英語在印度那樣,成為了全國范圍內的官方語言。 印尼獨立與語言的選擇隨著20世紀初民族獨立思潮的興起,印度尼西亞的獨立運動也逐漸進入了高潮。1928年,印尼獨立運動中的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了青年大會,宣布馬來語將成為印尼全體人民的共同語言。 這一決定不僅代表了印尼在語言上的獨立,也象征著印尼民族意識的覺醒。馬來語,作為一種跨越印尼各地的溝通工具,最終演變成了印尼語——新興獨立國家的官方語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印尼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獨立。盡管荷蘭曾在印尼進行過數次軍事打擊,印尼的獨立依然在經過了激烈的戰斗后獲得了實現。 荷蘭于1949年被迫承認印尼的獨立,并且撤離了占領區。而新成立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毫不猶豫地將印尼語定為國家的官方語言。 結語印尼的例子告訴我們,雖然荷蘭殖民統治了印尼幾百年,但他們卻沒能改變這個民族的語言命運。獨立后的印尼,選擇了馬來語,并且用它來凝聚全國的民心,這為印尼的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印度尼西亞而言,語言不僅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它還是一種自我認同的符號,是他們從殖民陰影中走向獨立、自由的象征。 |
|